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把终端芯片放进屏蔽盒后,手指在桌沿停了几秒。她起身,穿过两道安全门,走向地下三层的科研协作厅。走廊灯光稳定,没有闪烁,也没有人尾随。
张工正在主控台前查看数据流。他面前的屏幕分成三块,左边是波形图,中间是时间轴标记,右边是一串不断跳动的参数。他的眉头一直没松开。
林晚走到他身后,声音不高:“之前那组被判定为噪声的数据,重新跑一遍。”
张工转过头,看到是她,手指顿了一下。“你说L频段那段?我们试过三次,信噪比太低,系统自动过滤了。”
“再试一次。”她说,“用高精度滤波模型,手动标注窗口期。”
张工没动。他盯着她看了两秒,像是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林晚看着他的眼睛,轻轻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视野里瞬间闪过一串画面——深夜的实验室,张工独自调出边缘数据集,放大一段三阶谐波,反复比对衰减曲线。他发现这段波形有递归特征,但不敢上报,怕被当成误判。
她收回视线,语气不变:“你们在L频段看到的那个三阶谐波,不是误差。”
张工猛地抬头。
“把它和上周五凌晨三点十二分的能量峰值做卷积匹配。”她继续说。
张工的手指开始敲击键盘。团队其他成员也迅速跟进,切换分析模块,加载历史数据。进度条缓慢推进,三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两条叠加的曲线。
相位一致,衰减趋势几乎重合。
有人低声说:“这不可能……自然扰动不会这么规整。”
张工盯着图谱,呼吸变重。“确实不像随机信号。它像某种传导路径留下的痕迹。”
林晚问:“有没有可能是定向耦合?”
张工一怔。“你怎么会想到这个?”
“回答我。”她的声音很平静。
张工回过神。“理论上有可能。但需要特定结构支持能量聚焦,现实中很难实现。我们之前没往这方面查,因为缺乏证据。”
“现在有了。”林晚指向屏幕,“这段匹配信号持续十一秒,起点在城东三号站附近,终点指向联盟数据中心外围接口。这不是巧合。”
张工沉默片刻,点头。“可以试着建模。但如果真是定向耦合,说明对方掌握了一种非常规的能量传输方式,能绕过常规监测节点。”
“那就逆向推演。”她说,“我要知道这种传导是否依赖固定介质或空间布局。”
张工深吸一口气,转身对团队下令:“切换计算集群,启动逆向模拟程序。优先验证几何约束条件和介质响应阈值。”
屏幕上的数据开始重组。新的算法运行起来,生成三维场域模型。一道微弱的传导路径逐渐浮现,从地面检修点延伸至地下管网,再折向数据中心西侧墙体。
林晚靠近屏幕,仔细看那条线的走向。它避开了所有主干线路,贴着建筑承重结构边缘移动,像是刻意利用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引导。
“这不是普通设备能做到的。”她说。
张工点头。“普通的远程注入装置做不到这么精准的路径控制。除非他们用了某种共振匹配技术,让能量沿着特定材料传播。”
“哪种材料?”
“目前还不确定。但根据模拟结果,传导效率最高的区域集中在混凝土夹层中的金属网架,还有部分陶瓷绝缘体。”
林晚记下这两个关键词。
这时,系统提示第一轮模拟完成。结果显示,在当前环境下,若要维持稳定传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存在连续的导电网络,二是周围磁场保持静态,三是触发源与接收端形成角度对齐。
“他们在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林晚说,“把整个管网系统当成了隐形通道。”
张工脸色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的触角比我们想象的更深。不只是几个站点的问题,而是整座城市的底层架构都被渗透了。”
林晚没有回应。她再次凝视张工的眼睛,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这一次,她看到的是兴奋——一种久违的、属于研究者的纯粹激动。他对“定向耦合”模型的信心远超其他假设,甚至已经在思考如何优化探测器灵敏度。
她收回能力,转向白板,拿起笔写下一行字:
**微弱≠无效。只要存在一致性模式,就是破局起点。**
然后她说:“从现在起,所有资源集中到这个方向。我要一份详细的传导路径预测报告,包括可能的接入点、中继位置和终端分布。”
张工立刻应声:“七十二小时内可以出初版。”
“不要等七十二小时。”她说,“明天中午前,我要看到第一批高危区域清单。”
有人小声嘀咕:“可计算量太大,集群负荷已经接近上限……”
林晚看向那人,只说了一句:“想办法降噪。把无关频段全切掉,只保留L频段及其谐波。”
那人张了张嘴,最终点头。
张工调出任务分配界面,开始重新规划流程。林晚站在主控屏旁,目光落在那条缓缓成型的传导路径上。它细得几乎看不见,但在数据层面真实存在。
这才是对方真正隐藏的东西。
不是攻击,也不是干扰,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连接。像一根埋在地下的线,悄无声息地传递信息或能量。
她忽然想到什么,回头问:“上次异常波动发生时,有没有记录到局部温升?”
张工愣了一下。“没人查这个……因为我们以为是电磁干扰。”
“去查。”她说,“特别是管道井和电缆沟。如果有能量传导,一定会产生热效应。”
张工立即安排人手调取红外监测存档。
几分钟后,新数据弹出。在三号站西北侧的一个检查井内,波动发生前五分钟,温度上升了0.7摄氏度。幅度很小,但时间点完全吻合。
“果然是实物传导。”张工声音发紧,“他们不是无线发送,是通过地下设施传的。”
林晚点头。“所以才能避开空中监测。我们的雷达和频谱仪都对着天,他们却走的是地。”
她转身走到通讯终端前,输入一段加密指令,调用后勤组权限,为科研团队调配额外算力。同时附加一条备注:此项目列为最高优先级,任何阻碍将直接上报决策层。
做完这些,她回到主控台。
屏幕上,新的模型正在生成。那条传导路径变得更清晰了些,开始分叉,延伸出多个潜在节点。
张工指着其中一处:“这里是个变电站,平时没人值守。如果他们在这里设中继,完全可以做到长期隐蔽运行。”
林晚盯着那个点,没说话。
就在这时,系统发出提示音。逆向模拟第二阶段完成,初步锁定五个高概率接入区域。其中一个,位于联盟总部外围三百米内的雨水排放泵站。
张工念出位置时,声音明显变了。
林晚的眼神沉了下来。
她一步步走到屏幕前,手指划过那个红点。
泵站建成已有八年,日常维护由市政外包团队负责。最近三个月,共有四次例行检修记录,审批流程看似正常,但她记得,其中有两次的签字笔迹压力不均,像是模板伪造。
她立刻调出人员名单。
负责那两次检修的工程队,名字陌生,资质文件齐全,但背景核查显示,其注册地址是一间废弃仓库。
张工见她不语,轻声问:“要不要派人去查?”
林晚摇头。“不能动。”
“为什么?这是线索。”
“正因为是线索,才不能碰。”她说,“这条路径暴露出来太容易了。就像有人故意让我们看见。”
张工皱眉。“你是说,这是陷阱?”
林晚没有回答。她看着屏幕上那条纤细的红线,从地下蜿蜒而来,直抵总部边缘。
对方不是在隐藏。
是在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