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23章 竞争分析,知己知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3章 竞争分析,知己知彼

父亲节的货发出去了,我合上《客户心声录》,册子边角已经有些磨损。李商人站在桌旁,手里拿着刚送来的南洋回单。

“那边有新动静。”他说,“香行开始推一款米糕,包装和我们用的双语卡很像。”

我没有马上回应。阳光照在桌上,三份竞品样品并排摆着,一个来自东瀛,两个是南洋带回来的。我伸手拿起那个绘着樱花的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块压成花瓣形状的米团,颜色偏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发酵味。

“他们学得很快。”我说。

李商人点头。“不只是包装,连附赠的小卡片都写了‘节日祝福’四个字,虽然笔迹是印的,不像手写。”

我把盒子放回桌面,又拿起南洋那款金箔礼盒。沉,但没什么分量。打开后能看到内层垫着丝绒布,点心被单独包在小格子里,看起来讲究,实际保鲜效果并不好。

“价格呢?”

“比我们低一成,但在当地算中等偏高,靠的是宣传阵仗。听说请了几个有名望的人试吃,在市集搭台子吹嘘。”

我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张空白长纸铺在桌上,提笔画出三栏。左边写“我们”,中间是“东瀛粮坊”,右边填上“南洋香行”。

一项项往下列。原料、成本、定价、包装、销售方式、客户反馈渠道。每写一条,就在后面标出优劣。写到“客户互动”时,我在自己这一栏多加了一横。

“他们能抄形式,抄不了内容。”我说,“我们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记录,知道谁忌口、谁过寿、谁家孩子第一次尝甜食没过敏。这些事,不是印几句祝福就能有的。”

李商人低头看表。“可时间久了,别人也会建档案。一旦他们也开始记,差距就小了。”

我停下笔。“那就让他们追。但我们不停。”

我叫来账房和两个常跑外线的伙计,把三地的订单数据摊开。让他们分别整理竞品在各地的出货量、促销频率、合作商户层级。我自己翻出系统里的种植记录,调出最近一批灵泉水稻的生长周期图。

“我们的米为什么甜而不腻?”我指着图说,“因为它多长了七天,糖分转化更充分。他们的米晒干就卖,靠添加剂调口感。这是根本差别。”

有人问:“那我们是不是该降价,把他们挤出去?”

“不能打价格战。”我说,“一降,品质守不住,老客户会怀疑我们偷工减料。而且我们成本摆在这儿,降不了多少。”

屋里安静下来。

我想了想,说:“从现在起,每月出一份《竞品动态简报》。谁负责哪个区域,谁来写。要写清楚对手换了几次包装、推了什么新品、有没有换供应商。这些信息,比销量数字更重要。”

又有人提:“南洋那边已经开始仿‘暖心守护计划’了,虽然做得生硬,但确实有人信。”

“那就升级。”我说,“原来只针对三年以上客户,现在把范围扩大到买过两次以上的。生日提醒加上去,节日试吃包也补上。这不是花钱,是加固信任。”

我还划出三条线。

第一条是品质防线。以后每批货都带溯源码,扫码能看到这块米团是从哪块田收的,用的谁家的磨坊,哪天蒸制的。全部真实可查。

第二条是服务纵深。客户档案不再只是名字和地址,要把口味偏好、购买习惯、反馈意见全录进系统。以后下单,系统自动提示是否需要调整甜度或更换包装。

第三条是文化护城河。我打算联合几个长期合作的本地商号,办一场“节气饮食展”。春分推青团,清明上米糕,端午送药膳粽。用节令讲故事,不光卖点心,也讲背后的农耕来历。

李商人听完,眉头松开了。“这么一来,他们就算模仿,也只能跟在后面跑。”

“不止。”我说,“我们要反过来影响他们。”

我提出“透明厨房周”。选一周时间,每天直播制作过程。从淘米、蒸煮到成型,全程开放。客户可以在线提意见,比如“希望芝麻再多一点”“外皮能不能再软些”。当天收集建议,三天内出试做版寄给提建议的人。

“这招狠。”李商人说,“他们做广告靠吹,我们直接让人看见怎么做出来的。真东西不怕看。”

我点头。“而且越公开,越难被复制。他们敢不敢也直播?万一被人发现用的是陈米,怎么办?”

当天下午,我把这些决定写进一本新册子。封面用毛笔写了三个字:敌情志。

翻开第一页,我写下第一行记录:

“东瀛粮坊,主攻低价市场,产品单一,依赖传统渠道,近三个月未更新配方。”

接着是南洋香行的情况。重点标出他们最近一次推广活动的合作商户名单,发现其中有两家曾因掺假被罚过。

我继续翻看客户档案,把那些连续两年以上下单、但从不留言的人单独列出来。这类人忠诚,但沉默。如果对手用小恩小惠拉走,我们很难察觉。

我让账房做个标记,下次发货时,在这批人的包裹里加一张新式卡片。上面不写祝福,只问一句:“您觉得,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

回答自愿,不用回寄。只要撕下副券投到指定摊位的回收箱就行。

李商人临走前问我:“下一步还做什么?”

“等他们的反应。”我说,“看看谁先坐不住。”

太阳落下去了,屋里光线暗了一些。我仍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支炭笔,在敌情志最后一页写总结。

写到一半,门外传来脚步声。是账房回来了,手里抱着一叠纸。

“这是今早各地送来的反馈单。”他把纸放在桌上,“南洋那边有个客户问,为什么这次没收到试吃装。”

我翻开那张单子。编号018,三年老客,每次都在腊八节前下单,喜欢咸口点心。

“上次试吃装发完了?”我问。

“还有库存。可能是打包时漏了。”

我拿起笔,在客户档案上画了个红圈。“明天补发一份,另加一小包新调的椒盐馅料。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老客准备的新口味。”

账房应了一声,转身要走。

我又叫住他。“以后所有漏发、错发的情况,都要记入《异常记录》。不要只当小事。一个小疏忽,可能就是别人的机会。”

他点头出去了。

我继续写完最后一句:

知彼不是为了怕,是为了不动。知己不是为了傲,是为了稳。

屋外传来顾柏舟的声音,他在教孩子们认新种的菜苗。我没出去。桌上摊着敌情志,炭笔还握在手里。

窗外的天完全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