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气候边缘 > 第233章 资金的悬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暴雨过后的天京,天空洗得湛蓝如镜,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向大地。城市街道上,清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抢险车辆逐渐撤离,行人脸上重现笑容。在大多数人眼中,危机已经过去,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但在“气候免疫城市”项目总部,气氛却截然不同。

李墨飞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财务初步报告,纸张边缘被他无意识捏得微微发皱。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脸上,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

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响起,传来秘书的声音:“李总,刘博士和财务部的赵总监来了。”

“请他们进来。”李墨飞转身,将手中的报告放在桌上。

刘宇先走进来,虽然脸上带着疲惫,但眼中仍有成功应对危机后的兴奋光芒:“墨飞,7号调蓄池的详细评估报告出来了,加固效果比预期还好,完全可以……”

他的话没说完就停住了,因为他注意到李墨飞脸上不同寻常的严肃表情和站在一旁的财务总监赵雯紧绷的面容。

“先坐吧。”李墨飞示意二人坐下,自己则拿起那份财务报告,“赵总监,请直接汇报情况。”

赵雯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清了清嗓子,声音干练而冷静:“李总,刘博士,我已经完成了暴雨应急响应的初步成本核算。结果,不太乐观。”

刘宇微微前倾身体:“应急响应本来就有预算,不是吗?”

“是有预算,”赵雯点头,“但这次的花费远超预期。无人机干预作业直接成本为八百七十万元;抢险物资消耗,特别是快速凝固聚合物和预制模块,约六百五十万元;人员加班补贴和临时雇佣费用约三百二十万元;设备损耗和维护费用约二百四十万元……”

随着一个个数字报出,刘宇的表情逐渐变化。李墨飞则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最重要的是,”赵雯顿了顿,加重语气,“7号调蓄池的临时加固只是应急措施,后续还需要进行全面修复和基础加固,初步预估费用为两千四百万元。”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刘宇深吸一口气:“总共是多少?”

“这次应急响应的总费用,包括后续必要修复,预计将达到四千五百万元左右。”赵雯平静地说出这个数字,“而我们年度应急预案预算只有两千万元。”

刘宇靠在椅背上,一时无言。李墨飞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们的资金状况本来就不宽裕。下一阶段向老旧城区推广的计划,原本就有三亿的资金缺口。现在这个缺口又扩大了近五千万。”

赵雯补充道:“更重要的是,由于这次应急动用了部分项目储备金,我们现在连日常运营资金都开始紧张了。下个月的员工工资和供应商付款已经需要调度其他资金来暂时填补。”

刘宇试图保持乐观:“但我们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啊!这笔钱花得值!而且我们可以向国际气候基金会申请紧急追加资助,或者向政府申请特别拨款……”

李墨飞摇摇头,从桌上拿起另一份文件递给刘宇:“这是国际气候基金会代表昨天发来的函件。虽然高度赞扬我们成功应对了危机,但提到追加投资时,只表示‘将在下一财年预算讨论中予以考虑’。”

刘宇快速浏览函件,眉头越皱越紧:“这意味着至少还要等半年?而且还不保证能获批?”

“更糟糕的是,”李墨飞叹了口气,“政府方面也表示,今年抗灾救灾资金已经超额支出,很难再为我们提供额外拨款。”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窗外城市的喧嚣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当天下午,项目召开高层紧急会议。当财务数据展示在大屏幕上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我们能不能暂停或推迟老旧城区改造计划?”一位部门负责人提议,“先集中资源巩固现有成果。”

刘宇立即反对:“不行!老旧城区才是最脆弱的部分。这次暴雨如果直接袭击那些区域,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因为资金问题就放弃那些地方的居民!”

“但现实是我们没钱了!”另一位负责人提高声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继续推进只会把整个项目拖入财务危机!”

争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团队内部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稳妥起见,暂停扩张;另一派坚持继续推进,寻找其他资金渠道。

会议结束后,李墨飞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夕阳。手机响起,是妻子林薇发来的消息,问他今晚是否能回家吃晚饭。他简单地回了句“加班,不用等我”,然后将手机静音。

傍晚时分,国际气候基金会的代表安德森先生突然到访。这位银发整齐梳向脑后,穿着考究西装的英国人,总是带着礼貌但保持距离的微笑。

“李先生,刘博士,恭喜你们成功应对了这场危机。”安德森与二人握手,语气真诚但公式化,“基金会对你们的表现印象深刻。”

李墨飞直接切入正题:“安德森先生,我们的财务情况您应该有所了解。我们需要紧急资金支持。”

安德森点点头,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我正是为此而来。基金会可以提供一笔短期过渡贷款,但需要你们提供更具可行性的资金回报方案。董事会希望看到这个项目不仅有社会效益,还要有经济可持续性。”

刘宇皱眉:“安德森先生,这是一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是商业项目。”

“我理解,”安德森保持微笑,“但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所有资助机构都面临压力。我们需要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一定程度的回报。或许可以考虑将部分服务商业化?或者引入私人投资伙伴?”

送走安德森后,李墨飞和刘宇相视无言。引入私人投资意味着项目可能偏离初衷,而将防灾服务商业化更是与项目理念背道而驰。

深夜十一点,项目总部大楼大多办公室已经熄灯,只有李墨飞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独自站在城市沙盘模型前,目光落在那些标记为“待改造”的老旧城区区域。

这些区域建筑密集,基础设施老化,居民多以老人和低收入群体为主。在模型中,这些区域被标记为红色,代表高风险区域。李墨飞想起上次去考察时见过的那些面孔:那位担心下雨就漏水的独居老人,那些每到汛期就提心吊胆的居民...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刘宇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就知道你还没走。”

李墨飞接过咖啡,苦笑一下:“怎么走?走了问题还在那里。”

两人沉默地喝了一会儿咖啡。刘宇先开口:“其实我理解那些主张暂停扩张的人。风险确实很大。”

“但你仍然坚持应该继续?”李墨飞看向他。

刘宇点头:“因为更大的风险是无所作为。气候变化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资金紧张就放缓。下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来时,那些老旧城区将会是最脆弱的地方。”

李墨飞长叹一声,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最底下的抽屉,取出一份厚厚的项目规划书。封面上印着《气候免疫城市:第二阶段推广方案》。他翻开页面,里面是详细的技术方案、实施步骤和预期效益分析。

“这是我们十二年来奋斗的目标,”李墨飞轻声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技术可行,更是为了真正保护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刘宇走到沙盘前,指着老旧城区和新城区的交界处:“如果我们暂停扩张,这里将会形成一个系统断层。新城区有韧性,老城区脆弱,最终整个系统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李墨飞没有说话,只是继续翻看规划书。在资金需求页面上,那个巨大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他知道刘宇是对的,但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必须考虑现实约束。

便在这时,他的手机响起。显示的是一个陌生号码。李墨飞本想拒接,但鬼使神差地按下了接听键。

“您好,是李墨飞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我是《气候变化前沿》杂志的记者。我们想对您进行专访,谈谈‘气候免疫城市’项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最近应对暴雨危机的创新做法。”

李墨飞本想婉拒,但突然心念一动:“请问你们的读者群体主要是?”

“主要是国际气候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科研机构,”记者回答,“我们的发行量虽然不大,但在相关领域影响很大。”

李墨飞与刘宇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说:“我可以接受采访,但有一个条件——我希望特别强调项目下一步向脆弱社区扩展的计划和它的紧迫性。”

挂断电话后,李墨飞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如果不能直接获得资金,那就提高项目知名度,吸引更多样的支持渠道。”

刘宇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安德森说得对,我们需要展示经济可持续性,但不一定非要商业化。”李墨飞越说越兴奋,“我们可以测算项目长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减少灾害损失节省的资金,健康效益,甚至房地产增值。这些数据可能说服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甚至可以考虑发行绿色债券?”刘宇接话道,“最近国际上有很多城市通过这种方式筹集气候项目资金。”

两人越谈越投入,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两点。桌子上铺满了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和测算数据。

最终,李墨飞站在窗前,望着已经安静下来的城市,轻声说:“知道吗?我最怕的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刘宇站在他身旁:“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让恐惧做决定。”

李墨飞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好。那我们就不退缩。你负责优化技术方案,进一步‘榨出’成本空间,准备一份无懈可击的技术经济论证报告。我负责去游说政府和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就这么定了。”刘宇伸出手。

两人紧紧握手,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的信任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牢固。他们知道前路艰难,但至少他们选择了一起面对。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而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