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新对策与姜淮的再次反制。
地方官员们也非束手就擒,新的对策随之出现:
“精准填表”: 集中文吏力量,专门研究《细则》要求,在文字和数据上做到“天衣无缝”,但实际工作依旧敷衍。
“信息封锁”: 加强对辖内百姓的监控,警告他们不得向“外来陌生人”乱说话。
“反侦察”: 派人守在交通要道,试图提前发现并识别暗访御史。
面对这些新情况,姜淮再次做出调整:
他要求都察院建立 “数据比对分析” 机制,将月报数据与往期数据、邻近地区数据、户部底账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异常波动立即重点核查。
他鼓励暗访御史 “化整为零”,更多利用当地书院学生、行商等不易被察觉的身份进行前期摸底。
对于查实的 “信息封锁” 和威胁百姓行为,视为严重阻碍考核,予以重罚。
这场围绕“考成法”执行细节的博弈,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
姜淮以其过人的洞察力和执行力,不断细化规则,创新方法,与试图维系旧有生态的官员们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
虽然无法根除所有弊端,但他成功地通过制度设计,极大地压缩了欺上瞒下、敷衍塞责的空间,迫使整个官僚体系开始向着更透明、更负责的方向,艰难地扭转。
……
户部审计司,查账现场。
账册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墨汁和陈旧纸张的味道。
数名户部老吏与都察院派来的御史正在紧张地核对账目,他们的目标,是即将升迁他省的庐州府知府,马文渊。
“不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账房推了推眼镜,指着水利款项的支出记录,“这笔‘疏浚小清河支渠’的款项,共计五千两,票据齐全,经办人、验收人签押完整。
但……”他拿起另一份工部存档的河道图纸副本,“按这图纸,那段支渠全长不过三里,而且是土渠,即便按最高标准算,物料、人工满打满算,两千两顶天了!”
都察院御史眼神一凛:“超额三千两?立刻核对所有相关票据真伪,传唤当时经手的工房书吏、包工头!”
深入核查后,问题浮出水面:部分物料采购价格虚高,雇佣民夫数量夸大,甚至有些票据的笔迹和印章存在细微疑点。
而那位包工头,正是马知府妻弟的连襟。
更严重的是,在离任交接清册上,关于府库银钱、粮仓存粮的几个关键数字模糊不清,几笔前任留下的呆账坏账被马文渊直接划掉,试图“一走了之”。
审计结论很快形成:马文渊在任期间,至少虚报水利工程款三千两,离任交接账目严重不清,涉嫌侵占公款、玩忽职守。
.....
朝堂之上,交锋。
马文渊的调任公文已经吏部用印,只等走完流程即可赴任。
此刻,他志得意满,以为早已打点妥当,可以“平安着陆”。
然而,姜淮手持户部与都察院的联合审计报告,出列奏道:
“陛下,臣有本奏!查即将升任某省参政的原庐州知府马文渊,于任终审计中,被发现其任内虚报‘小清河支渠’工程款,贪墨银两至少三千两!
且其离任交接,账目混乱,意图蒙混过关,性质极其恶劣!此乃‘万亩良田’案后,又一胆大妄为之徒,视朝廷法度为无物!”
马文渊如遭雷击,慌忙出列跪倒:“陛下!臣冤枉!
此定是下面胥吏所为,臣失察!工程款项复杂,账目交接仓促,有些疏漏亦在所难免啊陛下!”
他一边喊冤,一边用眼神向朝中几位交好的官员求助。
立刻有官员出班为其缓颊:“陛下,马知府在庐州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审计之事,或有时滞误会,可否容其具本自辩,或戴罪赴任,以观后效?”
“戴罪赴任?以观后效?”姜淮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凛然正气,“若如此贪墨渎职之辈,都能安然升迁。
则‘考成法’之任终审计,形同虚设!则天下官员皆可效仿,离任前大肆捞取,留下一堆烂账即可拍屁股走人!则国法纲纪何在?!朝廷威信何在?!”
他转向皇帝,慷慨陈词:“陛下!马文渊并非失察,而是主使!并非疏漏,而是故意!
其在‘万亩良田’案风声鹤唳之后,仍敢顶风作案,可见其贪婪成性,毫无悔改!臣恳请陛下,追回其全部赃款,革去其一切职衔,并明旨宣告,永不叙用!
唯有如此,方能以儆效尤,让所有官员明白,‘任终’并非‘终点’,而是追责的起点!‘安全着陆’之旧梦,该醒了!”
“永不叙用”四字,如同惊雷,在朝堂炸响!这意味着政治生命的彻底终结,比单纯的罢官更为严厉。
皇帝看着审计报告上确凿的证据,又看了看跪在地上面如死灰的马文渊。
再回想起之前“万亩良田”的闹剧,心中怒火升腾。这些蠹虫,简直是前赴后继!
“准奏!”皇帝声音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马文渊贪墨渎职,罪证确凿,着即革职,抄没家产,追缴赃款!
传朕旨意,永不叙用! 吏部、都察院将此案例明发天下,告诫百官!”
“陛下圣明!”姜淮躬身,知道这最重的一锤,终于落下。
....
官场震动。
马文渊被“永不叙用”的消息,伴随着邸报迅速传遍官场。
所有官员,尤其是那些即将离任或打算挪窝的,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离任审计……竟如此厉害?”
“虚报工程款,这等‘小事’竟落得永不叙用?”
“看来,这任终审计不是走过场,姜淮是动真格的啊!”
“以后离任,账目可得做得清清楚楚,尾巴必须收拾干净……”
马文渊的案例,如同一座警钟,在每一个官员心中长鸣。
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官员的权力和责任,将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直至离任审计的最后一刻。
“平安着陆”不再是理所当然,任何在任期间的劣迹,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被清算。
姜淮通过强化“任终审计”并将其与最严厉的惩罚挂钩,成功地打造了“考成法”。
闭环中最具威慑力的一环,极大地增加了官员贪墨和渎职的成本,迫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后果。这为整顿吏治、澄清官场风气,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