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43章 观察必须是立体的、动态的、贯穿始终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3章 观察必须是立体的、动态的、贯穿始终的

王昆鹏见大部分基础工作已近尾声,便拍了拍手,将所有人召集到刚刚搭好的主帐篷前。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脸色在光影中显得有些严肃。

“工作完成得不错,效率尚可。”他先肯定了一句,但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我刚才看到了两个非常危险的苗头。”

他的目光首先看向小李:“小李,你刚才为什么独自一人跑去物资车?”

小李愣了一下,还没意识到问题,老实回答:“我…我去找地钉啊,那边好像有备用的。”

“为什么不叫上一个人一起去?或者至少,向周敏报告一下你的去向?”王昆鹏追问,语气并不严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

小李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他似乎觉得就这么点路,没必要兴师动众。

王昆鹏又看向那个从溪边独自返回的队员:“还有你,离开取水点,为什么不和你的同伴一起行动?哪怕只是告诉他一声你要离开片刻?”

那名队员也低下了头。

“你们可能觉得,就这么几十米、一百米的距离,能出什么事?”王昆鹏的声音回荡在渐渐安静的营地上空,“我告诉你们,在野外,尤其是在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原始山区,危险往往就隐藏在这种看似‘没问题’的松懈里!”

他的目光扫过所有人,每一个字都敲打在队员的心上:“你可能只是离开队伍几分钟,但就在这几分钟里,可能会遇到突然窜出的毒蛇,可能会失足滑倒受伤,可能会因为地形复杂而短暂迷失方向,甚至可能遇到我们不愿设想的大型野生动物… …当意外发生时,如果身边没有同伴,谁能第一时间发现?谁能立刻施以援手?几分钟,在城市里不算什么,在这里,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他加重了语气,近乎命令般说道:“记住!从现在起,在这个团队里,任何离开核心营地视野范围的行动,原则上必须两人或以上同行!这是铁律! 如果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单独行动,比如就在帐篷旁边解手,也必须明确告知至少一位队友你的具体去向和预计返回时间!绝对禁止无声无息地消失!”

队员们听着王昆鹏的话,回想起刚才自己或同伴那不经意的行为,背上不禁冒出一层细密的冷汗。他们这才真切地体会到,王昆鹏之前强调的“安全意识”,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保命法则。

“孙浩,周敏,”王昆鹏看向两位队长,“你们作为带队者,更要时刻掌握队员的动态。人员分散作业时,心里要有一本清晰的账。这也是带队责任的一部分,明白吗?”

孙浩和周敏神色一凛,立刻点头:“明白了,王总工!”

“好,”王昆鹏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意识到问题就好。这次是初犯,也是给大家提个醒。希望没有下一次。现在,继续完成后续工作,检查帐篷固定,准备晚餐,安排夜间值班。所有行动,务必结伴!”

“是!”众人齐声应答,这一次,他们的眼神里多了之前没有的警惕和严谨。

夜幕缓缓降临,群山隐入黑暗,只有营地的灯火和篝火带来些许暖意与光明。

这第一天的扎营经历,给所有队员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在荒野之中,个人的微不足道,和团队纪律的至高无上。

寻找种子的征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对意志、体力和严谨作风的全面考验。

篝火在精心挑选的、远离植被和帐篷的空地上噼啪作响,跳动的火焰驱散了山间夜色的寒意,也在每个队员年轻而专注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一天的疲惫被一种汲取新知的热切所取代,因为王昆鹏要开始他承诺的“带队心得”复盘的环节了。

王昆鹏拨弄了一下火堆,让火焰更旺些,然后目光沉静地看向围坐的队员们,特别是孙浩和周敏。

“今天,我们经历了选址、扎营、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现在,我们暂时忘掉自己的队员身份。假设,现在你们就是这支考察队的队长、副队长。那么,从抵达营地开始,到整个营地搭建完毕、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作为带队者,你们的眼睛应该看哪里?脑子里应该想什么?重点要观察哪些方面?”

他首先看向孙浩:“孙浩,你先说说看。如果你来带队,你首先会观察什么?”

孙浩显然在路上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挺直腰板,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沉稳:“报告王总工!我首先会观察整个营地的宏观环境。比如,我们选择的这块地方,虽然符合您教的要求,但我会再看一遍,确认有没有之前没注意到的潜在风险,比如更远处是否有不稳定的岩壁,晚上的风向具体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把烟火吹向帐篷区。如果不确认的情况下要让大家在车上过夜,也不要下车。”

“嗯,不错。”王昆鹏点点头,“宏观环境是基础,要确保大本营本身是安全的。那然后呢?”

周敏接过话头,补充道:“我会立刻开始观察队员的状态。经过一天的颠簸和刚才的忙碌,谁看起来特别疲惫?谁的情绪似乎有些紧张或者过度兴奋?这对分配接下来具体任务很重要,要避免把重体力活交给已经明显体力不支的人。”

“观察人,非常重要。”王昆鹏赞许道,“带队不是管机器,要知人善任,更要关心队员的身心状态。这是确保团队战斗力的关键。铁柱,你也说说,从你的角度会看什么?”

铁柱憨厚地笑了笑,言简意赅:“要看看谁没有安全意识,要在危险来临前提前反复提醒每一个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受伤。”

“对!”王昆鹏肯定道。

他目光扫视众人,一个叫赵干的队员试探着说:“我会盯着那些关键环节和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比如帐篷的地钉打得牢不牢?灶具摆放的位置是不是安全、方便?取水的路线有没有隐患?”

“这个点也没错!”王昆鹏加重语气,“关键节点必须紧盯! 帐篷不牢,一夜风雨可能就垮了;用火不慎,可能引发山火。这些地方不能有丝毫马虎。”

另一个女队员小声说:“我…我会留意有没有人落单或者脱离视线…”她显然还记得下午的教训。

王昆鹏投去鼓励的目光:“这一点尤其重要!动态掌握人员位置,是野外带队安全管理的核心! 必须时刻清楚每个人在哪里,在干什么,尤其是当人员分散作业时。这也是我下午强调两人同行的原因之一,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便于队长掌握动态。”

他顿了顿,继续深化话题:“那么,除了这些‘硬’的方面,还有哪些‘软’的方面需要观察?”

队员们陷入了思考。

王昆鹏提示道:“比如,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顺畅吗? 有没有出现误解指令或者互相抱怨的情况?整个团队的氛围怎么样? 是积极协作,还是有些沉闷涣散?有没有出现资源使用上的小摩擦?”

他看着若有所悟的队员们,总结道:“所以说,一个合格的带队者,在野外环境下,你的观察必须是立体的、动态的、贯穿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