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痴傻王妃复仇崛起 > 第374章 帮扶寒门书生,解决民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4章 帮扶寒门书生,解决民生

这一幕落在慕卿晨眼中,他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身陷绝境却不卑不亢,孝字当头且骨血铮铮,这等人物,绝非池中之物。

韩曦钰看得心头一软,从袖中取出一锭五十两的银锭,又摘下发髻上那枚刻着“东宫”二字的羊脂玉坠,塞进沈之砚手中:

“这些银子够你母亲治病调养,这玉坠你收好。日后若想赴京谋事,或是再有难处,凭它去东宫找我。”

她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你有大才,不该被一时困境困死。”

沈之砚握着银锭与玉坠,入手温热沉重,仿佛握住了绝境中的一束光。

他猛地抬头,眼眶通红却挺直脊背,深深一揖,额头重重磕在青石板上:

“学生沈之砚,今日蒙二位恩人再造之恩!他日若能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定当肝脑涂地,报答知遇之恩!”声音掷地有声,震得晨雾都似在颤动。

目送沈之砚小心翼翼地扶着母亲进了内堂,慕卿晨转头看向韩曦钰,眼底藏着赞许:

“夫人好眼力,这沈之砚是块蒙尘的金,今日救他,是积德,更是为朝廷揽才。”

“夫君说得是,”韩曦钰浅笑,指尖拂过鬓边碎发,“不过我们今日的正事可没忘。”

两人继续前行,刚到镇东粮铺,就撞见农户们围着铺门怒骂:

“黑心掌柜!明明市价五文一斤,你却只给三文!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粮铺老板躲在门后叫嚣:“嫌少就别卖!有的是人抢着送!”

慕卿晨当即亮明身份,侍卫破门而入,查出账本上的克扣记录,当场责令掌柜补足粮钱,还下令里正每日巡查,农户们感激得连连磕头。

行至染坊街,刺鼻的染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对着染坏的布料唉声叹气。

韩曦钰俯身查看,指尖蘸了点染料捻了捻,忽然笑道:“试试在染料里加些草木灰,再用日晒代替阴干,颜色会更鲜亮,还不容易褪色。

”工人们将信将疑地试了,不过半个时辰,一匹色泽均匀的布料便晾了出来,众人惊得直呼“仙人指路”!

暮色渐沉时,两人坐在湖边小亭歇脚。

夕阳将湖面染成鎏金,渔舟唱晚,炊烟袅袅,韩曦钰靠在慕卿晨肩头,轻声道:“今日虽遇沈之砚是意外,却也让我看清,江南的问题不在漕运本身,而在人心贪腐、民生凋敝。”

慕卿晨握住她的手,指尖温热:“有夫人在身边,孤总能拨开迷雾见真相。待我们理清漕运弊端,整顿吏治,再召沈之砚入京,这般人才,当为我所用。”

晚风拂过,带着江南的水汽与暖意,两人相视而笑,眼底皆是对彼此的信赖,对家国的担当

而医馆内,沈之砚守在母亲床前,看着汤药蒸腾的热气,紧紧攥着那枚玉坠,眼中燃起熊熊斗志——今日之恩,他必以一生相报!

江南的晨雾尚未散尽,临安镇的染坊一条街已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昨日韩曦钰提出的“草木灰调染”之法,经工人们连夜试验,竟真的让原本色泽暗沉、易褪色的布料变得鲜亮如新,晾晒后手感更是柔软顺滑。

染坊老板们挤在最前头,捧着染好的绸缎反复摩挲,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狂喜:“神了!真是神了!这法子比我们用的明矾管用十倍,成本还低了一半!”

韩曦钰站在一旁,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嘴角扬起浅笑。

她身着月白襦裙,外罩一件浅碧色短衫,裙摆被晨露沾湿了些许,却丝毫不影响她从容的气度。

“草木灰含碱,能中和染料中的酸性,不仅能固色,还能让布料更柔软。”

她耐心解释着,指尖轻点过染缸中漂浮的草木灰,“你们再试试用松木灰,染出来的蓝色会更透亮。”

慕卿晨站在她身侧,目光落在她专注的侧脸,眼中满是赞许。

昨日偶遇沈之砚的触动尚未平息,今日韩曦钰这一手,又让他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漕运弊端积重难返,表面是河道淤塞、运力不足,实则是沿线官吏盘剥、民生凋敝,而染坊作为江南漕运的重要货主之一,常年被高额运费和官吏勒索压得喘不过气,正是撬动全局的关键。

“夫人这法子,不仅救了染坊,更给我们指了条明路。”

慕卿晨低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染坊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大,便能有更多资金用于漕运议价,更能联合其他商户,一起对抗沿线官吏的盘剥。”

韩曦钰转头看向他,眼中闪过一丝默契:“夫君所言极是。不过,仅凭染坊还不够,我们还需联合粮商、瓷商,形成合力。今日下午,不如召集镇上的商户代表,听听他们的心声?”

慕卿晨点头应允,当即安排侍卫去通知商户。

消息传开,临安镇的商户们奔走相告,不到一个时辰,镇中心的议事堂便坐得满满当当。

粮商、瓷商、布商、盐商……各行各业的代表齐聚一堂,起初还有些拘谨,可当韩曦钰详细讲解了草木灰染布的原理,并承诺东宫会为他们撑腰,对抗漕运官吏的盘剥后,众人立刻炸开了锅。

“太子妃娘娘所言极是!”

一位头发花白的粮商率先起身,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每年漕运,光是给沿线官吏的‘孝敬钱’就占了利润的三成,还有那些船夫,更是漫天要价,稍有不满就故意拖延时日,粮食运到京城都发霉了!”

“是啊!”一位瓷商接着说道,“我们的瓷器易碎,漕运途中稍有颠簸就会损坏,可那些官吏不管不顾,只知道收钱,损坏的瓷器连赔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