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一直对那些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民间技艺怀揣着浓厚的好奇,而一次次的迷雾转场恰似为了让我一探究竟似的。

在各种民族文化和技艺里辗转,让我见识飞涨。

我心里很安定,能够生活在这样伟大而神奇的民族,何其有幸!

其他都不重要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看看下一站是什么!

阳谷县?

这是什么地方?

好像没有听说过,我平时也不出远门,孤陋寡闻在所难免!

不过,此刻的阳光暖暖地,街巷间弥漫着一种质朴而醇厚的气息。

我穿梭在古老的街道,一阵美妙的哨声吸引我。

我顺着声音,找到了那座老院子。

声音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斑驳的墙面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木门半掩着,我进了院子。

此时,一位年轻女子也跟了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迎了出来。

女子说了自己的来意,她是一位博主,想了解阳谷哨。

大妈得知她的来意后,她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怀念:“辛师傅走了之后,这阳谷哨的事儿啊,知道的人是越来越少咯。不过,你算来着了,我家老头子以前跟着辛师傅学过一阵子。”

正说着,一位大爷从屋里走了出来,他身材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温和与坚毅。

想必,那哨声就是大爷吹的吧!

大爷热情地招呼女子坐下,从屋里拿出几个阳谷哨,摆放在桌上。

这些阳谷哨造型各异,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也有古朴典雅的传统样式。

大爷拿起一个阳谷哨,轻轻擦拭着,缓缓说道:“阳谷哨这玩意儿,历史可不短喽。当年李保正师傅创出这手艺,那可是轰动一时。我师父辛福春,更是把手艺发扬得更广。只可惜啊,传承到现在,难咯。”

大爷回忆起跟随辛福春学艺的日子,满是感慨:“那时候,师父带着我们,从选泥开始学起。咱这阳谷哨,用的是本地含铁量高的红胶土,那土啊,黏性好,烧出来的哨子音质才正。师父常说,泥要揉得像面团一样细腻,这第一步就不能马虎。”

“揉好泥,就开始制坯塑形。这塑形可讲究了,不仅要捏出个模样,还得给它开哨眼。哨眼的大小、位置,稍有偏差,吹出来的音就不对。师父为了教我们,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做了多少示范。”大爷拿起一个阳谷哨,指着哨眼说道。

“塑形完了,就该烧制。以前都是用那种小火窑,把做好的坯子放进去,慢慢烧。这火候得拿捏得准准的,烧过头了,哨子就裂了;火候不够,又不结实。”大爷神情专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窑前守着的日子。

“师父还把绘画、雕刻艺术融入到泥哨制作里,这阳谷哨就不光是能吹响的玩意儿,还成了好看的工艺品。你瞧这些,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多精致。”大爷拿起一个雕着龙凤的阳谷哨,递给我。

女子好奇地问:“那现在还按以前的法子做吗?”

大爷点点头:“法子还是老法子,可愿意学的人太少了。我那几个徒弟,刚开始都新鲜,可学着学着,就都打了退堂鼓。现在这社会,年轻人都想着出去打工挣钱,哪有心思在这上头耗着。”

女子又问起阳谷哨的吹奏技巧,大爷来了兴致,把一个阳谷哨放在嘴边,轻轻吹奏起来。

清脆嘹亮的哨音瞬间在院子里回荡,那声音婉转悠扬,仿佛带着岁月的回响。

“这阳谷哨啊,能吹出12个平均律的曲子,单吐、双吐、花舌这些技巧都能使。以前啊,还能吹出各种民间小调,像《送情郎》《四贝上工》,那都是咱小时候听着长大的。”大爷一边吹奏,一边介绍着。

“还能给山东梆子、两夹弦这些地方戏曲伴奏呢,以前村里唱戏,就少不了阳谷哨的声儿。”大爷放下阳谷哨,眼中满是怀念。

女子忍不住问:“那现在阳谷哨还常见吗?”

大爷无奈地摇摇头:“唉,现在可不像以前咯。以前李保正师傅带着阳谷哨去北京,3000个泥哨十天就卖光。现在也就是在旅游景点、文化活动上能看到点。偶尔有游客来买几个当纪念品,可销量跟以前比,差远了。”

“不过,这几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来,经常让阳谷哨去参加各种展览。前几年还去了深圳的文博会,还有省里的各种非遗展览,也算是让更多人知道了咱这阳谷哨。”大爷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这时,院子外传来一阵嬉笑打闹声,几个孩子跑了进来。

其中一个小男孩看到桌上的阳谷哨,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爷爷,这就是阳谷哨啊,我在学校听老师说过。”

大爷笑着把一个阳谷哨递给小男孩:“想学不?爷爷教你。”小男孩兴奋地点点头。

大爷耐心地教着小男孩吹奏的方法,小男孩鼓起腮帮子,努力地吹着,虽然吹出的声音还不成曲调,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动容。

看着这一幕,大爷感慨地说:“也许这阳谷哨啊,还得靠这些孩子们。现在学校也开始教这些传统文化,说不定以后,阳谷哨又能火起来。”

女子在在大爷家待了许久,离开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街道上,给整个阳谷县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

阳谷哨的传承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就像这余晖,即便微弱,却依然蕴含着希望。

那些坚守在传统技艺中的人们,就如同点点星火,期待着能再次燃起阳谷哨的辉煌。

几日之后,女子又来了!

“大爷,我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阳谷哨的信息,发现网上有不少关于阳谷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的视频,虽然播放量不算高,但每条视频下都有网友们的留言。”

女子对大爷说道,

“有人感叹这门技艺的神奇,有人惋惜它面临的传承困境,还有人表示希望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阳谷哨的魅力。”

大爷无奈的表情,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女子继续说道:“我意识到,互联网或许能成为阳谷哨传播的新途径。于是,我联系了当地的文化部门,提出了一些关于利用网络推广阳谷哨的建议。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并表示会积极尝试。”

“是吗?那可太好了!” 大爷脸上露出愉悦之色,大妈也开心的合不拢嘴。

“老头子,有希望了。”

“我们要在县城文化广场上正在举办一场阳谷哨的展示活动。大爷,你准备准备啊!”女子脸上洋溢着笑容。

“好,我马上准备!”大爷乐呵呵的进屋了。

大妈和女子也忙活起来。

到了活动那日,一切准备就绪,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大爷他正忙着给大家介绍阳谷哨。

活动现场,有阳谷哨的制作展示区,其他几位艺人正在现场制作阳谷哨,他们熟练的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还有演奏表演区,艺人们吹奏着阳谷哨,一曲曲美妙的旋律在广场上空飘荡。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正拿着阳谷哨认真地学习吹奏。

旁边的老师告诉他们:“阳谷哨是咱们家乡的宝贝,你们要好好学,把它传承下去。”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一位游客和大爷聊着天,他说:“我在网上看到了阳谷哨的视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次专门过来看看,这东西不光好玩,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看着热闹的活动现场,我心中充满了欣慰。

阳谷哨在传承的道路上,虽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各方的努力,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阳谷哨会像它曾经的辉煌时期一样,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