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的黄灯熄灭后,林晚立刻调出系统日志。屏幕上跳出三小时前的记录:同一Ip曾尝试接入西河桥控制系统,停留十二秒后断开。她手指快速滑动,将这段数据标记为高优先级,同步推送到市场团队专用通道。
通讯界面弹出,苏悦的脸出现在左上角。她穿着浅灰色外套,背景是临时搭建的传播指挥台,桌上堆着几台平板和打印资料。
“准备好了。”苏悦说,“只要你说开始。”
林晚点头。“用‘云都基础设施安全通报’这个标题,把刚才的入侵痕迹公开。强调危机已被识别,局部控制已完成。”
苏悦眼神一亮。“公众需要知道我们没失控。”
“不只是技术问题。”林晚盯着屏幕,“他们需要看到人。科研组在毫秒之间做的决定,值得被记住。”
苏悦低头记下关键词。旁边有队员递来一份草案,她扫了一眼,抬头问:“能提b7线路吗?”
“不提名字。”林晚说,“做一组短片,叫‘无名守护者’。讲他们在能量峰值时怎么切断回路,怎么手动校准协议。重点不是谁做了,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苏悦嘴角微微扬起。“为了不让城市停摆。”
“对。”林晚说,“为了那些还在等公交、等信号灯、等外卖的人。”
视频会议结束前,林晚集中精神,凝视苏悦的眼睛。视野轻微震动,“心灵洞察之镜”开启。苏悦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很清晰——她想让更多普通人明白,这场战斗不是遥远的数据战争,而是发生在他们生活里的真实防线。
林晚关闭能力。她知道方向没错。
消息发布十五分钟后,第一条反馈传回。某本地论坛热帖标题变成:“刚看了那个视频,我他妈在地铁里哭出来了。”配图是一段短视频截图,画面中模糊的身影正在操作控制台,字幕写着:“他不知道自己会被看见,但他选择了留下。”
转发量迅速上升。
两小时后,舆情监测面板开始变化。搜索词中,“联盟”“守护”“感谢”出现频率逐步超过“危险”“崩溃”。社交平台正向评论占比达到百分之五十九。
但很快,新情况出现。
一批陌生账号集中发文,称“内部员工爆料”,说所谓的“拦截行动”根本不存在,只是联盟编造故事掩盖失败。还有人放出伪造的聊天截图,冒充科研组成员,声称系统早已失控,只是对外封锁消息。
苏悦发来消息:“水军反扑了,节奏不对。”
林晚调取市场团队核心成员的实时通讯窗口,逐个查看状态。她选定其中一人,闭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对方正盯着三条未回复的媒体采访请求,心里反复纠结:没有权威背书,再好的内容也会被质疑。
林晚睁开眼,打开个人档案库。她输入几个关键词,找到一位退休教授的名字。这位老专家曾在国家能源安全评审委员会任职,三年前获得过行业最高奖。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关注公共科普,经常接受媒体采访。
她亲自拨通电话。
十分钟后,对方同意录制一段两分钟的点评视频。他说得很直接:“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干预方案风险极高,但逻辑成立。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出判断,说明现场团队专业素养过硬。”
视频当天下午三点上线。
与此同时,市区五个主要商圈的电子屏开始滚动播放科普动画。内容简单明了:一条数据链如何从失控边缘被拉回,背后有多少人在同时协作。结尾字幕写着:“你看不见的战斗,正在保护你习以为常的生活。”
社区志愿者也开始发放纸质手册。封面印着一句话:“别信恐慌,信证据。”
傍晚六点,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宣布恢复全部线上服务。他们剪辑了一段内部监控视频:技术人员在警报响起时冲进机房,十几分钟后系统恢复正常。视频没有配乐,只有真实的对话声。
“稳住了。”苏悦发来消息,“三家主流媒体已经转载‘无名守护者’系列,两家准备做专题报道。”
林晚调出最新舆情热力图。关键词分布图上,红色区域明显收缩,蓝色和绿色覆盖范围扩大。正向情绪占比突破七十一。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目标仍是苏悦。
画面浮现:市场团队办公室里,有人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有人低头擦眼角,还有人笑着把手机递给同事看一条网友评论:“原来我一直误会他们了。”
林晚轻声说:“你们做到了。”
她在指挥日志中输入一行字:“舆论战场阶段性胜利,市场秩序开始自主修复。”
主控屏右下角显示倒计时:**44小时02分钟**。能源节点全部转绿,异常接口持续静默。
苏悦那边传来新的消息提示音。林晚看了一眼,是几家投资机构的联络人主动询问后续稳定措施。此前他们一直要求“看到三天以上的平稳数据”才考虑停止撤资,但现在,已经开始提前沟通恢复合作的可能性。
林晚的手指悬在通讯键上方。她没有立即回复,而是继续观察数据流的变化。
一分钟过去,舆情指数曲线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没有出现反弹迹象。市场团队已转入轮值模式,苏悦起身换了杯热水,坐回位置时对着摄像头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主控台右侧弹出一条新警报。
林晚目光移过去。
那是来自城东变电站的自动上报信息。
设备日志显示,十分钟前,某个备用线路出现了短暂电流波动,持续时间不到三秒,幅度低于预警阈值,系统未触发警报。
但记录中的操作指令来源,是一个已被注销的内部权限账户。
她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方。
屏幕上的数字仍在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