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王元年,这时已是战国初期,周王朝早已经衰落,再也不能控制诸侯。春秋五霸风光不再,已不能号令天下。晋国三分为赵国、魏国、韩国,三国都很强大。楚简王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都成为诸侯。诸侯国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
战国初期,诸侯纷争,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兼并其他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为了利益,不惜动刀兵。楚简王在位二十四年,简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声王继承了王位,声王六年,声王被强盗杀害。他的儿子公子熊疑继位,就是楚悼王。
悼王二年,三晋攻打楚国,楚国边境告急,战火迅速蔓延。楚悼王心急如焚,他深知三晋实力不容小觑,此次来犯定是有备而来。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求和,有人建议拼死一战。楚悼王陷入沉思,他不甘心就这样向三晋低头,可楚国此时兵力分散,且国内民生未稳,若强行开战,胜算几何实难预料。
就在楚悼王犹豫不决之时,斥候来报,西边的秦国似乎有蠢蠢欲动之势,似要趁楚国与三晋交战之际谋取利益。楚悼王眉头紧锁,他意识到如今楚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
经过一番权衡,楚悼王决定先派使者与三晋谈判,争取短暂的和平,同时加紧国内的军事训练和物资储备,准备应对未来可能更为严峻的局势。他暗暗发誓,定要让楚国在这乱世之中重新崛起,不再受他国欺凌。
谈判没有什么结果,三晋与楚还是打了起来,楚国大败,三晋继续进攻,一直打到楚国乘丘才返回,虽然三晋没有占领楚国的土地,但楚国也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楚国决定等待时机,报复三晋。
楚悼王九年,楚国终于等到了机会。三晋赵、魏、韩因争利产生矛盾,楚悼王决定,利用三晋的矛盾,出奇兵各个击破。楚国把目标锁定了较弱的韩国。楚悼王精心谋划,派遣善战的将领率领精锐部队秘密向韩国边境进发。
一路上,楚军隐蔽行踪,避开了韩军的常规侦查。当抵达预定位置后,趁着夜色,楚军如猛虎下山般向韩军营地发起突袭。韩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营内顿时大乱。楚军一鼓作气攻下韩国负黍等多座城邑。
韩军损兵折将,还丢了几座城池,而赵、魏两国却一直按兵不动,这很容易被楚国各个击破。韩侯决定找魏国、赵国好好谈谈,结成盟国,对三晋更为有利。
其实赵、魏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韩侯没有费多少口舌,三晋又重新结盟。楚悼王十一年,赵、魏、韩三国联合起来进攻楚国。楚悼王得知赵、魏、韩三国出兵攻楚后,迅速调整战略,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三晋的军队。
三晋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准备为韩国收复失地,双方陷入了激烈的胶着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三晋在大梁、榆关打败了楚军,韩国成功收复失地,楚国全线撤军。
楚悼王深知,三晋的联合给楚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场仗接下来将会更加艰难,楚国要想扭转之前的败局,楚悼王想到了要与秦国结盟。楚国给秦国送了一份厚礼,想与秦国结盟。秦国收了楚国的厚礼,但并没有明确表示结盟,说是再等等。
楚国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秦愿意与楚结成盟国。有了秦国的支持,楚国开始强硬对待三晋。三晋终于放弃了攻打楚国,楚国赢得了暂时的和平。楚悼王在位二十一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子臧继承君位,就是楚肃王。
楚肃即位后,继续与秦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使三晋不敢侵扰楚国,楚国北方还是安全的。楚肃王四年,蜀国攻打楚国,蜀国攻占了兹方,楚国上下都很惊慌。楚肃王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大臣建议与秦国求助,借助盟友之力击退蜀军;也有大臣主张楚国独自迎战,以彰显国威。楚肃王权衡再三,决定先派遣使者去蜀国,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使者带回消息,蜀国态度强硬,要求楚国割让更多土地。
楚肃王大怒,他深知退让只会让蜀国得寸进尺,于是下定决心出兵迎战。楚国组建起一支精锐之师,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开赴兹方前线。蜀军虽占据兹方,但后方补给线过长,且对当地地形不够熟悉。楚军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建造扞关,来抵抗蜀军,蜀军大败。
蜀军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兹方。经此一役,楚国不仅收复失地,也让周边各国见识到楚国的实力,楚国在乱世中又一次站稳了脚跟,楚肃王很有作为,打败蜀国,便在诸侯中树起了威望,增强楚国的国力,使诸侯国不敢侵犯楚国。
楚肃王在位仅十一年,就为楚国立了威。去世后他没有儿子,楚国大夫便拥立肃王的弟弟熊良为王,就是楚宣王。
楚宣王即位以来,秦国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叫秦献公。秦献公在很小的时候,秦国发生动乱,秦献公的仆人,陪同献公逃亡魏国。此时魏国国君是魏文侯,魏文侯礼贤下士,使魏国人才倍出。
秦献公在魏国生活多年,深受魏文侯的影响,心怀壮志,一心想要回国重振秦国。而此时秦国国内局势动荡,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国家发展陷入困境。秦献公瞅准时机,在魏国的暗中支持下,率领亲信杀回秦国,成功夺回君位。
秦献公继承君位后,立刻推行一系列改革,削弱旧贵族权力,鼓励农耕,加强军事训练。秦国逐渐有了崛起之势。楚宣王得知秦国的变化,意识到这个西方邻国将成为楚国未来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他一方面加强与秦国的外交沟通,维持表面的友好;另一方面,暗自加紧楚国自身的发展,以防秦国日后威胁到楚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