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和扁鹊重生1970当医生 > 第145章 给富华厂挖个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不凡叹了口气:“我们中医被称为道医,我这么做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他的病情急,必须要抓住时机。想要获得他彻底的信任,也只能从玄乎着手了。

至于用药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不把那根筒墨说得神乎其神,他们所有人都会在心里质疑,那么简单的药,是不是没有什么效果啊?

于是,前有夸大筒墨的说辞,后有针刺黑痰的祛毒,让他心里无比的信任,也侧面加强了他自身的求生欲。”

果然没多久,小伙子的一个陪护过来通知,回到病房后就躺下,病人咳嗽了几声,然后肚子里就一阵咕噜咕噜的响动。

赶紧把他送去厕所,拉了一大堆臭不可闻的黑水,肚子竟然就不怎么痛了,原本紧绷绷的肚子也软了下来……

到了这时候,黄德志最后一点的迟疑终于消除了,看着黄不凡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仰的味道。

黄不凡也不多说,交代黄德志继续给病人开药,就按苇茎汤的思路来即可。

病人在沂溪医院住了三天就出院了,出院前,小伙子专门找到黄不凡跟前感谢:“黄院长,多谢您救了我,我文华新一定要给您扬名……”

黄不凡自己对治好这个病人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自从雷同军那里回来后,把电视机送给了朱书记,这几天,沂溪公社大院的人气高涨了不少。

朱书记把电视机放在公社的食堂里,专门做了个柜子上了锁,安排专人看管。

可一到晚上,附近的群众就像看大戏一样跑了过来,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更是把公社的食堂当成了家。

蒋小珍这才看到了问题,不得不佩服丈夫的先见之明。如果真的把电视机放在自己家里,就凭这一点,还怎么过日子?

不过,有了电视机确实缩短了时空距离,就这么短短的两三天,就有不少人开始说着外面的事了。

黄不凡的心思全部在那上面,因为他知道,73年,已经是大运动的中晚期了,虽然某些方面确实没有六十年代那么混乱,但越是接近天亮,就越要谨慎行事。如果重来一次还掉进那个坑里,自己不得懊恼死了?

又过了六七天,突然接到了姚厂长的电话:“不凡,地委刚才批准了我们的扩建计划,还挤出来一笔资金扶持呢。”

黄不凡更加高兴:“黄玉明没有向你汇报木石溪水库的事吗?怎么地委突然又给钱了?”

姚厂长大声回到:“昨天,省委的人过来宣布,朱书记官复原职了,他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参加会议,讨论的就是常阳地区第二水泥厂的事,这不就有了这个好事么。”

黄不凡这才明白,原来是朱书记上班了,只是没想到,这个朱书记竟然如此大手笔,和陶主任比起来,还真是风格迥异啊。

这些话当然不能对姚厂长说,但有钱给肯定是好事,于是便打听了一下设备的问题。

姚厂长很兴奋地回到:“我早就已经和设备生产厂家谈好了,只等有钱就能运送到厂里。前几天玉明同志说了木石溪水库的事,我就通知了厂家准备发运,估计这两三天就能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大喜事,黄不凡赶紧说了很多佩服的话,花花轿子众人抬,可不能让老姚冷了心嘛。

放下电话,黄不凡在心里盘算:“两个新车间投产后,得说服高小鹰开始转变一下重点了,就算茶厂的前途不能丢下,水泥厂才是重中之重啊。”

刚想去水泥厂和黄玉明说说这事,桌子上的电话又响了,竟然是富华厂的胡厂长打来的:“黄院长,请问你有时间吗?如果有时间,我来找你说点事,或者你来我们这里也行?”

黄不凡有点纳闷:“富华厂一向‘闭关自守’,怎么突然让我去也行?”既然有了这个纳闷,干脆就答应自己过去,你胡厂长是大领导呢,怎么能让领导跑路?

开着车来到香草溪口上,旱田里已经动工了,看地基的规模,左边应该是邮电局,右边是电影院。

干活的人既有安福大队的社员,也有富华厂的一些人。黄不凡没有看到陈支书,便不准备停车直接进去。

没想到还是被一个熟人拦住了,竟然就是那个陈贵兵:“黄院长,胡厂长通知我,让我在这里等着,见到您就请您直接开进去,不用在门口等了。”

黄不凡也好奇了:“陈贵兵,你现在和陈厂长这么熟了吗?”

陈贵兵不好意思地摸着头:“您还不知道啊,因为香草溪只有我一户人家,富华厂来这里的时候就占用了我的房子,拿钱给我去外面建房子。

但我不想离开这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就尝试问了句能不能让我留下。胡厂长开恩,就让我当了个杂工。几个月下来,他说我做事踏实,就安排我在工程队干活呢。”

黄不凡也高兴:“哈哈,你小子还真是大难不死,今后好好干。跟着胡厂长,只要踏实做事,肯定能有出息。”

于是开车进了香草溪,很快就到了上次来过的厂部,胡厂长和朱总工已经等在那里了。

见面又是一阵寒暄,这次没有去会议室,而是直接去了胡厂长的办公室。

刚刚落座,先开口的还是朱总工:“黄院长,和你也是老熟人了,今天请你来是有事相商,还请你多多指教。”

黄不凡赶紧客套了几句,只听得朱总工继续说:“我们富华厂已经接到通知,今后只保留两个车间保障部队的供应,其余车间全部转为军民两用生产物资。”

黄不凡不解:“这是好事啊,现在物资这么紧缺,你们能生产出来,凭着富华厂的质量口碑,难道还愁卖不出去吗?”

朱总工不好意思地说:“还真是这回事,我和老胡一辈子都在部队系统里,对于社会大生产确实不懂。以前也以为无非就是换个产品而已,可真的实施起来,突然不知道产什么好呢。

看到你帮着黄家湾大队搞的那几个厂子,我们也很眼红啊,就想向你取经了,还请你不吝指教。”

听了朱总工的介绍,黄不凡心里飞速在盘算。前一世里,富华厂在华安风光过一段时间。

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就逐步没落,后来连工资都发不出,最后黯然离场,搬去了后来的建宁市。和当地一家企业合并,生产出了大名鼎鼎的白鹤自行车。

可即使那样,富华厂最终的宿命就是丢了招牌,连‘富华’两个字都没保住。

既然如今胡厂长和朱总工向自己取经,能不能把这件事考虑进去?凭着富华厂的底蕴,生产自行车不难吧?如果提前十几年产出来拳头产品,会不会改变一下富华厂的命运?

想到这里,就随口问了一句:“我也是随便说啊,要是我个人的观点,让你们转为军民两用还是好事呢。物资紧缺的年代,只要能产出来过得硬的东西,马上就成了抢手货啊。

到那时候,富华厂就不愁了,职工的工资福利,厂里的科研资金,全部有了着落,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逐步壮大呢。”

被黄不凡这么一说,胡厂长和朱总工紧缩的眉头终于放松了点,赶紧追着问:“那你看我们产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