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五十九分。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新面孔,手指在终端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对方语气平和,但眼神没有落在镜头中心,而是偏移了半寸。她没再动用“心灵洞察之镜”,今天已经用了两次,第三次会让她无法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谈判。
她按下耳麦:“苏悦,查一下刚才那个穿灰西装的人,是不是在我们掌握的名单里。”
“正在调资料。”苏悦的声音很快传来,“不在正式代表名录中,身份信息未公开,但根据衣着品牌和佩戴的手表型号反向追踪,他可能来自城南金融圈,与监管机构有间接关联。”
林晚点头。这不是巧合。对方换人,不是为了缓和气氛,而是换了更擅长操控规则的人上场。
就在这时,系统弹出一条紧急提示:本地热搜测试榜出现多条针对联盟的负面标题。《联盟越界施压》《所谓科学调查实为非法胁迫》等词条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推送,传播账号分散,但Ip集中指向城南数据中心。
她立刻意识到这是冲着舆论来的。
这些报道发布节奏整齐,用词统一,明显不是自发行为。有人想在公众层面先定调子,把联盟塑造成攻击方。
她调出后台数据流,确认了苏悦几分钟前发来的判断——所有文章都引用同一个匿名信源,发布时间集中在谈判中断后的十分钟内。这是一次精准的信息突袭。
林晚接通市场团队频道。
“授权你们启动‘清源’预案。”她的声音很稳,“三小时内发布澄清声明,附会议录音节选和采样模型图解。重点说明我们提出的是科学依据,不是单方面指控。”
她顿了顿,又说:“这次我不干预措辞,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讲。”
频道那头沉默了一秒。
过去每一次对外发声,林晚都会亲自审核每一句话。她怕出错,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怕团队不理解她的意图。但现在她不能分心。谈判随时可能恢复,她必须守住主控节奏。
这一次,她选择放手。
苏悦转过身,看向市场团队操作区的几名成员。“林晚把决定权交给我们了。”她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公众看清楚事实,而不是卷入骂战。”
有人皱眉:“要不要等她最后确认一遍?万一措辞太强硬……”
“她让我们自己决定,就是相信我们的判断。”苏悦打断,“现在每一分钟都很关键。谁负责提炼谈判节点?谁做图表?谁联系合作博主?马上分工。”
二十分钟后,声明稿成型。
标题是《关于矿区调查的几点事实说明》。全文没有情绪化表达,只列出了时间线、数据来源、合理质疑逻辑,并附上了“欢迎第三方机构共同验证”的倡议。
林晚看完终稿,嘴角微微抬起。这不是她会写的风格。她习惯锋利、直接、带压迫感的语言。但这份声明不一样,它冷静、克制,反而更有说服力。
她点了发送确认。
声明一经发布,阅读量迅速攀升。几家长期合作的行业博主同步转发,配文强调“技术细节经得起推敲”。
可就在两分钟后,平台接口突然报错。多家合作媒体收到“内容待审”通知,部分已发布的文章被下架。
林晚眉头一皱。
这是后台干预。对方不仅控制了信息发布端,还能实时拦截反击内容。
她立即下令:“切换备用通道,启用去中心化传播网络,优先投放社区论坛和知识类平台。”
同时,她让技术组释放一段脱敏处理过的会议音频——正是她质问对方为何回避能量泄漏责任的那一段。
真实声音比文字更具穿透力。
音频传出后不到五分钟,话题开始反转。“为什么他们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焦点。原操控方的水军节奏被打乱,评论区出现大量追问。
一家地方电视台的记者甚至主动联系联盟,询问是否可以安排一次公开说明会。
林晚看着舆情曲线从下跌转为上升,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了几秒。太阳穴还在隐隐作痛,但她知道不能停下。谈判还没结束,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
苏悦回头看了她一眼,轻声对旁边的人说:“去准备第二轮回应材料,如果对方再换话题,我们要能立刻接住。”
那人点头离开。
主控室内,各岗位仍在运转。电力稳定,通讯正常,没有再出现远程篡改迹象。赵铭最后一次登录是在四点零七分,查看的是车队编排表,没有点击那条虚假撤离通道。
林晚睁开眼,目光落回屏幕上的倒计时界面。
谈判暂停已过去二十三分钟。
她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喉咙还是干的。但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扛着所有压力往前走。市场团队顶住了第一波舆论冲击,用专业完成了她曾经不敢放手的任务。
这一刻她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只是看透人心,而是能让身边的人也变得可靠。
耳机里传来技术组的声音:“东侧电梯口有两名安保人员按计划换岗,无异常进出记录。”
她嗯了一声,视线始终没离开主屏。
四点二十一分,会议请求重新接入。
林晚按下接听键。
画面亮起,仍是那个穿灰西装的男人。他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仿佛刚才的舆论风波从未发生。
“刚才的技术问题解决了?”他开口,“我们这边信号有些不稳定。”
林晚看着他,没有回应这句试探。
她只是将那份已被广泛传播的声明再次推送到公共频道,并补充了一句:“这是我们向公众说明的情况。如果您有异议,可以现在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