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明心里明白了,遇到收保护费的了。他保持冷静:“这位大哥,不知道你们是哪路的?”

“我们是麻三儿的兄弟。”光头拍了拍胸脯,“麻三哥在这一带可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你开店做生意,总得意思意思吧?”

听到麻三儿这个名字,张明反而松了口气。他笑了笑:“原来是麻三哥的人。那就好说了,我和麻三哥也算朋友,前两天还一起喝过酒呢。”

光头愣了一下,随即冷笑:“吹牛谁不会?麻三哥什么身份,会和你这种小店主做朋友?”

“就是,别扯了。”一个尖嘴猴腮的小弟接话,“老老实实交钱,每个月五千,保你平平安安。”

张明还想解释,台球厅门口突然又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正是麻三儿,身后跟着十多个手下,个个都是膀大腰圆的汉子。

“张老弟!”麻三儿大步走进来,“开业怎么不通知我一声?我这不是专门来祝贺的嘛!”

光头看到麻三儿,脸色瞬间变了。麻三儿扫了一眼这些人,脸色阴沉下来:“你们几个是谁?在我兄弟的店里做什么?”

“麻…麻三哥。”光头结结巴巴,“我们…我们是…”

“说话啊!”麻三儿的手下上前一步。

光头双腿一软,直接跪在了地上:“麻三哥,我们错了!我们不知道这是您兄弟的店!”

其他几个小弟见老大跪了,也连忙跟着跪下。台球厅里打球的客人都停下来看热闹,场面一时很尴尬。

张明赶紧上前:“麻三哥,算了算了,他们也是混口饭吃。”

麻三儿看了看张明,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几个人,摆摆手:“看在我兄弟的面子上,滚吧!以后眼睛放亮点,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来的。”

几个混混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跑了。

“张老弟,不好意思啊,让你看笑话了。”麻三儿拍了拍张明的肩膀,“这些不长眼的东西,以后不会再来烦你了。”

“麻三哥客气了。”张明笑道,“既然来了,咱们就好好喝一杯。小李,把我藏的好酒拿出来!”

台球厅开业一个星期了,生意还算稳定。张明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市场上收旧货,张强负责看店,两人配合得不错。

这天上午,张明正在一个老太太家里挑选旧家具,手机突然响了。看到来电显示,他有些意外——市文化局。

“请问是张明张老板吗?”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我是张明,请问您是?”

“我是市文化局局长王建国。张老板,听说你在古玩这行很有眼光,今天想请你帮个忙。”

张明更加惊讶了,文化局局长亲自给他打电话?“王局长,您客气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是这样的,我们下属的博物馆最近在整理库房,发现有一批旧书要处理。其中有些老字画,我们的专家看了看,拿不定主意。听朋友提起你,说你在这方面很有研究,想请你过来看看。”

张明心中一动,博物馆的东西,那可不是一般的货色。“好的,王局长,我马上过去。”

“麻烦你了,地址是…”

挂了电话,张明立刻开车赶往博物馆。这座市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收藏了不少好东西。

到了博物馆,王局长亲自在门口迎接。这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文雅。

“张老板,谢谢你能来。”王局长热情地握手。

“王局长客气了,能为文化事业做点贡献,我很荣幸。”

王局长带着张明往库房走:“这批东西是前几年一个老收藏家捐赠的,当时我们人手不够,就一直放在库房里。现在想整理一下,看看哪些有价值,哪些可以处理掉。”

来到库房,张明看到地上摆着十几个纸箱,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字画。正当他准备仔细查看时,门口又进来一个人。

“王局长,不好意思,路上堵车了。”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穿着中山装,头发花白,架着一副老花镜。

“没关系,来得正好。”王局长介绍道,“这位是省大学历史系的李教授,专门研究古代书画的。这位是张明张老板,在古玩行很有名气。”

李教授打量了张明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哦,张老板年纪轻轻,就在古玩行闯出名堂了?”

张明听出了对方语气中的不友善,但还是礼貌地点头:“李教授好,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当。”李教授冷淡地说,“我先看看这些东西吧。”

他走到纸箱前,随手拿起几幅字画看了看,然后摇摇头:“这些都是些什么破烂儿啊!民国时期的地摊货,毫无价值。”

张明皱了皱眉,凑过去看了一眼李教授手中的字画。这是一幅山水画,虽然保存得不太好,但笔法很有特色,绝不是李教授说的地摊货。

“李教授,您再仔细看看这幅画的笔法。”张明指着李教授手中的山水画说道。

李教授不耐烦地摆摆手:“小伙子,不是我说你,做古玩生意和研究学问不一样。这种民国时期的仿品,市面上一抓一大把,能值几个钱?”

王局长有些为难,两个专家意见不一致,他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张明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蹲下身子,从纸箱里又拿出几幅字画仔细观察。突然,他眼前一亮,从箱底拿出一幅看起来很普通的水墨竹子图。

“王局长,您看这幅。”张明小心地展开画卷。

李教授瞥了一眼:“又是一幅破画,竹子画得这么简单,连个署名都没有。”

张明笑了笑:“李教授,您说得对,这幅画确实没有署名。但您看这竹叶的画法,每一笔都苍劲有力,特别是这里…”他指着画中几根竹子的节点,“这种留白的技法,很有特色。”

“什么特色?现在谁不会画几笔竹子?”李教授不屑地说。

“如果我没猜错,这应该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张明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李教授哈哈大笑:“开什么玩笑!郑板桥的画价值连城,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而且你看这纸张,明显是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