纸飞机在客厅里划出的优美弧线,带来了一个傍晚的欢声笑语,也极大地满足了小傅曦对“飞行”和“抛物线”的好奇心。然而,孩子的探索欲望是多元且永不停止的,在解锁了新的视觉和空间体验后,他的兴趣又转向了对物体本身质地的深度探究,尤其是——纸张。
小傅曦一直很喜欢看绘本,林晓悠和傅景渊也坚持每天给他读故事。他喜欢那些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形象,会指着上面的小狗“汪汪”,指着小猫“喵喵”。但最近,他对绘本的兴趣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和听,而是增加了一个新的、让父母头疼的“互动”环节——撕。
这个阶段来得悄无声息,却又无比坚定。
起初,他只是用力地翻页,偶尔会因为力道没控制好,把较薄的铜版纸书页弄出一点褶皱。渐渐地,他开始用小手去抠书页的边缘,试图将两页粘合不那么紧密的地方分开。然后,在某一次阅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当林晓悠翻到毛毛虫啃穿食物那一页,声情并茂地讲述时,小傅曦突然伸出小手,抓住那页印着草莓的纸角,伴随着一声兴奋的“嗯!”,用力一扯——
“刺啦——”
一声清脆的撕裂声,在安静的儿童房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页漂亮的草莓被从中间撕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一半还连在书上,另一半则被小家伙得意地攥在了手里。他看着手里那片带着红色草莓图案的纸,又看看妈妈有些错愕的脸,不仅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像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壮举,挥舞着手中的“战利品”,开心地笑了起来。
林晓悠看着被撕坏的绘本,心里一阵心疼。这本书是她很喜欢的版本,画面精美。但她很快压下了那点不悦,因为她知道,这不是孩子在故意搞破坏,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撕纸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通过撕扯这个动作,来感受手部肌肉的力量,体验纸张被撕裂时发出的声音和形态变化,理解“因”与“果”的关系(我用力,纸就破了)。这是精细动作发展和认知探索的一部分。
理解归理解,但看着一本本精心挑选的绘本相继“遇害”,林晓悠还是觉得不能放任不管。她尝试过严厉地说“不可以”,但小家伙要么被吓哭,要么过一会儿就忘,继续我行我素。强行收走绘本也不是办法,这会打击他阅读的兴趣。
她和傅景渊商量后,决定采取“疏导”而非“堵截”的策略。
他们首先将那些装帧精美、纸质较脆弱的经典绘本暂时收了起来,放到书架高处。然后,他们买来了一批专门为幼儿设计的“撕不烂”布书和厚纸板触摸书,这些书即使被用力撕扯、揉捏也不容易坏。
同时,林晓悠找出了一些过期的彩色杂志、不再使用的打印废纸,专门放在一个纸盒里,命名为“曦曦的撕纸乐园”。
当小傅曦再次出现撕书的倾向时,林晓悠会温和但坚定地握住他的小手,引导他离开绘本,然后拿出那个“撕纸乐园”的盒子,对他说:“曦曦想撕纸吗?我们来撕这个,这个可以撕。”
她还会亲自示范,将一张彩色的杂志页撕成一条一条,或者撕成小块,撒向空中,像下彩色的雨。小傅曦立刻被这个新游戏吸引了,他兴奋地模仿着,用力地撕扯着那些“合法”的纸张,听着“刺啦刺啦”的声音,看着纸张在自己手中变形、碎裂,满足了他探索和破坏的欲望,笑得无比开心。
而对于绘本,林晓悠在阅读时会更加注意,一旦发现儿子小手有撕扯的苗头,就立刻用更生动的讲述或者指着画面提问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回到“看”和“听”上来。
渐渐地,小傅曦似乎明白了规则:那些厚厚的、有漂亮图画的书是用来看的,而那个盒子里的纸才是可以随便撕的。虽然他偶尔还是会试探性地去抠一下绘本的边缘,但在妈妈温柔的提醒和引导下,大多能克制住。
这场“绘本保卫战”与“撕纸疏导战”,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和智慧。接纳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同时巧妙地设立界限、提供替代方案,才能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守护了那些承载着知识与美好的书籍。那散落一地的彩色纸屑,虽然需要额外打扫,但它们见证了一个小生命在学习与世界规则相处的过程中,那笨拙却坚定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