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入秦,准备在武关与秦结盟,没想到,没想到怀王刚进武关,秦兵便关闭了武关,胁迫楚怀王到秦都咸阳,秦昭王扣留楚怀王,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黔中的郡县给秦国。楚怀王本是为订盟约而来,秦昭王却逼迫楚怀王割让土地,楚怀王再次受到欺骗大怒,说死也不割让土地给秦,秦便不放楚怀王归国。
楚国大臣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商议着怎么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一位大臣说:“我们的君王留在秦不能回来,秦王胁迫君王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假如秦国、齐国共同谋划,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
大臣们要拥立楚怀王在国内的其他儿子为王,昭雎说:“这不太好,君王和太子都在诸侯国被困,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命令立庶子,这是不合适的。”
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派使者到齐国去报丧,请求叫太子回国处理丧事。齐国国君听了楚国使者的报丧,心中打起了算盘。他召集大臣商议,有大臣进言:“不如扣留太子,以此要挟楚国割让东部大片土地。”
齐王有些心动,便对楚国使者说:“若楚国能割让东地五百里,便放太子回去。”
使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请求先让太子与自己私下商量。太子忧心如焚,找到太傅慎子说:“如今齐王要挟割地,不给则不能回国,这可如何是好?”
慎子沉思片刻道:“先答应他,以回国为先。土地乃身外之物,回国后再从长计议。”
齐相国说:“这样做不妥,假如郢中立了君王,我们就空留人并在天下人眼里做了不义之事。”
又有个大夫说:“没关系,如果郢中立了新君,正好和新君做笔生意,新君割地给齐,齐替新君杀太子。这样土地一定会到手的。”
齐王采纳了相国的策略,送楚国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后,被拥立为楚君,就是楚顷襄王。楚国派使者通报秦国说:“楚国已立新君,怀王可以在秦养老了。”
秦昭王扣留楚怀王既没得到好处,还坏了秦国的名声,秦昭王很生气,派军队从武关进攻楚国,楚国大败,秦斩杀楚军五万多人,占领了十五座城才离开。
楚顷襄王二年,因楚国另立新君,秦国对楚怀王的看押就没那么严了,楚怀王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行走,也没有人跟着他,楚怀王决定逃离秦国。
楚怀王逃出看押他的行宫,他不敢直接走通往楚国的大道,怕秦军追赶他。便走小路到赵国,再从赵国借路回楚。当楚怀王抵达赵国边境时,却遭遇了难题。此时赵主父在代地,其子赵惠王刚即位,赵惠王胆怯秦国的势力,不敢接纳楚怀王。
楚怀王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无法借道赵国,自己又会落入秦军之手。无奈之下,他只能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转而奔向魏国。然而,秦国很快发现了楚怀王的逃脱,立即派兵追捕。在前往魏国的途中,秦军追上了楚怀王。楚怀王束手被秦军擒获。
秦昭王对楚怀王的逃脱行径极为恼怒,加强了对他的看管。楚怀王身心俱疲,满心绝望,在秦国的囚禁中,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秦国郁郁而终。楚顷襄王三年,秦国将楚怀王的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悲痛万分,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般,楚国与秦国的仇恨也因此愈发深重。
楚顷襄王六年,秦国重用白起为将,率军攻打韩国,在伊阙大获全胜,斩杀韩国官兵二十四万,令诸侯国胆寒。借着白起的威名,秦王写一封国书送楚王,国书中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军攻打楚国,一决雌雄。希望你重整军队,痛痛快快打一场。”
楚顷襄王很害怕,不敢迎战,便派使者出使秦国,请求讲和。顷襄王七年,秦楚结亲。楚派迎亲队伍入秦,迎娶秦女为皇后,秦楚两国和好了。
秦楚两国议和联姻,一连几年相安无事。楚顷襄王十四年,秦王约楚王在宛邑相聚,商讨伐齐计划。楚顷襄王十五年,楚国与秦国,联合赵国、魏国、韩国,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淮北大片土地,归秦所有,而其他四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秦国就是用这样手段,一会胁迫楚国去攻打齐国,一会又胁迫齐国攻打楚国,以这种手段来消耗齐、楚两个大国的实力,自己坐收渔利,齐、楚两个大国还蒙在鼓里。而现在的阶段,正是秦国利用楚国,来消耗齐国,而秦、楚之间,则相安无事。
楚国也是有些有志之士,不满楚顷襄王忘记了国仇家恨,不想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雪恨,反到跟秦国打的火热,以秦的马首是瞻。这些大夫想劝谏楚王改弦更张,不能再跟着秦国走下去了,否则早晚还会上秦国的当,使楚陷入困境。
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有一位能工巧匠,善于做微弓细绳射中北归大雁。顷襄王知道后,便把他叫来咨询射雁经验。他回答说:“小臣善用小弓射小雁、小鸟,这都是小打小闹,何足向大王说呢。况且以楚国广袤的土地,大王的贤能,所能射取的不应该只是这些啊。
秦国现在就像一只大鹄,占据着天下中心的位置,张开羽翼,控制着四方。秦国威胁韩、魏、燕、赵,就像驱赶一群小鸟。大王为何不拿圣人作弓,勇士为箭,去射取秦国呢?若能如此,楚国便可收复失地,雪洗先王之耻。
“秦国虽是强国,但它贪婪残暴,得罪了众多诸侯。大王若能联合各国,以义为名,共伐秦国,必能成功。现在楚国却与秦国交好,这不是好的策略。愿大王能以先王之仇为念,以楚国大业为重,改变策略,与诸侯合纵抗秦。”
顷襄王听后,陷入了沉思。顷襄王也是处于两难,不听从秦国,秦国一定会大兵压境,使楚国陷入危机。顺从秦国,国仇家恨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