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贵妃道:“儿啊,这件事的真相,母妃原来是想带到坟墓里的。说给你听,只是想让你心里平衡,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再嗔怪母妃当年不作为。更想让你认命,不要想着去争皇帝的偏爱,过好每一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三皇子哭着点头,再次跪下,重重一个头磕在地上。认真道:“母妃,这件事就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再不要告诉任何人。万一传出去,你我说不好会粉身碎骨,皇甫家的昨天,就是秦氏的明天。”

秦贵妃又道:“儿啊,听你的意思,你父皇有意让老四继位,母妃很赞成。在一众皇子中,老四身体健康,又有能力,协理吏部这些年,官场算是四平八稳。他母妃过世,外祖家又弱,皇帝不忌讳外戚之忧。吴王这个人哪,很会审时度势,又知道给别人留点缝儿,他上位,对大家都好。”

三皇子再度点头,反正自己都这样了,不支持四弟还能如何。

秦贵妃道:“你父皇生前不会给你封地的,咱们母子就是牵制秦家的筹码之一。母妃天天那么说,不过是想向大家表明咱们的态度,母妃不争宠,吾儿不争储君之位。等老四上位之后,你再求封地吧,实在不行也就这么着了,估计也没人想动你这个残废。他们不给封地,你也是一字亲王,有丰厚的俸禄,要是做点营生,你父皇和老四也不会过于干涉。”

三皇子告辞回府的路上,心情非常矛盾,思绪万千。一方面心情沉重,自家母妃也是祸害,害过人的,还都是自己的兄弟。一方面心情放松了,她们害人在先,母妃为自己的儿子报仇,没什么不对的。自己虽然残疾了,可是也安全了,既然父皇想让老四登位,自己就与老四交好,换个后世平安就行。

青衣君祠的王元娘在宫里有许多动物眼线,蜂蝶、鼠类、鸟类,都能传递消息。她交结了几只聪明的麻雀,让它们时常去皇宫接收传递那些小动物收集的信息。当她听了麻雀小果的报告,知道秦贵妃的所作所为,当时就傻眼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一切都对上了。

王家兄妹对坐半日,王尚书才道:“哥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真是最毒妇人心呢。看来梁王身体受损,不能生育是秦贵妃的手笔呀,不显山不露水就报仇了。”

说着又讥讽道:“曾侧妃也挺能耐,居然能生下梁王唯一的儿子,甭管是借种,还是什么奇葩操作,只要不出意外,这孩子就是梁王的继承人了。”

王元娘道:“皇宫是什么地方?看着花团锦簇,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地方。皇家就是龙潭虎穴,好人在里面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自来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皇帝居心不良在先,人家翼国公是开国功臣,秦家从翼国公到胡国公七八代人,一门忠烈,为东陈赴汤蹈火,征战疆场。他却怕人家功高震主,处处掣肘。”

王尚书道:“妹妹住口!你我都是读过《道德经》的,当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今皇帝还算好的了,他是防着别人了,却还留下缝隙让人苟存。他有天下唯我独尊的圣人身份,也有很多无奈,稍微不慎,确实有倾倒之患。”

王元娘有些愤愤:“既然让人家的姑娘进宫,又不好好真心相待,怕人家的外孙当储君。天下都让那老东西算尽了,秦贵妃反扑,也没什么不应该。就是毒死那老东西,也没什么不对的。”

王尚书道:“自来皇帝防着有兵权的人家也是天经地义,祖宗九死一生,谋来天下,你没守好,泉下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这话也有道理,武将为国征战不假,皇家也给予他们富贵和名分,这就是规则。东陈自来就有规定,非军功不能封侯,这就是给武将们尊荣。文官虽然容易做些,却不能列土封侯。人心隔肚皮,皇帝又怎知那些人会不会反,会不会想让自家亲外孙做接班人。

可那些人也不好好想想,即使他们的外孙做了天下,想江山稳固,乾坤独断,不照样要下狠手吗?甚至,美其名曰:大义灭亲。

王元娘沉吟良久,谁当皇帝都一个德性。杀了这个,换下一个也是搞平衡,防众臣。她叹口气:“好吧,皇帝如何,咱们也没办法,皇帝换一个估计也差不多。现在只盼他对咱们没有恶意,他要敢动咱家的人,就别怪妹妹心狠了。”

两个月后,阎家的审查结束,皇帝也有了判决:阎太仆虽没有直接参与血案,但阎家做的多少坏事,都是仗着他的权势和人脉。阎太仆革职返乡,永不录用。有血案在身的兄弟子侄,罪大恶极的斩首示众,罪刑普通的罚款,补偿受害人家庭,从轻发落,流放安西庭州。

其他无罪的男丁和阎家妇孺,回老家闭门思过三年。阎家马场与车坊没收,归入国库,全由户部派人接手。阎家其他家产交完罚款,赔偿过受害人家庭,其余的可以带回老家,阎家三代不许入仕。

慈孝贤妃在阎充华住处,让人宣读了皇帝的决定:阎家利用职务之便,垄断东陈非军方的车马市场,为经营这些车马,做了不少非法勾当,还有不少血案,罪证确凿,全家获罪。阎充华虽没有直接参与阎家做下的血案和许多不法勾当,但阎家做的多少坏事,都是仗着她和十四皇子的权势和人脉。旨降正二品充华为正六品御女,望以后多加教养儿子,约束娘家。

阎充华苦苦一笑,磕头谢恩,接了旨意。慈孝贤妃在她宫里打量一番,让女官取了账本,对照着,把越制的物品收归内库。

临走前微笑着说了一句:“陛下还给十四皇子赐婚了,王妃是安城刺史兰瑞家那个彪悍的嫡长女兰胜男,正好可以替妹妹管教一下你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钦天监算出八月初三的好日子,陛下让姐姐帮忙操办呢。妹妹就要当婆母了,你开心不开心?”

阎充华心情复杂,气得要命,却还要对着慈孝贤妃行大礼,口称谢恩。

慈孝贤妃笑笑:“妹妹客气了,快起来吧。你放心,本宫定会好好办理。不止是高平王殿下,还有其他几个皇子公主,只要成年的,全都指婚了。看来,本宫有得忙喽。妹妹可要体谅些,大喜的日子,本宫可不希望出什么麻烦。”

说到这里,慈孝贤妃四周扫视一圈,提高音量:“陛下委托本宫管理后宫事务,本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谁要敢在后宫作妖,就别怪本宫以宫规处置,决不姑息。”

最后,慈孝贤妃意味深长地道:“阎御女,后宫是离权势最近的地方,哪有什么人淡如菊?更没有什么佛系做人,不过是哗众取宠,掩耳盗铃。就看你这宫里,区区一个充华,用的东西比正一品的妃位都超额了。有些东西,不似凡品,内库账本上却没有记录,难道不是阎家进献的?”

阎御女辩解了几句,慈孝贤妃笑道:“官员光靠俸禄,哪有这些奇珍异宝献给出嫁了的女儿?你也不必觉得陛下心狠,他对阎家已经是高拿轻放了。除了车架作坊和马场,其他家产一小半赔给受害人,大部分都发还本家了。你虽降了位分,这些阎家进献的物品,不是宫里出钱,本宫也不没收了,好自为之吧。”

朝廷采纳王尚书的提议,既然有雨水,土地就不能空闲着,提前种了秋庄稼。司农寺安排着,把都城周边的土地分成三份,指导农户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谷物,三分之一种黄豆,另有三分之一的地种植萝卜、白菘。就是那些没有计入良田的边边角角的荒地,也种了些大蒜和大葱。

自从王元娘回来,都城的天可争气了了,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提前种下的谷物长势良好,连浇水都省了。因为大旱让百姓更珍惜耕种,都是尽心尽力的。看着田地一片生机,百姓心中有希望,心情就没那么紧张了。

七月初九,十二皇子李景晚大婚,王妃是吏部侍郎魏大人的嫡幼女魏承文。

七月二十六,十三皇子李景暄大婚,王妃是户部侍郎裴大人的嫡三女裴月明。

八月初三,是十四皇子李晾曦大婚,王妃是安城刺史兰瑞家那个彪悍的嫡长女兰胜男。

知道兰家情况的大臣们私下里幸灾乐祸得很,能想象到以后高平王家鸡飞狗跳的场景。兰刺史家里一妻四妾,生了七个女孩,嫡妻在四十一岁才生下唯一的儿子兰玉宝,今年才三岁。兰玉宝的七个姐姐有六个嫁人了,娘家男丁单传,姐姐们不放心,都嫁到了安城附近,以便照顾娘家。只有长姐兰胜男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嫁,现在兰家管事。

兰大人没有生儿子之前,成日唉声叹气,就怕自己没了,没人顶门立户。女孩当小子养的,从小读书习武,厉害得很。女儿的名字也逗,什么胜男、超男、强男、亚男、过男、若男、比男,这些女孩也真应了她们的名字,个个凶悍刚硬,一身好武艺。

前些年,有匪徒突袭安城管辖的金县时,兰大人带着排行靠前的三个女儿领兵镇压,杀得血流成河。

去年冬天,因安城大旱,激起民乱,兰大人坐镇安城,七个女孩共同上阵平乱,杀了带头的乱民和混入乱民之中的悍匪和奸细,吓得乱民纷纷跪地讨饶。兰胜男指安平城外三十多里的枣山给难民当暂息之所,七姐妹成日领一队侍卫,骑着马携枪带棒的在枣山难民营巡视。

七姐妹还指挥那些能干活的难民开山伐木烧石灰,挖土掺麻制土坯。盖临时安置房,把当地府兵淘汰的旧帐篷要来,给难民当屋顶。又各自从夫家和城里大户家募捐了一些稻草、破被子、旧衣服和麻布之类,散给灾民。

兰胜男又说服父亲兰刺史和几个县令开仓放粮给她,她组织人在难民营外煮粥,每日两粥,让难民勉强度日。安平城相较其他起了民乱的地方,实在是好多了,知道此事的人无不赞叹胜男小姐有魄力,不输男子。

兰胜男这样一个女人,指给那不学无术,又顽劣差劲的十四皇子,真是暴殄天物,也算是个大乐子。一个地位高高在上不懂四六的皇子,一个凶悍刚硬又精明能干的官家女,两人估计处不好,早晚打起来。

皇帝还让人捎话给兰家父女说:“朕不是个好父亲,没管好自己的儿子,朕日理万机,又不能把儿子打死。朕就是相中兰家小姐有本事,能立事。小十四要是不听话,不务正业,儿媳妇只管教训,只要不打成残废,朕都支持。”

阎家获罪,母妃降位,高平王还是老实不少。皇帝给他指婚,他也不敢不听,心里着实闹腾。两位皇兄就找了侍郎家女孩,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到自己就给指个母夜叉,父皇也太偏心了。结婚典礼上,高平王闷闷不乐,机械的随礼官摆布。

皇子大婚,在都城任职的五品以上文武大臣送来贺礼,与十四皇子交好的地方高官也有送礼来的。十四皇子府设了流水席,招待众人一番。回了老家的阎氏也送来贺礼,却没有亲临贺喜,全族元气大伤,如今都在家闭门思过呢。

高平王疑心阎氏覆灭是礼部王尚书挑起,却又没抓住证据,除了心里暗恨,也没什么好法子。王尚书是礼部官员,皇子大婚,他也要跟着忙活。高平王一见着他,就血灌瞳仁,想弄死他。虽不敢当众下手,酸言冷语可没少说,弄得王尚书也是一肚子火气。不过,人家是皇子,自己是臣子,除了咬牙切齿,又不能上前撕扯,心中暗恨。

高平王婚后与王妃过得并不和谐,不过王妃有皇帝的口谕,又有身手,可以教训丈夫,所以高平王对王妃虽然冷淡,并不敢真正动她。日常对王妃就是敷衍,最喜欢跟几个侍妾和美婢乱搞。

慈孝贤妃确实能干,她这两个月把几个皇子公主的婚事都料理明白,得了皇帝的嘉奖。皇家办他们的喜事,民间开始秋收了,收成还可以,大大缓解了之前旱灾引起的恐惶和饥饿。都城也是一片祥和之气。

因为吴王的建议,王雷与广平郡主的婚事提上日程,王家找钦天监给算了个好日子,九月十八。中秋前,王雷把手边的事交给小白先生,下属部门也各司其责,忙着秋收。

王元娘不大放心,一早去了青州,亲自监督潜秀山秋收。这一年,青州还是风调雨顺,潜秀山有十分之一的果树挂了果,主要是林檎和杏、枣。其他的果树还不行,个别树上挂十个八个的小果,没什么用。不过,山地和树下种的洋芋和地瓜、南瓜都长得极好,山脚下的黄豆也长得不错,总体上是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