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今天也在影视剧里打工 > 第29章 父母爱情之江德华2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小海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每到看到一处都瞪大了眼睛。

看着明亮的窗户、干净的地面、独立的厨房,还有那铺着崭新炕席的土炕,几乎不敢认这就是他的家。

江德华系着围裙,正从那个属于她自己的小厨房里端出一盘刚炒好的土豆丝,锅里还咕嘟着白菜豆腐汤,热气氤氲,满是家的味道。

她看着弟弟那副傻乎乎的样子,忍不住笑:“傻站着干啥?快进来!洗手吃饭!”

石小海这才如梦初醒,扔下书包,像只撒欢的小狗一样在屋里转了好几圈,摸摸窗户,看看厨房,最后扑到炕上打了滚:

“大姐!这屋子太好了!真亮堂!还有自个儿的厨房!太好了!”

江德华把菜放在炕桌上(暂时还没钱打新桌子,炕桌还是从旧屋搬来的),笑着看他兴奋:

“喜欢就行。以后你放假回来,就在那儿看书。”

她指了指窗下预留的位置,“姐给你打个书桌。”

“嗯!”石小海重重点头。

他爬到炕桌边,深吸一口气:“真香!大姐,咱以后天天都能在自己家做饭吃了?”

“对,天天做。”江德华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心里也充满了暖意。这种“家”的踏实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晚饭后,石小海抢着洗碗。江德华则拿出针线,就着明亮的灯光,继续缝制窗帘。她用几种不同颜色但色调和谐的碎布拼接着,针脚细密均匀。很快,一幅虽然朴素却别致温馨的窗帘就做好了。

“真好看!”石小海仰着头赞叹。

接着,江德华又找出一张旧的、但画面干净漂亮的年历,仔细地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一瞬间,整个屋子就多了生气和生活的气息。

虽然家徒四壁,但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巧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里,姐弟俩躺在宽敞了不少的土炕上,都有些兴奋得睡不着。

“姐,”石小海在黑暗里小声说,“俺以后一定更使劲学习,考上大学,挣大钱,给姐买更大的房子!”

江德华在黑暗中笑了,心里软成一片:“好,姐等着。不过咱这房子,以后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

她这话不是安慰。有了这间独立的筒子楼,她的“小经营”也有了更隐蔽的空间。

她可以更从容地接一些缝补、绣花的私活,甚至可以在小厨房里尝试做点更精细的吃食来交换所需。

明面上经济的改善,只是时间问题。

那种炎黄子孙刻在骨子里对“家”的执念,在这个寒冷的北国夜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安放。

新家安顿下来后,日子仿佛驶入了更加平稳宽阔的河道。

江德华在技术科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已经能独立承担不少打样和工艺制定的任务,甚至偶尔能对刘师傅的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两人成了默契的搭档。

石小海在市一中适应良好,成绩稳定在中上游,每次聊天,话里话外透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新环境的兴奋。

江德华经常给他送去些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偶尔还会夹带一小包自己炒的肉酱或者烘的干粮,让他在同学间小小地“富裕”一把。

这天下班回来,江德华收到了一封来自哥哥部队的信,笔迹却不是哥哥的,更加清秀工整。

她拆开信,果然是嫂子安杰写来的。

“德华妹妹:见信好。上次你寄来的花生和通草方子非常管用,宝宝现在吃得饱睡得香,胖乎乎的,特别可爱。

德福说你工作忙,让我代笔给你回信,免得你惦记……你在厂里的事,德福都跟我说了,上了省报,还当了技术员,分了新房子,真是太好了!

嫂子真心为你高兴!你一个人带着小海在东北,能闯出这样的天地,太不容易了,比很多男同志都强!……”

信很长,安杰细细地描述了孩子的成长趣事、家里的琐碎日常,语气亲切自然,完全没有了最初想象中的隔阂和疏离。

她甚至还在信末请教了几个关于给孩子做小衣服的裁剪问题,说“听说妹妹手艺极好,冒昧请教”。

嫂子这声“妹妹”叫得自然,字里行间的赞赏和请教也显得真诚。

江德华反复读了两遍信,这原主的心愿之一是不是要完成了?

她自己一次次的包裹、一次次的工作成绩,终于真正赢得了这位文化人嫂子的认可和尊重。不是出于亲戚间的客气,是对她个人能力和奋斗结果的敬佩。

她立刻铺开信纸回信。先是关切了嫂子和孩子的身体,详细解答了裁剪的问题,甚至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塞进信封里。

然后,她也分享了一些自己在东北的生活趣事和技术科工作的新鲜感,语气轻松活泼,就像真正的姐妹聊天一样。

信的末尾,她写道:“……嫂子放心,俺和小海一切都好。新房子很暖和,小海学习也用功。

俺们在这边扎下根了,哥和嫂子不用再惦记。等孩子再大点,欢迎哥和嫂子带他来东北玩,俺给你们当向导!”

落款是“妹妹:德华”。

生活和工作都在正向循环。因为技术扎实,脑子又活,吴科长越来越倚重她。

厂里接到一批援外的订单,要求设计一批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礼品工作服,任务又落到了技术科头上。

这次,吴科长直接点名让江德华牵头组成设计小组。刘师傅担任技术指导,另外配了两个年轻的绘图员给她。

压力陡然增大,但江德华更多的是兴奋。她去市里图书馆,大量查阅资料,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和现代服装的实用性,提出了好几套方案。

最终选定的一套,灵感来源于中山装和工装服的结合,立领、盘扣、简洁的线条,使用了墨蓝色的提花绸缎面料,既庄重又不失时尚,细节处还绣有极精致的暗纹龙鳞图案,象征中国。

从设计图到打样,再到监督车间生产,江德华几乎投入了全部心力。那段时间,她常常加班到很晚,眼睛里带着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最终样品出来时,连见多识广的外贸公司代表都赞不绝口,当场就追加了订单。厂领导更是龙颜大悦,在全体干部大会上狠狠表扬了技术科,特别是江德华。

项目结束后,厂里论功行赏。除了奖金,更重要的是——江德华被厂里推荐,被评为当年的“省级青年技术能手”。

大红喜报贴到厂门口那天,江德华的名字,又一次名扬全厂。

表彰大会在市里举行。江德华,胸前戴着大红花,上台从领导手里接过了烫金的荣誉证书和一枚亮闪闪的奖章。

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刺得她有些睁不开眼,但她站得笔直,脸上带着自信而谦逊的笑容。

载誉归来,她在厂里的地位无形中又提升了一大截。甚至市里的轻工局领导下来视察时,都特意点名要见见她这个“女能手”。

吴科长看她的眼神,已经完全像是在看平等的同事,甚至带着一丝倚重。刘师傅更是逢人便夸:“我就说小江是块好料子!”

走在厂区里,和她打招呼的人更多了,眼神里除了以往的亲切,更多了由衷的敬佩。

晚上,她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台灯下铺着信纸。她给哥哥嫂子写了信,平静地叙述了这件事,没有炫耀,只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