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跟家里关系就不好,现在灰头土脸地回去,太丢人,还得被村里人嚼舌根。
她一直以城里人为荣,虽然现在大家羡慕的对象变成了秦京如,但她好歹也是个城里人,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强。
那点骄傲一直支撑着她,也是她没改嫁的原因之一,怕被人说闲话,怕回到农村……
本来是想白送秦淮如点东西,但她非得张口要,赵年也没办法。
只好让她帮忙打扫一下,算是还了那份粗粮的情,赵年觉得这情也算还了,毕竟粗粮也不值钱。
现在四合院真的安静多了,大部分“坏蛋”都被关起来了,自然安静了许多。
加上过年,小摩擦也没有了。
要是许大茂和傻柱还在,不管是不是过年,肯定又得闹腾。
大过年的都不让人省心,简直是四合院的两大祸害。
现在大家都讨厌他们,想想以前四合院开大会,有一半都是因为他们两个。
以前图个热闹,因为那个年代没什么娱乐活动。
但次数多了,大家也开始烦了,谁家没点自己的事?
老是开大会,老是讨论他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然让人反感。
每年过年都得闹出点事,今年总算他们不在了。
大家都以为能过个安稳年,没想到他们不闹了,反而是刘海忠家开始闹腾了。
四合院哪有什么秘密,尤其是大吵大闹,怎么可能瞒得住?
本来家长里短吵架很正常,清管也难断家务事。
别人家的家务事,大家也只能劝劝,不好多说什么,只要不犯法就行。
哎,这事可真够大的,刘光奇干的这事,实实在在是不孝。
刘海忠如今在家里的地位,那是一落千丈。
他哪里还敢跟老婆孩子拌嘴,能不被他们数落就不错了。
特别是这次的事,起因还是刘光奇。
作为家中的老大,刘海忠一直对他寄予厚望。
以前刘光天和刘光福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好吃的都只给刘光奇和他吃。
可以说,对老大那是格外的好,这让刘光天和刘光福心里很是不满。
现在刘海忠失势了,他那两个儿子自然也翻身做主了,家里的地位来了个彻底的大反转。
作为老大的刘光奇,现在成了家里最风光的人物,大家都围着他,净捡好听的话往他耳朵里送。
刘海忠现在连刘光福都不敢管,更别提刘光奇了。
之所以要提刘光奇,是因为他干的这事实在是太出格了,刘海忠实在是没法不提。
不知道是四合院的风气就是这样,还是现在大家都喜欢这样。
刘光奇在工作的地方找了个对象,按他这年纪,结婚也是应该的。
可问题是他想当上门女婿,压根儿就没想在四合院结婚。
这在老一辈人眼里,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谁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给人家当上门女婿?又不是活不下去了。
一般只有实在没法子的人才会这么干。
要知道,当了上门女婿,孩子就得跟女方姓。
在当时,那肯定是要被人指指点点的。
不光是刘光奇,连带刘海忠一家子都得被人说三道四。
什么卖儿子、算计人、不要儿子、给祖宗丢脸之类的。
不光别人这么想,刘海忠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刘光奇要娶的那个人还是个寡妇,还带着孩子。
这简直就是违背了四合院的传统。
之前何大清跟白寡妇跑了,白寡妇也是拖家带口的。
傻柱喜欢的秦淮如,也是带着三个孩子。
现在刘光奇也这样,不得不说这四合院的风水可能有点问题。
别的地方很少听说这种事,一个街道出现一个上门女婿都少见,而这小小的四合院却接连出了三个。
一个个都这样,让那些有儿子的家庭心里愁得慌,谁家儿子要是也去找了寡妇,还要入赘到寡妇家,那可真是要郁闷死了。
这还怎么传宗接代?这事还真得重视起来。
所以从刘海忠的角度来看,他还是劝刘光奇三思,别干这种事。
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但也得看情况,明显劝和对大家都不好,那就劝刘光奇和那个寡妇分开。
可这种事,哪是那么容易劝得动的?
何大清连孩子都不要了,也要跟白寡妇在一起,由此可见这种事真是不好说。
傻柱不也一样嘛?什么事情都想着秦淮如,亲妹妹又算得了什么?
刘光奇当然也是如此,面对大家的劝说,他还是不愿意听。
甚至直接怼大家,说他们多管闲事。
大家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各回各家。
有人想找赵年帮忙劝劝,刘海忠也亲自来求过。
四合院里就赵年最有能耐,有能力的人说话,大家一般都愿意听。
可这种家务事,赵年还真不好插手。
再说了,他也不愿意劝分,喜欢寡妇多好,这样寡妇也能活下去。
还有人不舒服,他还能得到奖励。
万一劝了刘光奇,以后又有人让他劝傻柱别和秦淮如在一起。
这可不是赵年愿意看到的。
傻柱和秦淮如,简直就是两个大麻烦,他们俩互相坑才好,何必去坑别人。
只是别人都来找他,作为四合院的一把手,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
所以还是去劝了劝,赵年说的话,刘光奇也听了听。
至于有没有听进去,那显然是没有的。
寡妇嘛,还是有寡妇的好处,赵年心里跟明镜似的。
劝说无果后,他也只好回去了。
这种事情劝不好,大家也都能理解,还得看刘光奇和他家人怎么做了。
刘海忠这次难得硬气了一回,为了顾全面子和家族的声誉,也许他想借这个机会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
他直接把刘光奇关在家里,不让他去找那个寡妇。
刘光天和刘大妈自然也支持这个决定,没有反对,反而帮忙出力。
一方面是因为刘光天和刘光福终于有了机会反抗他们的大哥,另一方面是他们觉得大哥娶了个寡妇,还要入赘,这实在是让他们脸上无光,自然是不愿意的。
所以家里人都反对,刘光奇也就没法逃走。
大家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至少春节期间不会闹出什么乱子。
没想到第二天又出事了。
就是大年初四一大早,刘海忠夫妇就哭天喊地地闹了起来:
“光奇,你也太狠心了!”
“老大,你怎么说走就走,还把家里的钱都带走了!”
“刘光奇,我以后见到你,非打断你的腿不可!”
……
好在现在已经是初四了,除了小孩子,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早起了。
因为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拜年要趁早。
先去的是关系最近的亲戚,早去也是表示尊重,很少有下午才去串门的,除非个别地方。
大家都忙着拜年,但听到刘家的吵闹声,自然都围了过来。
一是想看看热闹,二是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能帮得上忙,大家也愿意出手相助。
平时有矛盾就吵架,真出大事时,很多人还是会放下成见来帮忙。
只有像傻柱和许大茂这样的人,才是死对头,要是傻柱出事了,许大茂肯定不会帮忙,甚至还会在一旁看笑话。
赵年不用去看,秦京如自己就会过去看,然后回来告诉他。
刘家之所以这么吵,是因为刘光奇一大早就趁刘家二老还没醒,偷偷溜走了。
等刘家二老醒来的时候,刘光奇已经走远了,现在他们在那儿哭骂呢。
赵年知道情况后,也没多管。
这种事,他才不想掺和呢。
再说了,刘海忠也是自找的,他一贯喜欢用棍棒教育孩子,可偏偏对刘光奇特别溺爱。
对刘光天和刘光福这两个儿子,那才是真的又打又骂。
刘光奇被宠坏了,现在突然跑掉,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秦京如来了,自然就在赵年这儿吃早饭。
至于四合院里的人怎么想,赵年根本不怕。
他们不敢说什么,就算敢说,一个未婚一个未嫁,有什么问题?
其他一些人,有的爱看热闹,有的想调解,有的故意说风凉话,都在劝着刘家人。
毕竟大年初四,还是要和气生财。
但这种事,面对大家的劝解,刘海忠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
给一个寡妇当上门女婿,而且刘光奇还是他寄予厚望的孩子,原本指望他光宗耀祖,结果不但没做到,还抛弃祖宗去当赘婿。
这对刘海忠的打击太大了,再加上平时经常被人议论,他一直憋着气。
现在刘光奇这么一搞,他自然是爆发了,开始大声地骂了起来。
以前都不敢骂刘光天他们,现在也开始骂了。
他觉得刘光奇离家出走,肯定是被刘光天和刘光福给带坏了。
以前那么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突然间变得如此叛逆?
刘海忠觉得都是这两个儿子害的,加上他心里的怒气积压已久,终于忍不住对着他们大骂起来。
刘海忠对着空气骂了刘光奇老半天,可刘光奇根本不在场,旁人也都在劝他,他自己也骂累了,索性就不骂了。
主要人物不在,骂也是白搭,只能让自己心里稍微舒坦点,把憋着的气撒出来。
“瞧瞧,这就是你平时惯出来的儿子!”刘母对刘海忠说道。
要说惯孩子,刘氏可比刘海忠厉害多了,对刘光奇那简直是言听计从。
刘光奇之所以这么任性,刘氏的责任最大。
但她可不承认,反倒把责任全推给了刘海忠,现在刘海忠就成了她的出气包。
刘海忠还能怎么办?也只能忍着,他这几天已经慢慢习惯了。
刚才那股怒气也发泄了不少,他本想争辩几句,但实在是太惯着刘光奇了,实在是不敢反驳。
刘光天和刘光福看到母亲在那指责,也忍不住跟着开口了。
他们之前一直被刘海忠区别对待,好吃的好喝的,甚至新衣服新鞋子,都是先紧着刘光奇。
等刘光奇享用完了,穿旧了、穿破了,才轮到他们。
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对刘光天和刘光福却是非打即骂,差别太大了。
从小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刘光奇身上,还费了好大劲把他送到另一个厂去上班。
现在可好,人没回来,反而跟着一个寡妇跑了,还要入赘。
这下刘光天和刘光福终于找到了机会,好好出一口恶气。
以前刘光奇工作不错,还是他们的大哥,刘海忠不行,他们只能在背后说说刘海忠。
谁让刘光奇毕竟是刘海忠的亲儿子,是他们的榜样大哥。
现在刘光奇干出这种事,他们自然要好好嘲讽一番,简直是忘本。
“我说爸,你看看你教育出来的儿子,现在还要去寡妇家入赘!”
“对,这才是我们的好大哥,这就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