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盯着终端上那条加密消息,手指在键盘边缘停了一瞬。黄灯还在闪,攻击强度没有增强,但频率变得规律起来。她调出防火墙日志,发现对方每次试探都集中在数据库外围的缓存区,像是在确认某个特定文件是否存在。
她没动声色,直接接入系统后台,将虚假数据包注入缓存路径。这些数据看似是武器测试的关键参数,实则全是经过处理的无效信息。只要对方继续读取,就会被引入错误方向。
做完这一步,她转回主控屏,目光落在舆情监测窗口。过去二十四小时,关于“南市桥事件”的讨论热度正在回升,部分社交平台出现了新说法,称联盟反应过度,甚至有“借乱集权”的猜测。这些声音零星分布,却传播迅速。
林晚打开通讯列表,找到市场团队负责人的名字,发起通话。
接通后,她直接说:“启动‘云都守护者’宣传预案,第一阶段发三项内容——武器验收结果、非法组织瓦解过程、联盟十年行动纪实。”
对方立刻回应:“明白,但具体怎么发?要不要提技术细节?”
“不提参数,不标地点。”林晚说,“用科研人员背影、测试动画、市民感谢画面。让事实说话,但不说全。”
通话结束后,她调出首批素材草稿。视频开头是一段实验室走廊的镜头,几名技术人员穿着防护服走过,画面模糊了面部,只留下肩章编号和脚步声。接着切换到反制装置启动的瞬间,能量轨迹以蓝绿色光流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划出稳定波形。最后一幕是东城区一位老人对着镜头鞠躬,旁边字幕写着:“他们来得很快。”
林晚在批注栏写下:“保留这段,删掉老人全脸画面,换角度拍背影。”
她又点开一张海报设计图。背景是城市夜景,中央是一个盾形图标,下方写着“我们始终在场”。字体简洁,没有夸张修饰。她点头,标记为“可用”。
市场团队很快传回调整后的版本。林晚逐一审核,删除了两处涉及设备尺寸的描述,把“全面压制”改成“有效控制”,避免引发外界对能力范围的猜测。
这时,负责人再次来电:“三大新闻平台问我们要成果证明,不然不肯配合投放。两家独立媒体要求采访核心成员。”
林晚靠向椅背,目光扫过主控台上的实时数据流。攻击信号仍在持续,但节奏未变。她判断,对方暂时不会升级动作,眼下正是释放信息的窗口期。
“给他们一段视频。”她说,“剪辑过的公开测试画面,显示反制装置启动后,模拟攻击信号被瓦解。背景音放技术人员汇报:‘压制完成,零泄漏。’不写时间,不标地点,只加一行字幕——‘我们从未停止准备。’”
“他们可能觉得不够具体。”
“够了。”林晚说,“不是让他们信服,是让市民看到我们在行动。”
通话结束,她召集市场团队远程会议。屏幕亮起,十几名成员出现在分格画面中。有人刚放下咖啡杯,有人耳麦歪斜,但眼神都盯着她。
她逐个看过去,最后闭上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视线穿过屏幕,她看到了他们的状态。有人焦虑项目进度,担心宣传效果不如预期;有人渴望做出成绩,希望这次能被更多人看见;也有人犹豫是否该透露更多信息,怕被质疑真实性。
她睁开眼,语气放低:“不要求他们立刻站队。只要让市民看到我们在行动,就够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明日早八点,先在社区平台和交通广播发布。不追求热搜,不强推热搜。节奏由我们掌控。”
会议结束后,她调出过去三年重大事件的舆情曲线图。每一次舆论高峰后,都会出现信任回落。人们容易被短期情绪带动,但更在意长期稳定的回应。
她打开宣传排期表,设定三级发布梯度。
首日以温情叙事为主,发布市民感谢画面和一线人员工作记录,唤醒共鸣;三日后揭晓关键成果,制造高潮;决战前夜留白,只发一句简短声明,引出期待。
她在系统中标注每日发布时间节点,设为自动提醒。市场团队收到指令后,立即开始分工执行。
两小时后,负责人传来反馈:社区平台已接收首批内容,交通广播确认明早八点插播专题短讯。三家新闻平台仍未明确表态,但其中一家私下询问能否提前拿到部分视频素材。
林晚回复:“可以给剪辑版,但必须同步发布,不能拆分使用。”
对方很快答应。
她知道,这是个信号。哪怕只是观望,也意味着开始靠近。
她转回主控屏,查看舆情监测数据。已有少量账号开始转发那段测试视频,评论区出现“终于有动静了”“看着比之前踏实”的留言。虽未成规模,但趋势向上。
她调出城西工业区的地图,将注册代理公司地址与发电机声源位置并列标注。两者相距不到一公里。她记下坐标,准备等调查小组完成当前任务后,再行追查。
黄灯警告仍未解除,但攻击频率降低。她判断,对方可能正在分析刚才释放的虚假数据。这场试探不会持续太久,真正的动作还在后面。
她起身活动肩膀,视线回到宣传排期表。明天八点是第一轮信息发布,必须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她再次检查所有素材,确认没有泄露任何技术细节或作战部署。
市场团队传来最终确认单。所有内容已按要求准备完毕,待命发布。
她点击“批准执行”,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
八小时后,第一波信息将正式对外推送。
她坐回主位,手指轻点桌面终端。主控屏左侧显示舆情预判模型,右侧是实时安全警报。一切都在掌控中。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
一条新消息弹出。
来自技术组:“刚才重新分析音频片段,发现背景机械声中有间歇性卡顿,频率每七秒一次。匹配结果显示,与城西某废弃工厂内的老旧发电机组运转模式一致。”
林晚盯着那行字。
七秒一次。
和现在网络攻击的间隔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