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瓶颈的突破,如同为江泉的发展引擎注入了高压燃油,重大项目建设得以全速推进。然而,秦风和他的团队很快发现,比资金更稀缺、更关键的资源,是人才。尤其是随着绿色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深入,对高端技术人才、创新管理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江泉这座传统的工业城市,在人才储备上先天不足,骤然面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人才短板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瓶颈。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争夺战,悄然在江泉与周边经济更发达、吸引力更强的城市之间打响。优秀的毕业生、资深的技术专家、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他们的选择众多。江泉靠什么吸引他们、留住他们?这不仅是政策的比拼,更是城市综合软实力的较量。
问题最先从一线暴露出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伟带着一份名单,忧心忡忡地走进秦风办公室。
“秦市长,这是为我们新引进的旭日光伏、还有几家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企业梳理的急需人才清单,主要是高端研发工程师、项目总监和关键工艺技师,缺口将近两百人。”张伟将名单递给秦风,语气沉重,“我们组织了几次招聘,效果很不理想。开出比沿海城市低不少的薪资,几乎没有顶尖人才问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大部分流向了省城和长三角、珠三角。几家企业的老总都很着急,担心‘庙’建好了,却请不来‘真神’,会影响项目投产和技术迭代。”
几乎同时,刘玉凤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民生事业投入加大,新建的医院、学校急需高水平的医师、教师;推动农业现代化,亟需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才;就连社区治理升级,也面临专业社工短缺的困境。
人才危机,已经从经济领域蔓延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份份报告摆在秦风案头,清晰地表明: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江泉转型升级道路上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面对严峻形势,秦风迅速行动。他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空中楼阁。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
会议决定,由秦风亲自主抓,组织部长吴兵、常务副市长刘玉凤、常委副市长张伟具体负责,立即研究制定具有突破性和吸引力的人才新政。
一场密集的调研和论证迅速展开。政策研究小组仔细分析了周边城市的人才政策,走访了重点企业了解具体需求,听取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意见。秦风强调:“政策不能搞‘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灌。既要瞄准顶尖人才‘筑巢引凤’,也要关注青年人才‘育苗培土’,还要重视技能人才‘深耕沃土’。”
一个月后,《江泉市关于加快人才集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江泉人才新政20条”)正式出台。新政力度空前,引起了广泛关注:
“顶尖人才领航计划”: 对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千万元的综合资助,并提供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或相应购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全程无忧。
“青年英才汇聚计划”: 对博士、硕士及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给予数万至数十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和生活津贴。建立“人才驿站”,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
“技能工匠培育计划”: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资格的,给予重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给予补贴。
“柔性引才机制”: 鼓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智力。
“人才服务绿卡制度”: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旅休闲等一揽子专属服务,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新政一公布,立刻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内引发了热议。其力度和诚意,彰显了江泉求贤若渴的决心。
然而,秦风深知,单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追求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高端人才而言,城市的综合环境、发展潜力和文化氛围更为重要。必须“软硬兼施”,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
在教育配套上,刘玉凤牵头打响了“攻坚战”。 她亲自协调,推动与省城知名中小学、医院建立合作办学、办医关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市属医院新院区。“要让人才来了,没有子女教育、家人医疗的后顾之忧!”这直击了许多人才选择安居地的核心关切。
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宣传部长郑强积极行动。 依托雾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科技论坛、艺术展览,打造“江泉学术周”、“雾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息,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
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上,张伟聚焦平台建设。 加快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组织创业大赛、项目路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在城市环境治理上,秦风更是持续发力。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吸引人才的“美丽名片”。雾江治理的成效、城市绿道的延伸、空气质量的改善,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江泉的宜居指数。
这些提升城市软环境的举措,与人才新政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新政和软环境建设的效应,需要时间来显现,但初步的成效已经开始露头。
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材料科学专业的博士王磊,原本已拿到深圳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薪资丰厚。但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了解到江泉正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看到了“人才新政20条”。经过慎重考虑和实地考察,特别是与旭日集团技术团队的深入交流后,王磊被江泉发展绿色能源的雄心壮志和市政府求才的诚意所打动,最终选择携家带口来到江泉,担任旭日集团新成立的光伏技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这里能提供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的平台,还有解决孩子上学、家人医疗的贴心政策。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在这里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王磊的话代表了一部分选择江泉的高端人才的心声。
一批来自本地职业院校、经过严格培训的年轻技工,充实到了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一线,他们扎实的技能和稳定的就业心态,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一些原本在外地发展的江泉籍人才,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机遇,开始回流。“以前觉得家乡机会少,现在看到这么多大项目落地,发展势头这么好,回来发展空间更大,还能照顾父母。”一位从上海返回江泉担任某科创公司技术总监的工程师如是说。
虽然与一线城市和强省会城市相比,江泉在人才总量和层次上仍有差距,但“人才净流出”的态势得到了初步扭转,一股“凤栖梧桐、才聚江泉”的势头正在慢慢形成。
人才引进工作初见成效,但秦风不敢有丝毫松懈。他在一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醒大家:“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更长期的考验。我们要持续优化政策,完善服务,确保承诺兑现。更要创造公平公正、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江泉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人才争夺是一场持久战,城市吸引力需要日积月累的精心打造。江泉,这棵曾经的“老梧桐”,正在通过自身的深刻变革和真诚努力,焕发新的生机,期待着更多凤凰来仪。而人才的集聚,必将为江泉的转型升级注入最澎湃、最持久的动力。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但方向已然明确,步伐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