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院士用流利的英语回应了宁川的问题,那就是建议宁川用英文做交流,毕竟他们还有国际友人在会上。

oK了,宁川他不接受建议。

他说,大家记就完了,既然不饿,那就都别吃了。

“刚刚的两个研究例案,一个低空气动的一个机理啊,讨论到桨-涡干扰机理这一问题,其中旋翼桨-涡干扰的求解办法,我有以下看法……”

大家都巴拉巴拉的时候,宁川不想巴拉巴拉。

但大家都巴拉完了,还偏得让他巴拉的话,那他可就巴拉巴拉巴拉了。

宁川一张嘴,简直没完没了。

论点论据,宁川有的是想法,反正他现在说的这东西也没有能去验证他的对与错,他说啥是啥。

讲完机理,宁川还讲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就这点内容他能肢解出三十页的东西,够他参加下午会议主讲的了。

吴教授笑了笑,边笑边记笔记。

就说没事干点啥不好,偏要找宁川的麻烦,这下好了吧,都老实了。

这要是内容怯一点儿也早就坐下了,偏生宁川说出来的都有不小的研究价值,写下来回去鼓捣鼓捣就是一篇含金量不低的论文。

所以这即便吃不上饭了,在场众人也没有说打断宁川的意思。

剩两个外国人,既吃不上饭,又听不懂,给人委屈坏了。

隔壁学校的航测遥感专家,左右现在说的跟他没啥关系,便在两人旁边边听讲边翻译,快给他忙坏了。

就在宁川讲的没啥想法了快结尾的时候。

尹教授突然一张口:“行了,赶紧总结一下得了,大家还都饿着肚子等你呢。”

哎嘿,要不还得是他家尹教授呢,就是懂他,要不他也没啥可说的了。

宁川最后总结了一下发言,乖乖坐下。

此时已经离着12点半的休会时间过了半个多点了,再不去吃饭,食堂都要休息了。

倒是不能让各个专家吃学生饭吧,到底还是给他们安排了。

他们自己学校的宴客席,还别说宁川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吃的大概跟外面餐馆差不多,可能少了些摆盘,但更实惠了。

尹教授坐宁川旁边一个劲地投喂。

你不得不说,就宁川今天这表现,虽然是有点倔脾气,但真给他长面儿。

科研圈子这东西说没有人情世故是不可能的,到哪里人情世故都是管用的。

但如果是在绝对的硬实力面前,那其他的说什么都是瞎掰。

就像数学题,做得出就是做得出,投机取巧找一百个关系没人做得出也是做不出。

科研,唯结果论这件事,是科研人的噩梦,也是它最公平的地方。

宁小川底子是真硬,脑子里有货不说,转的也快。

就他刚刚半个小时说出来的那些纲要,足够那些专家学者研究几天的了。

下午再开会,没人再提问宁川了。

不过下午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只有一个有讨论的汇报,然后就是两个外籍专家的技术分享。

人家俩人就这今天一天的议程,讲完了就拿钱走人了。

那宁川也不知道哇,还以为得烦他好几天呢,大中午的还欺负了人家一下。

下午总结散会前,宁川一伸手偷偷分给两人一人一个碗装的喜之郎果冻。

那他已经道歉了,就不要再怪他了哦。

第二天又是一天,这回没了外人,他们就关起门来说话。

什么难不难点的都先放一边,他们得先确定子课题的技术维度以及能承接子课题的候选组织。

如何避免唯资格论,这似乎是个伪命题了。

都知道凡事讲究公平公正,小型创新团队在细分领域未必就比大的科研机构差。

但这么重大的项目分发给小科研组织,有几个是能一定担保自己按时结题,交付结果的。

现在一种专家讨论的是能不能以老带新的模式来承接子课题,就是说鼓励一个重点研发单位带动企业级研发单位,优势互补。

但现在的问题是,老凭什么带新,人家自己不能做吗。

宁川之前的会议他都懒得管了,这个他更不管了。

只是一味地听热闹吃茶歇。

从尹教授的角度来讲,他们作为主干课题的承担单位肯定是希望自己手底下的子课题承担单位也很省心。

所以他是不支持什么老带新的这种裹乱型研究方式,很容易影响他们结题的效率,本身他们这个项目就紧张。

但可能对于他们这个项目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发改委来讲,他们做低空飞行器研究工作还是有推动产业集体发展的意图在里面。

所以两者之间的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思考的方向就不同。

宁川酸奶碗端了三个,他实在吃不下了。

“要不走暗标盲审呢?是大是小各凭本事。”

多简单的道理,既然双方都无法决定,那就靠猜丁壳来决定。

“但企业想中暗标可不容易。”

小企业到底受困于资质问题,即便是暗标,也需要相应的商务资质,如果商务资质不过关,很多企业就无法参与进来。

宁川揉眼睛。

就这玩意弄得最好笑,那说白了不还是没本事吗。

算了,这是甲方,不跟他计较。

“允许三家及以下的联合体投标?”

一家打不过,三家绑一起还打不过人家,那可就得再试炼试炼了。

而且这样有需要的小研发机构或者产业机构自然会去贴大研发单位的。

咋没关系呢,国内教这领域的就那么几家学校,出门全是师哥师姐。

利益谈好了,人家自然就绑一块去了,不用这么一群人在这里操心。

市场有市场自己的运行规则,优胜劣汰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机会可以给,但真没必要说帮扶之类的,不适合做创新型公司的,他或许适合上班呢。

什么评分补偿机制,什么要求承包单位必须分包多少比例到中小机构。

这对承包单位来说公平吗?

到底谁研究的让一帮搞学术的讨论这些东西的,他礼貌吗?

“尹教授觉得呢?”

“我们都可以,听领导的。”

陈院士无语。

哦,这时候又都可以了啊,不是跟他玩命据理力争的时候啦。

到底也看出来了,跟他们家崽子一条心。

“那我们就尝试一下,公开竞争内容只看技术应答,资格过了就可以承包,定向择优的还是依照原先的规则,该给谁就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