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凌晨一点,法医实验室灯火通明。法医刘彦军紧盯着dNA比对结果,激动得几乎喊出声来:“就是他!终于找到了!”
这一刻,距离三名小女孩遇害已过去整整六年。谁也没想到,真凶竟一直藏在受害人身边,甚至若无其事地结婚成家。
---
窑洞惊魂:三具女童尸体
2010年4月19日上午11点左右,山西绛县一位老人像往常一样上山。
途经一处荒废多年的土窑洞时,他发现洞口被人用密密麻麻的枣刺严实实地挡住了。
心生疑惑的老人拨开荆棘,摸索着走进昏暗的窑内。
黑暗中,他隐约看到地上躺着三个小小的身影——竟是三名年幼的女孩,早已没了呼吸。老人连滚带爬冲出窑洞,颤抖着报了警。
警方迅速赶到封锁现场。经辨认,三名女孩正是头一天失踪的小学生:11岁的赵某、10岁的杨某和9岁的吉某。
她们是沟西村同校的学生,4月18日周六中午,三人相约去村旁沟底的小溪边捉蝌蚪。
监控画面记录下她们最后的踪影:孩子们手拿饮料瓶,欢快地朝着下沟的小路走去。谁知这一走,再也未能回家。
不眠之夜与绝望的发现
夜幕降临,孩子们未归,三家人发疯似地寻找。父母们提着煤油灯、打着手电,彻夜奔走于山沟野地,呼喊着女儿的名字。
次日,等来的却是窑洞中的惨状。尸检结果显示,三名女孩均遭受猥亵,死因均为窒息。
其中两人双眼未闭,仿佛凝固了最后的恐惧。消息传开,全县震动,绛县警方立下军令状:“案件不破,绝不收兵!”
六年排查:从本地到全国的追踪
现场勘查显示,凶手熟悉地形,用枣刺遮挡洞口的手法符合当地习惯,警方判断作案者极可能是本地人。
尽管在现场和受害者衣物上提取到凶手的dNA,但初期排查却困难重重。
专案组先后筛查了当日下沟人员、附近窑坟主人、污水处理厂及棉纺厂男性职工等,均无功而返。
随后,排查范围扩大至周边市县13.4万男性,累计进行dNA检测3万余人,甚至跨省联查河南、山东籍务工人员家族,仍无线索。
转机:Y染色体追踪法与家族锁定
2016年3月,公安部将本案列为“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之首,刑侦局副局长刘忠义亲自带队,引入新技术“Y染色体父系追踪法”。
该方法通过男性Y染色体溯源同一父系家族,极大缩小排查范围。
专案组重新划定半径5公里的重点区域,民警们日夜奋战:有人连续工作十几小时,每日只啃一顿干粮;有人冒雨护送检材,险些遭遇车祸。
7月1日,技术比对显示某个宗族的Y染色体与凶手匹配,目标最终锁定在陈村镇一个家族。
真凶浮出水面:婚礼背后的罪恶
7月20日,法医通过精细比对,确认凶手出自该家族6名男性成员之一。
次日凌晨,28岁的朱某被确认为dNA吻合者。
被捕后,朱某对罪行供认不讳:2010年4月18日中午,他在西沟沟底睡觉时被孩子们的嬉闹声吵醒,见三人正在溪中捉蝌蚪,遂起歹意。
他威逼女孩们进入废弃窑洞,捆绑手脚实施猥亵,随后先后掐死杨某、赵某和吉某,并用砖块猛击一名受害者头部。
作案后,他用枣刺掩盖洞口,绕道翼城县打车回家。
包庇与逃亡:家庭的扭曲抉择
朱某向家人坦白杀人事实后,家中分裂成两派:姐姐力主自首,父亲却塞给他800元钱,催促他“出去躲躲,活一天算一天”。
朱某隐姓埋名在外打工两年,2015年以为风头已过,返回绛县并结婚成家。其家人因包庇罪一同被惩处。
案件告破,却无法弥补三个家庭的裂痕。
杨某的母亲因女儿失踪当日在外逛街,被家人指责“间接害死女儿”,最终与丈夫离婚;赵某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放弃幼子抚养权后离家;吉某的母亲同样婚姻破裂。
而朱某的姐姐为不连累丈夫,也选择了离婚。一桩罪行,摧毁了多个家庭,留下无尽悲恸。
---
正义虽迟但到,却换不回那三个春天里捉蝌蚪的小小身影。 此案警示:罪恶终难隐于日光之下,但代价,太重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