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人,是清末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
其一生跌宕起伏,从陕甘地区的草莽武装首领,到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臣,再到庚子国难时护驾西逃的忠臣,最终在时代洪流中黯然退场。
董福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性格豪放,不喜功名,喜好结交绿林好汉,练就一身武艺。
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董福祥趁势组织地方武装,最初以保卫家乡汉族百姓为宗旨,建立了一支以汉族为主的队伍。
他凭借个人胆识和家庭影响力,很快成为陇东一带颇具实力的地方首领,人称“董老虎”,既有敬畏也有争议。
他的队伍在乱世中游走于清军、回民军之间,既与清军对抗,也与回民武装为敌,处境复杂。
后来,被左宗棠麾下悍将刘锦棠击败,董福祥审时度势,率众投降清军,被编为“董字三营”,成为清军中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
投降清军后,董福祥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机。
随左宗棠南征北战,镇压陕甘起义,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1869年起,董福祥率部参与攻克宁夏金积堡、甘肃河州、西宁等回民军据点。
他作战勇猛,常充先锋,因战功卓着,被擢升为提督,成为清军中的高级将领。
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
董福祥担任先锋主将,一路披荆斩棘,连克吐鲁番、迪化等地。
率部翻越天山,攻克达坂城、托克逊,为清军打开南疆门户。
最终,他参与收复喀喇沙尔、和田等南疆四城,为彻底平定阿古柏伪政权、驱逐沙俄和英国支持的侵略势力立下汗马功劳。
光绪帝对其战绩大加赞赏,亲赐黄马褂,封号“阿尔杭阿巴图鲁”(勇士)。
此后,董福祥长期驻守新疆,历任阿克苏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乌鲁木齐提督等职,近三十年间致力于边疆稳定和建设。
他不仅成功遏制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还大力推动屯田、兴修水利(如主持开挖玉龙喀什河灌溉工程),发展农业生产,造福一方百姓,政绩斐然。
1895年,董福祥奉命回甘肃镇压河湟事变,成功解除河州之围,稳定了西北局势,后升任甘肃提督。
1897年,其部队(甘军)被调入京师,隶属荣禄统辖的武卫后军。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义和团运动高涨。
董福祥受守旧派官僚指使,其甘军参与了杀害日本外交官杉山彬、围攻东交民巷使馆等事件,与列强发生激烈冲突。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董福祥率甘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曾在正阳门击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沙俄将军斯坦诺维奇,表现出不屈的斗志,一度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北京失陷后,董福祥率部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路护卫,忠心耿耿,深得慈禧太后倚重。
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列强指控董福祥为“祸首”之一,要求严惩。
慈禧太后念其护驾有功,极力保全,最终董福祥被革职,“解甲归田,永不叙用”。
他返回甘肃老家,结束了辉煌而复杂的仕途。
1908年,董福祥在宁夏金积堡病逝,享年68岁。
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既是镇压起义的“刽子手”,也是收复国土的民族英雄;既有草莽的狠辣,也有将领的忠诚与勇猛。
其命运与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个人与国家的悲哀与无奈。
董福祥是晚清西北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出身草莽,却凭借战功位极人臣,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收复和建设新疆方面功不可没。
同时,他在庚子国难中的表现,也体现了面对外侮时的抗争精神。
尽管其人生有复杂甚至黑暗的一面,但他的一生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生动注脚,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所以对于傅昊来说,董福祥是必须要收的。
毕竟这可是一个有名气的名将,远比陕西十八营回帅知名度好得多。
(在这里说说陕甘十八回帅都是谁,分别是马正和,杨文治,白炎虎,于彦禄,赫明堂, 洪兴,禹德彦,毕大才,陈林,崔伟,阎兴春,蓝明泰,王明章,冯君幅,张化雨,邹保和,孙义保,沙学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
终于,两股人流在环江渡口的石桥前汇合。
董福祥一勒缰绳,战马嘶鸣停住,他翻身下马,大步上前,双膝重重跪在黄土路上。
身后数百个老会弟兄齐刷刷单膝跪地,火把映照下,刀枪如林,呼声震天:“参见大帅!”
傅昊立于车驾前,身披玄色军袍,腰佩长剑,目光如炬。
他并未立刻回应,而是缓缓下马,靴底踏过沙砾,每一步都沉稳如山。
叶三元,秦英两位哼哈二将紧随其后,手中马鞭轻扬。
董福祥俯首叩头,声音洪亮:“董福祥有眼不识泰山,险些犯下大错!今日得见大帅天威,愿率麾下两万兄弟,誓死效忠革命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傅昊看着这位满脸横肉的汉子,心里也非常的激动,要知道此时的董福祥和1867年之后的董福祥势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66年回民军二次大反攻失败后,董福祥乘势而起,收编了大量的回民溃兵,巅峰时期兵力高达二十多万。
而此时其兵马总共才两万之众。
收服的好时机啊!
傅昊俯身,双手扶起董福祥,掌心力道沉稳:“董当家请起。洪参谋长已向我说明,你本欲伏击,却因识大体而悬崖勒马,这份机变,倒像是个带兵的料。”
“昊今日得将军,如旱苗得甘露啊!”
董福祥起身,双手抱拳,额头汗珠滚落,却强自镇定:“大帅见笑!草民莽撞,但心中早有投奔革命之心。只是……只是听闻革命军不收江湖帮派,才不敢贸然相认。”
傅昊目光扫过他腰间双枪,忽然一笑:“江湖帮派?董当家可知,我革命军中,有多少兄弟曾是绿林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只看心向何处。”
董福祥闻言,眼中迸出亮光,声音愈发激昂:“大帅此言,如拨云见日!董某虽粗鄙,却知‘天下苦清廷久矣’。若能追随大帅,推翻腐朽,建立新国,便是刀山火海,也绝不皱半个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