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沈家小院和村里的“草木灰工坊”却已早早忙碌起来。
荷兰追加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其他客户的询价单也摞了厚厚一叠,除了防潮袋,还有对“华国特色”收纳袋、围裙甚至桌布的浓厚兴趣。
马丁在最新的电报里不无兴奋地强调:“‘乡村工坊’和‘小蘑菇’的故事已经在小圈子里传开了,他们想要的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手工品!抓紧机会!”
巨大的需求像一块甜蜜的蛋糕,也像一道紧迫的难题。
工坊里二十几台老织布机昼夜不停地“唧唧复唧唧”,妇女们的手指翻飞,梭子在经线间穿梭,织出带着独特纹理和“华国温度”的粗布。
然而,纯手工的产量终究有限,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交货期的压力像一块逐渐增重的石头,压在沈静文心头。
这天下午,沈静文和老周、沈静秋正在工坊里,和王大娘、张婶等几个骨干商量着扩大规模、添置几台半自动织布机的事宜,外面传来一阵孩子们特有的喧闹声。
“妈!我们来了!”是麟儿清亮的声音。
只见麟儿背着个小书包,一手牵着朵朵,朵朵怀里宝贝似的抱着她的画夹,后面跟着一脸严肃、拿着小本本的敦敦,连月儿也跟来了,利落地帮阿丹整理了一下歪掉的小帽子。
霍宁川在门口笑着对他们挥挥手,示意他们进去。
“哟,麟儿来啦!还有朵朵敦敦月儿,连阿丹也来啦?”王大娘看到孩子们,脸上立刻绽开笑容,放下手里的活计。
麟儿走到沈静文面前,表情很认真:“妈妈,我们不是来玩的。我答应过寒假来教阿姨们学英语,今天就开始!”
他说着,从书包里掏出几页纸,上面是他用工整的字迹写好的简单英语单词和短句,还配着朵朵画的小图案:
一个蘑菇代表mushroom
一件衣服代表cloth
还有hello
thank you
how many......
“对!还有我的画!”
朵朵立刻举起画夹,翻开来,里面是她画的“英语小课堂”场景:王大娘坐在织布机前,麟儿拿着卡片在教,旁边是朵朵画的蘑菇精灵在飞,写着“阿姨加油!”。
这认真的架势把工坊里的妇女们都逗乐了。
“哎呦,麟儿老师要教我们‘外国话’啦?”张婶打趣道。
“阿姨们好!”麟儿丝毫不怯场,清了清嗓子,举起写着“hello”和蘑菇图案的卡片,字正腔圆地说:“这念‘哈喽’,就是打招呼,你好!”。
“哈……哈喽?”王大娘试着跟读,发音有些生硬,引得大家善意的笑声。
“对!很好!”麟儿鼓励道,又拿出“thank you(谢谢)”的卡片。
朵朵在一旁当起了小助教,拿着画在旁边比划:“阿姨,你看,别人帮了你,你就说‘thank you’,像小蘑菇微笑一样!”
孩子们天真又认真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工坊里一时充满了学习外语的新奇和欢乐。
连平时最沉默的李嫂也小声跟着念起来。
敦敦则安静地走到堆放成品的地方,拿出他的小本本和笔,开始认真地记录:哪种花色的袋子叠放了多少个,包装好的有多少,等待喷草木灰涂层的还剩多少。
他眉头微蹙,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月儿则熟门熟路地帮着霍母清点核对要发走的货物清单,俨然一个小帮手的样子。
阿丹被沈母抱在怀里,看着哥哥姐姐们忙碌,大眼睛眨巴着,小嘴里也咿咿呀呀地学着麟儿的腔调:“哈……哦?”惹得众人又是一阵欢笑。
看着眼前这一幕——大儿子像模像样地当小老师,女儿用画笔传递着鼓励,小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参与,还有月儿和敦敦默默分担着实际工作——沈静文心中那点关于产能的焦虑,仿佛被这温馨而充满生机的场景轻轻熨平了。
孩子们的成长,比任何订单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欣慰。
这时,采购小李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喜色:“沈总!好消息!您让我联系的棉花良种有眉目了!”
原来是省农科所新培育了一种,适合本地土壤的优质长绒棉品种。
不仅产量高,纤维长,还别适合纺粗布!
而且霍母提的那个宣讲视频的事,他们也非常感兴趣,说可以派技术员来指导种植,还可以拍摄素材!
“这可太好了!”霍母拍手笑道,“我就琢磨着,咱们工坊要用好布,就得有好棉花!自己种,心里才踏实!”
王大娘也凑过来:“真的?种棉花?那敢情好啊!咱们村的地,种棉花正合适!农闲时大家伙儿都能去田里帮忙,工坊织布,地里种棉,两头不耽误!”
这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工坊里最后一丝关于原料来源的隐忧。
沈静文眼前仿佛铺开了一幅更广阔的图景:村外的田野里,雪白的棉桃绽放;工坊里,织机声声,将带着阳光味道的棉线变成承载着故事的粗布;再经过阿姨们灵巧的手裁剪、缝纫、喷上天然的草木灰涂层,印上朵朵充满童趣的图案,最终漂洋过海,将“华国乡村的祝福”送到世界更多角落。
“妈,等棉花种出来了,我要画一朵大大的棉花云!”朵朵兴奋地摇晃着沈静文的手臂。
麟儿也停下了教学,认真地说:“到时候,我还要教阿姨们说‘cotton(棉花)’和‘Field(田地)’!”
敦敦抬起头,推了推小眼镜:“我会记录棉花生长周期和产量数据,建立模型,优化种植效率。”
月儿也点头:“我帮大姑整理棉花采摘和运输的记录。”
沈静文看着一个个挺起小胸膛、眼神发亮的孩子,再看看工坊里充满干劲的妇女们,还有门外那片即将苏醒、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土地,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力量。
她蹲下身,轻轻环住围绕在身边的孩子,声音温柔而坚定:“好,我们一起努力。种好我们的棉花,织好我们的布,让全世界都看到,咱们的‘小蘑菇’和‘乡村工坊’,是从这片土地上,带着阳光和汗水,一点点长出来的!”
夕阳的金辉透过工坊的窗户,洒在织机上,洒在妇女们带着笑意的脸上,也洒在孩子们充满憧憬的眼眸里。
他们的故事还要写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