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220章 岐仁堂的"追风液":颈肩间的通痹传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岐仁堂的"追风液":颈肩间的通痹传奇

梅雨季的雨丝像扯不断的棉线,斜斜地织着岭南的清晨。岐仁堂的铜环门帘被风掀起一角,带着药香的湿气漫到巷口,刚好缠住骑着电动车赶来的张磊。小伙子急刹车时,电动车发出\"吱呀\"一声哀鸣,他扶着脖子龇牙咧嘴地下车,右手臂僵直地悬着,像只被冻僵的鹭鸶。

\"岐大夫!救命!\"张磊掀开门帘的瞬间,药堂里的艾草香混着酒气扑面而来。他径直冲向诊桌,后腰撞到条凳都没察觉,\"昨晚疼得打滚,右手麻得像戴了副手套,连鼠标都握不住。\"

岐大夫正用软布擦拭铜药碾,闻言放下布巾。晨光透过雕花木窗,照在张磊僵直的后颈上——那里的肌肉硬得像块石板,发际线处还沾着几根没梳顺的头发。\"坐。\"岐大夫的声音里带着晨露的温润,三指搭上张磊的腕脉,指尖下的脉象沉涩如滞涩的溪流。

\"疼了多久?\"

\"大半年了。\"张磊梗着脖子,说话时脑袋不能转动,\"起初是早上起来脖子僵,贴片膏药就好。上个月赶项目,连续三天三夜对着电脑,第四天早上起来,脖子像被钉死了,右边胳膊从肩膀麻到指尖。\"

岐大夫伸出拇指,在他第七颈椎旁按了按,张磊疼得差点跳起来。\"《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他收回手,\"你这是久坐伤筋,气血堵在了颈肩,就像下雨天屋檐下的排水管,被落叶堵了,水排不出去,可不就漫得到处都是?\"

张磊的喉结动了动:\"我同事说可能是颈椎间盘......\"话没说完就被岐大夫打断:\"别听那些名词吓唬人。\"他掀开张磊的衬衫,后颈处的皮肤泛着青紫色,\"你看这瘀色,是气血不通的明证。年轻人骨头没那么脆,是筋络缠住了。\"

药堂里的铜钟\"当\"地响了一声,是隔壁包子铺开张的动静。岐大夫起身走向里间,片刻后抱出个黑釉坛子,坛口用红布封着,解开时一股辛辣的药香直窜鼻腔,混着米酒的醇厚。\"这是泡了三年的'追风液'。\"他用竹勺舀起一点,琥珀色的液体在勺中晃出细密的纹路。

张磊凑近看,坛底沉着些深褐色的药渣:\"这里面都有啥?\"岐大夫用竹筷拨了拨:\"草乌、川乌是'追风赶寒'的先锋,《本草纲目》说它们'其性刚猛,能透骨搜风';你看这白白的片儿是白芷,能'芳香走窜',就像给堵住的筋络开条小缝;还有这黑亮的马钱子,别看它小,通络的本事大,能钻到骨头缝里去。\"

他又捞出几粒圆滚滚的种子:\"这是急性子,就是凤仙花的种子,性子急,能'软坚散结',对付你这硬结的筋肉正好。\"最后指了指浮在表面的薄片:\"冰片是'通窍'的,让药力能顺着毛孔往里钻,就像给药气装了钥匙,能打开皮肤这扇门。\"

张磊听得直点头,又有点发怵:\"这些药听着挺烈,会不会伤着皮肤?\"岐大夫笑了,眼角的皱纹盛着晨光:\"用八十度的米酒泡了三个月,烈性早收了,剩下的都是绵劲儿。就像老茶头,看着粗粝,泡出的茶才醇厚。\"

小林端来个白瓷盘,里面放着团医用棉花和一卷保鲜膜。岐大夫蘸了些药液,在张磊后颈处轻轻涂抹,刚碰到皮肤,小伙子就\"嘶\"了一声:\"有点烧得慌!\"

\"这是药力在动。\"岐大夫的掌心贴着他的颈窝揉按,\"就像冬天冻僵的手凑近火炉,刚开始觉得烫,等寒气散了,就只剩暖和了。\"他的拇指在肩胛骨缝里画着圈,\"你这处筋结得厉害,得让药劲儿多透透。\"

涂完药,小林用保鲜膜把张磊的颈肩裹成个圆筒:\"这样能锁住药气,跟蒸馒头盖锅盖一个道理。\"岐大夫在处方笺上写下用法:\"每日辰时、酉时各涂一次,连涂三天歇一天,二十一天为一疗程。记住,涂药后别吹冷风,空调要离三尺远,不然寒气跟着药气往里钻,得不偿失。\"

张磊裹着保鲜膜站起来,试着转动脖子,惊喜道:\"好像真松快了点!\"他摸出手机要扫码付钱,岐大夫按住他的手:\"先拿去用,见效了再说。\"又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这里面是艾叶和生姜,回去煮水泡泡手,能助着通经络。\"

\"对了,\"岐大夫叫住正要出门的张磊,指着窗外的木棉树,\"每隔一个时辰,就像它这样仰仰头,让脖子歇口气。你看那些程序员,个个脖子往前探,跟打鸣的公鸡似的,时间长了能不出毛病?\"

张磊抱着药瓶笑出了声,电动车筐里的布包随着骑行晃悠,艾叶的清香从布缝里钻出来,混着雨丝飘向巷尾。

三日后清晨,张磊又来了,这次脖子能转动四十度了。\"岐大夫,神了!\"他撸起袖子,胳膊能举过头顶了,\"昨晚终于睡了个整觉,就是涂药的地方有点发红。\"

岐大夫查看他的后颈,皮肤泛着健康的粉红:\"这是瘀气往外排呢。\"他调整了用法,\"以后涂药轻些,别揉那么重。再给你加两味药——川椒和三七,川椒能'温经散寒',三七能'活血定痛',对付你这麻劲儿正好。\"

正说着,门帘又响了,进来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手里拄着根红木拐杖,脖子歪向左边,走路像只蹒跚的企鹅。\"岐大夫,您给瞧瞧,这脖子快成'歪脖子树'了。\"老太太嗓门洪亮,是街口裁缝铺的周阿婆。

周阿婆做了四十年裁缝,天天低头踩缝纫机,三年前脖子开始歪,最近连穿针都得举着胳膊。\"西医说要开刀,我这把老骨头哪禁得住?\"她叹着气,\"昨晚梦见自己变成个晾衣架,脖子直挺挺的,醒来更疼了。\"

岐大夫让她坐在靠背椅上,手指在她颈椎两侧游走:\"您这是'骨痹',比小张的深些,但也是气血不通闹的。\"他掀开周阿婆的衣领,颈椎第三节处凸起个小硬包,\"《难经》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到,骨头就像久旱的田地,能不僵硬吗?\"

周阿婆瞅着张磊脖子上的保鲜膜:\"我也能用那'追风液'?\"岐大夫点点头:\"但您年纪大了,得减点烈性。\"他让小林往药液里兑了些生姜汁,\"加些姜辣素,温而不烈,适合老年人。\"

涂药时,周阿婆却不怕烫,反而说:\"舒服!就像揣了个暖水袋。\"岐大夫解释:\"您这是寒气积得深,就像冰窖,得用点劲儿才能化开。\"他又教周阿婆个小动作:\"坐着时把双手背在身后,慢慢仰头,像看天上的风筝,每天做十次,比吃药还管用。\"

张磊在一旁插话:\"阿婆,我给您推荐个颈椎枕,荞麦壳的,能托住脖子。\"周阿婆笑了:\"还是你们年轻人会保养,我那时候哪有这讲究,裁衣服累了,就趴在案子上歇会儿。\"

岐大夫摇摇头:\"保养不在东西,在习惯。就像您种的那盆茉莉,得常转着晒太阳,不然就长歪了。脖子也一样,总往一边歪,能不偏吗?\"

接下来的日子,岐仁堂总能见到颈椎病人。有开出租车的王师傅,常年歪着脖子看后视镜,右臂麻得握不住方向盘;有中学老师李大姐,批改作业时总低头,后颈像扣了个铁环;还有刚上初二的小林,天天低头玩手机,脖子僵得像块木板。

岐大夫都用\"追风液\"给他们涂擦,只是根据体质调整配方:年轻人加马钱子,增强通络之力;老年人加当归,添些养血之功;体寒的加肉桂,体热的加薄荷,就像做菜调味,因人而异。

王师傅涂药三天,胳膊就不麻了,他送来个自己缝的布坐垫:\"岐大夫,您坐诊久了也得护着腰,这垫子里塞了艾叶,能暖腰。\"李大姐则带了本她写的教案:\"这里面有我编的'颈椎保健操',您给患者们看看。\"

最有意思的是小林同学,他用乐高拼了个\"颈椎模型\",指着突出的零件说:\"岐爷爷,您看这是不是就像我脖子里的筋结?\"岐大夫笑着点头:\"没错,等你脖子好了,爷爷教你认药草。\"

二十一天后,张磊的脖子能灵活转动了,他特意穿了件带领子的衬衫,说要\"给脖子长点面子\"。周阿婆的脖子歪得轻了,能自己穿针引线,还缝了个药囊送给岐大夫,里面装着艾叶、薄荷,说是\"提神醒脑,防您坐诊累着\"。

这天傍晚,夕阳把岐仁堂的影子拉得很长。张磊、周阿婆、王师傅他们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保养心得。张磊说:\"现在我每小时都起身倒杯水,顺便给绿萝浇浇水,一举两得。\"王师傅接话:\"我在出租车里放了个小靠垫,脖子舒服多了。\"

岐大夫坐在竹椅上,看着他们笑,手里摩挲着那只黑釉药坛。小林在一旁记账,突然发现这个月的\"追风液\"用了不少,笑着说:\"师父,您这药该叫'通颈液'才对,治一个好一个。\"

岐大夫摇摇头,望向窗外的木棉树,晚霞正染红枝头:\"不是药好,是他们自己通了。就像这树,春天发芽前,总得先松动松动冻土。人也一样,气血通了,啥毛病都少了。\"

晚风穿过药堂,吹动了墙上的《黄帝内经》拓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行字,在暮色里格外清晰。铜药碾里的药渣还带着余温,仿佛在诉说着颈肩间的通痹传奇,而那坛\"追风液\",正静静候着下一个需要它的人,在岭南的烟火里,续写下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