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18章 行业交流,拓展视野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8章 行业交流,拓展视野2

我站在“田园角”前,看着那个刚贴上去的认养登记簿被翻得哗哗响。风从市集东头吹过来,把木牌吹得轻轻晃动。李商人站在我旁边,手里捏着一封信。

“北镇农研坊那边回话了。”他说,“陈执事说,下月初三有场行业交流会,邀请我们去参加。”

我没有马上回答。上一场品鉴会才结束两天,认养计划刚推开,田里的活还没理顺。但我知道,不能一直守在自家摊子前。

“他让我们带些人去。”李商人又说,“不只是听,还要讲。说是让我们分享‘联名灵米’的经验。”

我点点头。这种场合不是为了露脸,是为了知道别人怎么做,也让人知道我们没藏着掖着。

三天后,我和李商人带着两个记账的伙计进了北镇。会场设在城西一处大院里,门口挂着布幡,写着“农事共议”。院子里摆了十几张长桌,坐了不少人。有穿粗布衣的农户,也有穿绸衫的商贩,还有几个穿灰袍的,是各地农研所的人。

我们被安排在靠左的一桌。坐下没多久,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看了眼我们的牌子,问:“你们就是种‘联名灵米’的那支商队?”

“是。”我说。

“听说你们让顾客自己认养土地?”

“一分地起,每人能认一块。他们可以来田里看,也能查耕作记录。”

他皱眉,“不怕有人捣乱?或者借机打听你们的种子来源?”

“怕过。”我答,“后来发现,看得越清楚,谣言越少。真有问题,也是早暴露早解决。”

他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点头走了。

会议开始后,先是几位本地农官讲话,说的是今年雨水偏多,提醒各村注意排水防涝。接着是技术组的人讲轮作模式,提到一种新法子——豆类和谷物交替种,能减少虫害,还能让土更松。

我听着,心里记下要点。等他们讲完,主持人说可以自由讨论。我起身走到台前,把我们这几个月做的事简单说了:怎么建“田园角”,怎么做品鉴会,怎么推认养制。

底下有人问:“你们就不怕别人照搬?”

“照搬是拦不住的。”我说,“但能不能做下去,要看有没有人信。我们敢让人进田,敢贴生长记录,敢把合作方名字挂出来,是因为我们经得起看。”

台下安静了一瞬,然后有人鼓掌。

中午散了会,我和李商人坐在院子角落吃饭。他啃着饼说:“刚才有几个商队来找我打听,要不要跟我们学认养。”

“让他们学。”我说,“学得快,改得慢。我们下一步不在这里。”

下午的议题是“海外小众市场趋势”。一位来自南郡的商人讲,现在有些地方的买家更看重“溯源信息”,不只要知道东西哪来的,还想看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他们喜欢看田里的照片,甚至要视频。”他说,“有些人专门挑有故事的产品买。”

我脑子里一动。系统里有种植记录,每一茬作物的时间、用的水、施的肥都清清楚楚。如果把这些做成图册,配上简单的说明,是不是就能回应这种需求?

我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开始写:

1. 制作“耕作日志”图文卡;

2. 每块试验田拍固定角度照片;

3. 给每批货配编号,扫码可查全程记录。

李商人凑过来看,“你这是要把种地变成看戏?”

“不是看戏。”我说,“是让人吃得明白。”

傍晚时,我们准备回去。临走前,一个灰袍人叫住我,是上午提问的那个。他说他是东岭农研所的,想了解我们和北镇农研坊的合作细节。

“你们的技术支持是从哪来的?”他问。

“北镇。”我说,“他们提供土壤改良方案和病虫预警。”

“那你们给什么?”

“数据。”我说,“我们把每一项操作都记下来,什么时候浇水,用了多少量,作物反应如何。这些他们需要。”

他若有所思,“你们愿意共享?”

“只共享结果,不交底子。”我说,“但他们能看到变化,这就够了。”

他笑了下,“你挺清醒。”

回到驻地,我立刻召集人手。先把今天的笔记整理出来,再让伙计们分头去查几件事:附近有没有会画画的匠人,能不能做简易图册;市集那边能不能租个小棚子,用来放“耕作日志”展示板。

李商人翻着记录说:“今天听到的那些轮作法、气候应对,咱们能不能试?”

“不能全试。”我说,“但可以挑一个。”

我打开系统界面,在“种植指南宝典”里输入关键词:豆谷轮作、低湿种植、抗虫周期。系统跳出几条匹配建议,还附了模拟生长图。

我看中一条:在水稻收割后种一季紫云豆,根部能固氮,还能压住杂草。试验周期短,两个月就能出结果。

“就这个。”我说,“划出三亩地,下月初翻土播种。”

“要是失败呢?”有人问。

“失败就记原因。”我说,“哪一步不对,下次改。我们不是靠运气种地。”

晚上,我独自坐在灯下,把这几天的事一条条列出来。行业交流不是听一圈就完,是要把听到的变成能做的。

我把纸铺开,画了三个框:

第一个写“已验证”,里面填上认养制、留言板、联名合作;

第二个写“可试点”,写上耕作日志、紫云豆轮作、扫码溯源;

第三个空着,只写了两个字:待定。

李商人进来送茶,看了一眼,“你还打算加?”

“总会有的。”我说,“只要还在种地,就总有新东西要学。”

他放下茶杯,“明天我去趟农研坊,把轮作的方案拿回来。顺便问问陈执事,他对‘耕作日志’怎么看。”

“告诉他,我不是要出书。”我说,“我是想让吃米的人,知道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

他点头走了。

我继续写。外面传来打更的声音,夜已经深了。我把最后一行字写完:

“所有新技术,必须能在五亩地内试错,不影响主产。”

写完,合上本子。油灯的火苗跳了一下,我把灯芯拨短。

明天一早,我要去田里看看那三亩地的位置。得选光照好、排水顺的地方,不能随便划一块就种。

我站起来,把外衣披上。

门开了,风一下子涌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