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燕王府。
朱翊煊站在书房的沙盘前,凝神观看着东南沿海的地形图。沙盘上密密麻麻地插着各色小旗,标记着倭寇的活动范围和明军的驻防要点。
\"王爷,这是刚刚从福建总督那里传来的最新军报。\"亲卫统领沈毅恭敬地递上一份加急公文。
朱翊煊接过细看,眉头越皱越紧:\"倭寇这次来势汹汹,不仅有浪人武士,还有不少明朝的海盗投靠。单凭福建、浙江的水师,恐怕难以应付。\"
正说话间,苏月卿轻步走了进来。她今日穿着一袭淡青色的长裙,腰间系着风语楼的暗花腰带,手中拿着几份密折。
\"夫君,风语楼刚刚收到的情报。\"苏月卿将密折放在案桌上,\"倭寇这次进犯,背后确实有人在推波助澜。\"
朱翊煊转过身来,示意她坐下详谈:\"月卿,你说说看。\"
苏月卿在椅子上坐下,娓娓道来:\"根据我们在沿海的线人报告,这次倭寇规模确实空前。但奇怪的是,他们对明朝的军事部署异常熟悉,每次进犯都能准确避开我军主力,专挑防守薄弱的地方下手。\"
\"你的意思是...有内奸?\"朱翊煊脸色一沉。
\"不仅如此。\"苏月卿从袖中取出一份地图,\"风语楼还发现,倭寇所需的粮草、武器补给,很多都来自大明境内。有人在暗中资助他们。\"
朱翊煊仔细看着地图上的标记,陷入沉思。半晌,他抬起头来:\"月卿,你觉得会是谁?\"
\"三皇子朱翊铭。\"苏月卿毫不犹豫地说道,\"北征大胜后,夫君你的声望如日中天,储君之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倾斜。他们坐不住了。\"
\"故意放纵倭寇为患,然后嫁祸给我...\"朱翊煊冷笑一声,\"倒是个阴损的计策。\"
苏月卿点头:\"更毒辣的是,如果夫君南征失利,他们就能以此为口实弹劾你指挥不当。如果夫君获胜,他们也会说是因为朝廷支援不力,功劳有限。\"
\"进退皆是陷阱。\"朱翊煊在房中踱步,\"但父皇既然已经下旨,这个差事不能不接。\"
\"夫君,其实这也是个机会。\"苏月卿站起身来,走到沙盘前,\"北征我们已经证明了军事能力,这次南征如果再次大胜,储君之争基本就能定下来了。\"
朱翊煊走到她身边:\"你有什么计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南征,后勤补给是关键。\"苏月卿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我已经让清月集的商队提前布局,在江南各要冲建立补给点。\"
\"嗯,这很重要。那海战方面呢?\"
苏月卿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夫君还记得父皇提到的新式火器吗?我已经派人去接触了。如果能大量装备这种火器,对付倭寇的优势会很明显。\"
朱翊煊打开盒子,里面躺着一颗金属制成的子弹:\"这是?\"
\"新式火器的弹药。威力比传统火铳大得多,射程也更远。\"苏月卿解释道,\"不过制造工艺复杂,目前产量还不大。\"
\"那就想办法扩大产量。银子不是问题。\"朱翊煊将盒子合上,\"月卿,这次南征,你打算怎么安排?\"
苏月卿微微一笑:\"夫君觉得我会留在京城等你的好消息吗?\"
朱翊煊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你要跟我一起去?\"
\"王妃跟随王爷出征,合情合理。\"苏月卿眨眨眼,\"何况,风语楼在江南的势力需要我亲自去整合。还有那些新式火器的生产,也需要有人督促。\"
朱翊煊伸手轻抚她的脸颊:\"月卿,这次可不比北征。海战凶险莫测,我不想让你冒险。\"
\"夫君,我们是夫妻,更是战友。\"苏月卿握住他的手,\"再说,你觉得现在的京城对我来说就安全吗?三皇子他们恨不得将我们一网打尽。\"
朱翊煊想想也是。储君之争已经白热化,苏月卿留在京城反而更危险。
\"好,那就一起去。\"他点点头,\"不过你要答应我,一切行动都要以安全为重。\"
\"我答应你。\"苏月卿点头,\"那现在我们来商量一下具体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
两人重新围在沙盘前,开始详细规划南征的每一个细节。从兵力配置到物资调配,从行军路线到作战方针,每一项都仔细斟酌。
\"对了,还有一件事。\"苏月卿突然想起什么,\"我准备让顾清风也跟我们一起去。\"
\"顾大夫?为什么?\"
\"海战伤亡难免,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大夫随军。而且...\"苏月卿压低声音,\"顾清风对那些新式火器的制造也很有研究,说不定能帮上忙。\"
朱翊煊若有所思:\"也好,多个帮手总是好的。\"
夜已深,两人还在灯下商议。外面传来更鼓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但对于即将到来的南征,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成败,容不得半点马虎。
\"夫君,还有最后一件事。\"苏月卿整理着桌上的文件,\"我想在出征前,先去一趟江南。\"
\"单独去?太危险了。\"朱翊煊立刻反对。
\"不是单独去,我会带上护卫。主要是要去实地考察一下地形,还有联络当地的风语楼分舵。\"苏月卿解释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对作战环境有更直观的了解。\"
朱翊煊沉吟片刻:\"那我派一队亲卫跟你一起去。\"
\"好。\"苏月卿点头答应,\"那就这么定了。三日后我先南下,夫君可以趁这个时间继续练兵,等我的消息。\"
月明星稀,燕王府的灯火依然明亮。为了即将到来的南征,所有人都在紧张地准备着。这一战不仅关系着东南沿海的安危,更关系着储君之争的最终结果。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