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野心勃勃,想使赵国强大起来。而最堵心的就是中山国,中山国挡住了赵国向东发展的路程,成为赵武灵王的心病。为了时刻关注中山国的动静,赵武灵王十七年,在九门修筑高台,以便于观察中山国的情况。
秦国君武王是一个大力士,没事的时候愿意与一些力士角力,而赢得了一片喝彩声。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力士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秦武王用力过猛,折断了膝盖骨,因伤势过重,当天就死了。秦国政权出了空位。
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有了影响力,赵武灵王派赵国宰相赵固,去燕国迎接秦公子稷,送他归国继承君位,就是秦昭王。因为这层关系,秦赵之间有了暂短的和平,赵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赵武灵王十九年春天,武灵王在信宫举行盛大的朝会,召见肥义,还有公子成,一同探讨天下大事,会议进行了五天,研究很多重大问题。朝会结束后,赵武灵王心中已有了大致的规划。
他深知想要赵国强大,必须进行变革。在与肥义等人的交谈中,他愈发坚定了推行“胡服骑射”的决心。但他也清楚,这一变革定会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果不其然,当他提出让军队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时,以公子成为首的守旧势力纷纷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是舍弃祖宗之法,有失国体。
赵武灵王并未急于反驳,而是私下里多次拜访公子成,向他阐述胡服骑射对赵国发展的重要性,讲述赵国面临的外部威胁以及变革的紧迫性。盛大的朝会刚刚结束,赵武灵王便到北边巡视中山国的领地。并召见上大夫楼缓商议他的计划。
楼缓拜见武灵王说:“大王召我到北部边境,是有什么重大事情吗?”
武灵王说:“是有些事情想同你商量。我们先王,顺应时世变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滏水的险阻,修筑了长城,攻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但功业并没有完成。”
“如今中山国在我们的心腹,北面有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来保护,我们赵国的领地,就不知道会成为谁家的盘中餐。我想破出习俗,穿胡人的服装,学胡人的骑射,我们的军队一定会强大起来,但群臣不同意,希望你能说服他们,支持这次变革。”
上大夫楼缓说:“大王,改变习俗,这是挺难的一件事,不能过于着急了。”
武灵王说:“时间不等人啊,胡服骑射是需要时间演练的,变革势在必行,越早越好,不能再等了。”
楼缓答应了去做大臣们的工作,武灵王又去做肥义的工作,想叫他起个带头。就说:“如今我要穿胡人的衣服骑马射箭,并来教化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议论我,我得怎么办呢?”
肥义说:“我听说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已经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就不需要顾虑天下人的议论了。追求最高德行的人,不会去附和世俗,成就最大功业的人,不会找凡夫俗子去商议。”
“从前舜帝在有苗部落中跳舞,禹袒露身体进入裸国,他们并非为了放纵情欲、娱乐心志,而是为了推行教化、建立功业。愚蠢的人在事情成功之后还不明白其中道理,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萌芽时就能有所察觉。因此,您不必再犹豫。”
武灵王听后,坚定地点了点头,道:“我不会再因世俗的议论而动摇,即便所有的世人都来嘲笑我,胡地、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占有。”
于是,武灵王决定,率先穿上了胡服上朝,来带动这次习俗的变革。武灵王派王绁告诉公子成说:“我将要穿胡服上朝,我也希望叔叔您也能穿上胡服,同我一同上朝。”
公子成听后,心中十分不悦,他向来守旧,对胡服骑射一事表面上支持,内心本就抵触。现在赵王让他也穿胡服上朝,他对王绁说道:“我赵国乃礼仪之邦,怎可效仿蛮夷之服。大王此举,实乃舍本逐末。”
王绁无奈,只得如实回报武灵王。武灵王并未生气,而是亲自前往公子成家。他语重心长地说:“叔叔,如今赵国四面皆敌,若不强大军队,何以自保?胡服骑射能让我军战力大增,此乃强国之策。昔日舜禹亦入蛮夷之地,为的是成就大业。我们不应拘泥于旧俗,而应着眼于赵国的未来。”
“现在我制定的政令,改变服装,如果叔父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会议论纷纷。治理国家有常规,要以利民为根本。处理政务有原则,听从命令最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要先让贵族遵守。
公子成听了武灵王这番话,心中有所动摇。他思索良久,终于起身向武灵王拜道:“大王深谋远虑,是我目光短浅了。我愿穿上胡服,与大王一同推动变革。”
武灵王大喜,自此,在公子成等大臣的支持下,“胡服骑射”的变革在赵国顺利推行开来。
然而,朝堂之上仍有不少大臣暗中抵制。就在此时,边境传来消息,中山国联合东胡有进犯之意。武灵王借此机会,让身着胡服、经过初步训练的骑兵小队前去侦察。这支小队行动迅速,很快带回了准确情报。武灵王借此向众人展示胡服骑射的优势,那些原本抵制的大臣们,态度也开始逐渐转变,胡服骑射的变革在赵国逐步推行开来。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公子成终于被说服,带头穿上了胡服。有了公子成的支持,赵武灵王正式颁布了“胡服骑射”的法令,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在赵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赵国因服装的改变而成为了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