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清晨时,天终于放晴了。阳光从云缝里一点点钻出来,把昨夜残留的水汽蒸腾成薄雾。村子里潮湿的气息尚未散尽,地面仍旧泥泞,但那抹久违的金色,却让人心底隐隐松了口气。
我推开门时,父亲已经背着锄头站在院子里,正眯着眼望天。他脸上的纹路被阳光拉得清晰,仿佛在这一刻变得坚硬而有力。
“走,去田里看看。”他只说了这一句。
我点点头,匆匆喝了几口粥,便跟着他往田里走去。脚下的小路泥泞不堪,鞋底沾满湿泥,每走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担。但父亲的脚步稳健,不曾停顿,像是与这片土地早已达成了某种默契。
——
来到田头,积水已少了许多,昨日挖下的沟渠在阳光照射下,水流缓缓流向远处的小河。秧苗虽然依旧有些歪斜,却比昨天多了一丝生机。
父亲蹲下身,扒开泥土看了看根须,脸色缓和了几分:“还能救,天再晴两天就没事。”
我长长舒了口气,昨夜压在心口的焦躁似乎随着这句话消散了些许。
阿强也赶来了,肩上还扛着一把锄头,裤脚沾满泥浆,却依旧满脸笑意:“老天爷终于开眼了,不然我昨晚真要急死。”
父亲哼了一声:“少在那儿光说不练,赶紧动手,把剩下的沟再通一通。”
于是我们几个又开始在田间忙碌。泥土仍旧湿重,每一锄下去都伴随着“噗嗤”的声响。太阳逐渐升高,蒸腾出的水汽让空气闷热难耐,汗水顺着额角滴进眼里,辣得生疼。但与昨日相比,我心里的那股劲儿反倒更足了。
这一次,不是为了发泄焦躁,而是因为看见了希望。
——
中午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桌上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白菜炖豆腐,还有一碗切得厚实的咸肉。她看见我们满身泥泞,赶紧摆手:“先去井边洗一洗,别把泥带到桌上。”
井水冰凉透骨,冲在手臂上,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但那份清爽,驱散了半日的疲惫。
饭桌上,父亲破天荒地多喝了两口酒。他放下碗,目光沉稳却带着些许亮光:“只要再熬过这几天,今年就能见收成。”
我看着他那张布满皱纹却坚毅的脸,忽然觉得,他不是在说庄稼,而是在说生活。
——
饭后,太阳毒辣起来,我却不想午睡。便独自走到院子里,拿起一本旧书翻看。那是我上学时读过的语文课本,纸张早已泛黄。书页间夹着一片枯叶,脉络清晰,仿佛一张细密的地图。
我盯着那片叶子看了许久,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受。叶子虽早已枯干,却在书页里保存了下来,未被风雨摧毁。或许,人也该如此。即便在泥泞里,也要留下点什么,让自己记得走过的痕迹。
——
傍晚,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几个年轻人约着去河边抓鱼,说水退后正是好时候。我原本不想去,但阿强硬拉着我:“干了一天活,也得乐呵乐呵,不然日子太憋闷。”
于是我跟着他们走到河边。河水退去不少,岸边留下大片湿泥,鱼群被困在浅水里,扑腾翻跳。我们脱了鞋子,踩进泥里,手忙脚乱地去抓。水花四溅,泥点飞扬,笑声此起彼伏。
我捞到一条大鱼,滑得几乎从手里脱出,却在最后一刻死死抓住。阿强在一旁大喊:“磊子,今晚有鱼汤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种简单的快乐,比城里任何喧嚣都要真实。
夜色降临,村子上空升起袅袅炊烟,伴着晚霞染红了天边。我们提着满满一桶鱼回到村里,孩子们围着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
母亲在厨房忙碌,父亲坐在院子里剖鱼,我帮着打下手。柴火燃起时,香气弥漫开来,吸引了邻居们过来串门。院子里人声鼎沸,久违的热闹让我心里暖得发烫。
晚饭时,鱼汤鲜美,父亲喝得连连点头。阿强嚷嚷着要再来两碗,惹得母亲笑着骂:“你小子就知道吃。”
笑声中,我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心里忽然涌上一种坚定。
夜深人静时,我点亮油灯,摊开日记本,写下今日的所见:
“第八十四天。雨停,天晴。田里沟渠见效,秧苗虽歪斜却仍有生机。今日在泥泞中劳作,心中不再焦躁,而是因希望而坚持。傍晚去河边抓鱼,与伙伴们大笑奔跑,像是回到童年。夜里院中热闹,父亲的笑容久违而真切。原来,坚持不仅是忍耐,更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写完,我轻轻合上日记本。窗外虫鸣阵阵,风吹过院墙,带来一丝凉意。
我忽然明白,这片泥泞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希望,再深的泥,也能踏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