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天之后,阳光明媚,基础设施发展司的江沉阁带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快步走进了杨镜舟的办公室。他的脸上透露出一种严肃和专注,显然对这份资料非常重视。

杨镜舟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接过江沉阁递来的资料,仔细翻阅起来。资料中详细记录了水利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修的方案和预算等信息。杨镜舟看得很认真,不时在关键处做些标记。

看完资料后,杨镜舟抬起头,对站在一旁的秘书张砚之说:“安排一个会议,专项讨论水利设施整修工作。通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包括办公厅的宋砚书、发展战略和规划司的沈观澜、固定资产投资司的王伟、产业发展司的季临川、价格司的卫九、评估督导司的韩靖城、物资储备司的程嘉林、电力委员会的王育良以及国家信息中心的周予安及相关人员。”

张砚之迅速记录下杨镜舟的指示,并立刻去安排会议。

会议当天,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杨镜舟坐在会议桌的首位,他的目光扫过与会的每一个人。办公厅负责人宋砚书、发展战略和规划司沈观澜、固定资产投资司王伟、产业发展司季临川、价格司卫九、评估督导司韩靖城、物资储备司程嘉林、电力委员会王育良和国家信息中心周予安都准时到会,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十分郑重。

杨镜舟首先发言,他将气象局汇报的今明两年气象异常的情况向大家做了详细说明。他强调了气象异常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百年难遇的大洪水,这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着,杨镜舟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建设能够有效防范这种极端情况的水利工程。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确保在面对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时,水利工程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然后把这几天时间自己做的几条建议拿了出来,杨镜舟认为要从过去的被动防范变为主动出击,不能一味的等待洪水来临之后再被动的应对,这样必然导致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提前做好一切准备,才能从容应对洪灾的发生。

防范遍及全国的洪水需从工程建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及公众参与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下是具体防范措施:

一、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 加固堤坝与河道整治:对江河湖泊的堤坝进行加固、加高,清除河道内的淤泥、障碍物(如违章建筑、垃圾),拓宽狭窄河段,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 修建水库与分洪区:在流域上游修建水库,通过拦蓄洪水调节下游水量;规划分洪区(如蓄滞洪区),在洪水超限时主动分洪,减轻重点区域压力。

- 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升级城市排水系统,增加排水管网管径和泵站抽排能力,建设地下蓄水池、渗透路面等“海绵城市”设施,减少内涝风险。

二、强化监测预警与应急机制

- 建立多维度监测网络:利用气象卫星、雷达、水文监测站等实时监控降雨、水位、流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模型预测洪水发展趋势,提前发布预警(如暴雨红色预警、洪水橙色预警)。

- 完善预警发布与响应流程:通过短信、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快速传递预警信息,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响应措施(如学校停课、企业停工、人员转移预案),确保基层政府和公众及时响应。

-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全国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省份和部门需共享数据、协同调度,如长江、黄河流域的防洪调度需统筹各省水库、分洪区的使用,避免“各自为战”。

三、加强应急准备与救援能力

- 储备物资与队伍建设:各地政府需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如沙袋、冲锋舟、救生衣、应急电源),组建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如武警、消防、水利工程队),定期开展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 制定人员转移预案:对洪水风险区(如低洼地带、河滩居民区)划定转移路线和安置点,通过宣传手册、演练让居民熟悉流程,确保洪水来临时能快速、安全撤离。

- 建立灾后救助机制:洪水过后,及时开展受灾区域清淤、防疫、基础设施修复(如道路、水电),并通过保险理赔(如农业保险、财产保险)、政府补贴等方式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四、推进生态保护与长效管理

-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在山区、河流上游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发挥森林“蓄水海绵”的作用;禁止围湖造田、侵占河道,恢复湖泊、湿地的调蓄功能。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控洪水高风险区的开发建设,避免在蓄滞洪区、河道行洪区内新建居民区、重要设施,从源头降低洪水威胁。

- 提升公众防洪意识:通过科普教育、社区宣传、灾害演练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洪水风险、掌握自救技能(如游泳、逃生路线识别),避免盲目靠近危险区域(如洪水期间的河道、低洼积水路段)。

五、科技赋能与智慧防洪

- 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智慧水利”系统整合气象、水文、工程数据,实现洪水风险动态评估、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辅助决策部门科学调度。

- 推广无人机、机器人救援:在洪水灾害中,利用无人机侦察灾情、投放物资,使用水下机器人排查堤坝隐患,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防范全国性洪水需构建“工程防御+科技预警+应急响应+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的全方位体系,既要通过硬件设施提升防洪能力,也要依靠机制优化和意识普及降低灾害损失,最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