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和扁鹊重生1970当医生 > 第42章 灾难要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家里有了内当家,黄不凡就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了。

沂溪卫生院改建开业才两个月时间,已经在附近几个公社打出了名声,甚至富桥区之外,新塘区、梅山区都有病人慕名而来。

这些慕名而来的病人,一部分是冲着高俊人的名气,也有部分原本就奔着黄不凡来的。

就算高俊人现在已经调去省城了,那些找他的人听说黄不凡是他唯一的徒弟,也不会觉得有太多的遗憾。

找上门来看病的人多了,黄不凡有时候几乎忙得脚不沾地。

幸好前段时间把卫生院门诊这一块做过调整,医生们的诊室全部在一起,院长忙不过来,就有主动来帮手的人。

尤其是那几个年轻点的,既冲着要在院长面前表现表现,更有人想着给院长学点本事呢。

黄德志在地区卫校学习的是中西医结合,以前在他心里,总觉得中医有点落后,不如西医的直观,更没有西医起效快。

自从来了沂溪卫生院后,在黄不凡和高俊人的熏陶下,这才让他端正了态度。虽然自己还是有点以“外科医生”自居,却也想着,要好好跟着黄不凡学习中医技术。

尤其是黄不凡好几次凭着一双眼睛一双手,就能准确诊断出病人的胸腹里的问题,其结果和x光检查完全一致,更让黄德志佩服不已。

既然黄德志这么上路,加上又是龚院长的小舅子,黄不凡也有意无意地多培养一下他,有什么疑难病症上门时,也会叫上他过来学习。

那一天,富桥公社伍家大队打来一个电话,说大队老会计摔断了腿,能不能请黄医生出个诊,或者用救护车去接一下病人也行。

打电话的人是伍家大队的伍支书,电话里说得很客气,刚好自己手里暂时也没有病人,黄不凡于是就答应开车去接一下。

其实黄德志现在也基本能出车了,但黄不凡决定留他在医院接诊,这也是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手下的人越能干,自己就能轻松一些嘛。

再加上伍家大队比较偏,路确实不太好走,主要就是要经过富桥区最大的水库伍家水库那段山路,黄不凡也不是很放心让黄德志一个人去。

开车路过伍家水库的大坝时,这个时候,水库里的水不是特别满。

71年,算是华安一带风调雨顺的一年,没有出现什么洪涝灾害,水库的水没有消耗太多,如今正是清波荡漾凉风习习。

可不知道怎么回事,黄不凡突然有种心神不定的感觉。在沿着水库周围那些蜿蜒的山路开着时,好几次还差点出了差错,吓得出了一身汗。

不得不在中途停下,下车抽支烟调整一下心情。眼光偶然间看到一棵倒着的杉树,心里的那种慌乱更加明显了。

那棵杉树已经有一尺多大,可整棵树连带树兜都横倒在小坡上,杉树的上方还有十几米的黄土,显然是有点塌方导致的。

黄不凡脑子里突然一亮:前世的72年春夏之交,富桥一带连续下了一个月的大雨,伍家水库出了险情。

大坝突然倒塌,满满的一水库水倾泻而下,大坝下面有伍家大队两个生产队,全被淹了不说,连下游的几个公社都受了灾。

沂溪公社已经在下游十七八里路了,虽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可沿河的几个大队也被淹了不少。

黄家湾大队的新开田全部被淹,刚刚抽穗的早稻颗粒无收,灾后不得不再次翻垦一遍。

这些还只是物质方面的损失,最令人心疼的,还是伍家大队大坝下面的那两个生产队,倒塌了十几户人家,还有十几个人遭遇了不幸,甚至还有七八个连人都没找到的。

记起了这一幕,黄不凡心里的那种慌乱似乎平息了许多。虽然那个画面还历历在目且那么揪心,但重来一次,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黄不凡甚至在心里认为,冥冥之中,这老天是不是就是让自己来挽救伍家大队的?要不然,伍支书怎么会想起打电话来沂溪卫生院呢?

明白了原委,抽完烟,把烟头丢在路面狠狠踩了几脚,黄不凡重新上车。想着离明年春夏之交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自己还有很多机会去“改变未来”。

想通了这一层,这一次再也没有那种心慌的感觉了,很顺利到了伍支书家里。

伍家大队的老会计姓刘,六十五岁的老人家,在自家的屋顶“捡漏(整理破损的瓦片,避免屋里漏水)”时,不小心踩空从楼梯上滚下来,右腿显然有了骨折。

处理这样的骨伤科,可以说是黄不凡如今最轻松拿手的事。

透视眼扫了几眼老会计的腿,发现只是腓骨小头脱位兼有轻微的破裂,却没有移位。便没有打算拉刘会计回卫生院,而是就地处理。

用手法给他恢复脱位,看到地坪里堆着一堆杉树皮,就地取材弄了几块过来,给老会计上绑固定,外面缠了几圈绷带,嘱咐他好好修养一段时间就行。

处理完了,黄不凡并没有急着离开,伍支书一定要留他喝完茶再走,刚好黄不凡正想着伍家大队的事呢。

可毕竟不能直接和人家说“你们这水库会垮,大坝下面的两个生产队要死人”吧,得走个迂回路线才行。

伍支书也是个热情的人,说了很多感谢地话。

黄不凡还是有心把话头往水库方面扯,于是就说道:水库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差点开到水里去了呢。

伍支书说:这条路还是当年修水库的时候,各个公社的劳力们帮着修起来的便道。

后来这十几年,富桥通了公路,也有了汽车,水库里面这几个生产队才把便道给拓宽了一下。但因为没有大型机械,线路的弯弯绕实在太多。

黄不凡没有在路这个话题说太多:水库好像是60年前后建起来的吧,可那大坝看上去不是很牢固啊。

伍支书:解放前,从我们这里出去,十来里山水是没有什么的。我小时候去富桥街上赶集,路还是从山脚下沿着一条小溪走呢。

解放后,乡亲们干劲冲天,最开始就在山口上填了些石方土方,堵住那条小溪,慢慢就成了一眼山塘。

59年的时候,富桥区的领导看外面几千亩田灌溉不上,就号召附近几个公社都出劳力,于是就把山塘扩建成了水库。

伍支书也确实有点不放心:虽然建水库的时候,其他公社的人都是自带粮食过来做事,伍家大队的人不应该说什么风凉话。

但那个时候大家都只有一身蛮力,就是直接在原来的山塘坝上加高加宽。每逢下大雨,我这心里一直有点不踏实呢。

顿了一顿,伍支书又笑着对黄不凡说:不过你也别担心,这十几年了,年年担心不也年年没出过事么?

黄不凡附和地说:也确实是,不过看到这么满的一塘水,心里总还是有点瘆得慌。不晓得这水库里有大鱼没有?

黄支书抽了口烟,很是骄傲地说道:水库已经有三年没有起鱼了,上一次还是68年过年的时候,起上来的青鱼最大的有三十多斤呢。

黄不凡笑着说: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今年起不起鱼?要是起鱼的话,记得告诉我一声,我来买条大鱼吃,还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鱼呢。

别说富桥区,就是整个华安县,都属于山区,小溪小河遍地都是,却没有什么大的江河,大鱼自然就难得一见了。

伍支书尴尬地说道:这个我可真不敢说,每次起鱼都得把水库里的水放干。如果来年春天雨水好的话还能补满水,要是遇上春天雨水少就麻烦了,下面几千亩田没水灌溉,人家不得把我家的祖坟都给挖了?

看伍支书的意思,今年伍家大队是没有放水起鱼的准备了,更别提,放水起鱼还要去找公社领导批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麻烦。

黄不凡心里想了想,知道让伍支书做这个决定有点为难,决定有机会去找闫书记再说,一定要避免来年的惨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