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320章 网友接力:秦王后代的命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0章 网友接力:秦王后代的命运

天幕上,朱及第刚总结完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正准备继续往下讲,几条醒目的弹幕突然飘过,打断了他的节奏。

“网友【西安吃货小分队】:主播主播!讲讲明末那个西安的秦王呗?就是富得流油那个,他后来咋样了?”

“网友【历史挖掘机】:同问!老朱家那些藩王末路都挺‘精彩’的,秦王这种重量级的不能错过啊!”

朱及第看着这些弹幕,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啊这……老铁们,秦王这一块,资料有点散,我今天还真没特意准备。要不咱们改天,等我查查资料,专门做一期讲讲明朝藩王末路?”

就在网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末代秦王的命运时,端坐于洪武朝堂之上的初代秦王朱樉,猛地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错愕与难以置信。

“啥?!咱……咱老秦王家……两百多年后,还有咱的戏份?!”朱樉下意识地低声惊呼出来,引得身旁的晋王朱棡等人侧目。

他原本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听着天幕讲述那些遥远未来的兴亡故事,感觉像是在听另一个世界的传说。无论是崇祯的焦头烂额,还是李自成的席卷天下,虽然震撼,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可突然听到“秦王”这两个字,仿佛一道惊雷,直接劈在了他的脑门上,让他瞬间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代入感”。

“不是……这……这怎么还说到咱头上了?”朱樉有些茫然地挠了挠头,心里五味杂陈。他既有点莫名的小小“得意”——看,过了两百多年,人们还记得咱老秦王府!但更多的,是一种荒诞和憋屈。

“那帮不肖子孙!”朱樉很快从错愕中回过神来,一股邪火蹭地冒了上来,脸色变得铁青,“咱辛辛苦苦、战战兢兢就藩西安,替父皇守着这西北门户!他们倒好,躺在咱留下的家业上,吃成了肥猪!最后竟然……竟然投降了流寇?!还把咱积攒的家底都送给了仇人?!废物!一群废物!简直丢尽了咱秦王一脉的脸!”

他越想越气,恨不得能穿越时空,亲手掐死那个叫朱存枢的不肖后代。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他仿佛看到,自己当年意气风发就藩西安,想着为大明永镇边陲,开创万世基业。却没想到,两百多年的风霜之后,留下的竟是这样一个屈辱的、被抄家灭门、断绝香火的结局。

这种巨大的反差和荒谬感,让朱樉一时间竟不知该怒骂,还是该悲哀。他只能铁青着脸,死死盯着天幕,听着后世之人对他这一脉命运的评判,胸口堵得发慌。原来,历史的洪流冲刷到最后,连他这位开国亲王,也未能幸免,成了这亡国悲歌中,一个被后人提及、带着嘲讽与叹息的注脚。

然而,热心的网友们显然不打算等待。

“网友【不吃香菜】:这还用查?我来说!最后一个秦王是朱存枢吧?李自成打西安的时候,他好像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网友【喵星人统治世界】:对对对!我记得!闯王对他还挺‘客气’,没直接砍了,好像还封了个什么‘权将军’?虚衔吧?”

“网友【每天都要喝奶茶】:补充细节!闯军把秦王王府抄了,好家伙,那银子海了去了!据说光是资助李自成军饷就好几十万两!平时哭穷,关键时刻这么有钱?”

弹幕开始密集起来,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竟然拼凑出了大致脉络:

“网友【拖延症晚期】:不过这个朱存枢后来好像也没落好。李自成从北京败退的时候,带着他一起跑,后来清军追得紧,混乱中这哥们就没了,有说是被杀的,有说是病死的,反正没善终。”

“网友【八卦是人类天性】:他弟弟朱存机运气好点?南明那边好像还让他续了秦王封号?不过也没啥用,就是个牌位,后来清军打过来,估计也凉了。”

“网友【佛系青年】:总之,秦王这一脉,从洪武年间就藩西安,享了两百多年的福,最后随着大顺和南明的覆灭,也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看着网友们热火朝天的“科普”,朱及第赶紧顺水推舟:“感谢老铁们!果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看来这末代秦王朱存枢,先是屈辱投降,家产被抄没充作军饷,虽得虚名苟活,最终还是在乱军之中不明不白地死了。秦王一系,就此断绝。”

他总结道:“秦王的命运,可以说是明末众多藩王的一个典型缩影。平日里积财吝赏,盘剥地方,待到乱起,或愚顽守财而亡(如福王),或试图投机而降(如秦王),但无论哪种选择,在那天崩地裂的时代洪流中,都难以逃脱身死族灭的结局。他们庞大的财富,最终都成了滋养起义军或新朝的肥料。”

“混账!废物!!”

奉天殿前,朱元璋早已听得怒发冲冠!他听到自己的子孙如此不堪,有的蠢死,有的没骨气地投降,更是将他老朱家积攒了两百年的家业,白白便宜了那些“流寇”和“建奴”!

“咱……咱……”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想要怒骂那个不肖子孙朱存枢,却又觉得骂这种废物简直是浪费力气,最终只能化为一声包含无尽愤怒、失望和屈辱的咆哮,“——丢尽了咱的脸!!!”

徐达、李善长等人噤若寒蝉。他们能感受到朱元璋那几乎要焚毁一切的怒火。这怒火,既是对亡国子孙的恨铁不成钢,或许,也夹杂着一丝对自己所定藩王制度最终酿成如此苦果的,不愿承认的懊悔与无力。

天幕上,关于末代秦王朱存枢个人命运的讨论刚落幕,更多关于秦王府庞大分支和惊人财富的细节,就被“无所不能”的网友们扒了出来。

“网友【今天也要加油鸭】:光说秦王本人哪够啊!老朱家在西安经营两百多年,开枝散叶,那些什么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有多少家?那才是真正的财富天团!”

“网友【数学是我一生之敌】:楼上正解!光靠亲王俸禄哪能那么富?关键是土地、商铺、还有各种灰色收入!整个陕西的好田,怕是有不少都姓朱了!”

朱及第看着滚滚而来的弹幕,顺势引导:“看来老铁们都是懂行的!没错,一个亲王府,绝不仅仅是亲王本人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以亲王为核心,包含无数郡王、镇国、辅国等各级宗室,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官吏、仆役、佃户的庞大利益集团。他们通过俸禄、赏赐,尤其是土地兼并,在两百多年里积累了堪称恐怖的财富。”

弹幕开始变成了大型“财富挖掘”现场,网友们用着各种看似不着调的Id,曝出一个个具体细节:

“网友【碳水教父】:我记得看过资料,李自成光从秦王府库里抄出的白银,就有黄金十六万两,白银好几百万两!这还不算那些古玩字画,奇珍异宝!”

“网友【拖延症冠军】:还有粮食!秦王府的粮仓里堆满了陈年老粮,都发霉了!外面老百姓饿得人吃人,他们宁肯烂在库里也不肯拿出来!”

“网友【只想退休】:那些分支郡王府也没好到哪里去!什么永寿王府、保安王府……一个个都是土财主,闯军一来,挨个抄家,跟捡钱一样!”

“网友【吃瓜前线记者】:补充一个!听说秦王府在西安城里和周边各县有上千间铺面,这些都是日进斗金的产业,全便宜李自成了!”

“网友【发呆业务爱好者】:还有土地!秦王府一系的庄田、王庄,遍布关中,李自成把这些地一分,‘均田’的口号立马就响亮了,不知道多少农民因此跟着他走!”

朱及第看着这些补充,总结道:“感谢老铁们提供的这些生动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打开秦王府以及其分支郡王府、将军府的一座座库房、粮仓、地窖时,那是怎样一番景象!金银堆积如山,绸缎霉烂,粮食腐朽,与他们治下百姓的赤贫形成了地狱般的反差。”

他语气变得深沉:“这两百多年的积累,与其说是财富,不如说是民脂民膏凝固成的罪恶纪念碑。它没有成为巩固大明江山的基石,反而在王朝末日,成为了催命符和起义军的巨大补给包。秦王府一系的覆灭和财富被抄没,清晰地表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统治阶层过度贪婪,将社会绝大部分财富攫取到自己手中,却又无法提供基本的秩序和公正时,这些财富就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宫殿,看似坚固,实则只需一次剧烈的社会动荡,便会连本带利地被彻底清算、重新分配。”

“李自成,就是这个执行清算和分配的人。秦王府及其分支两百多年的‘积累’,在短短时间内,就如滔滔洪水般涌入了大顺军的府库,成为了李自成继续北上、最终推翻明朝的重要资本之一。”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了,那是一种混合了震怒、羞耻和某种隐隐预见的铁青色。他听着后世之人用近乎调侃的语气,描述着他子孙后代如何像肥猪一样被养肥,然后被拖出去宰杀,家产被瓜分一空。

“好……好得很啊!”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低沉得可怕,“咱让他们就藩,是让他们镇守四方,保咱朱家江山永固!他们倒好……他们把封地当成了猪圈,把自己养成了肥猪!最后连人带圈,都给了仇寇!真是……真是咱的好儿孙!!”

最后的“好儿孙”三个字,他几乎是咆哮出来的,带着无尽的讽刺和绝望。他仿佛已经看到,不仅仅是秦王,他分封出去的那些儿子们建立的各个王府,都在沿着同样的轨迹,一步步走向那财富堆积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