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飞予长安 > 第163章 妆匣里的砒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城西破庙的瓦当在晨露中泛着青灰,沈予乔的指尖划过妆匣底部的暗纹,“承羽阁”三个字被朱砂填色,边角处还刻着半朵牡丹——与张承羽案宗里的私印分毫不差。匣盖打开时,一股陈腐的脂粉气混着砒霜的涩味涌出,夹层里的冰针模具还沾着未干的水渍,铜模内侧刻着极小的“婉”字。

“十岁女孩能记住多少?”李偃飞捏着那顶假发,发丝间缠着几星银粉,正是前两起命案现场琴师头饰上的饰物,“模仿父亲的唱腔,甚至学会冻制冰针……”她忽然抬头,视线落在破庙墙根的炭画——歪歪扭扭的戏台,台上站着两个身影,一个执玉簪,一个握断弦琵琶。

沈予乔蹲下身,手电筒光扫过墙角的药渍:“曼陀罗花汁混着艾草灰,和武安昌别院的药汤成分一样。”他指尖蹭过炭画里琵琶的断弦,忽然想起琴师指尖的薄茧——不是抚琴的茧,是握冰针模具留下的压痕,“张婉宁今年二十三岁,父亲入狱时她刚满十岁,被送往扬州舅父家,三年前突然返回京城,加入柳砚秋的戏班。”

更声从远处传来,已是卯初刻。李偃飞的官靴碾碎砖缝里的砒霜结晶,忽然听见庙外传来马蹄声。武安昌的管家骑着黑马闯入,鞍上挂着鎏金请帖,封蜡上印着牡丹纹,边缘还沾着未化的冰碴。

“我家大人请两位大人明日辰时观戏。”管家递上请帖时,沈予乔注意到他袖口绣着断弦琵琶,弦尾系着极小的玉簪吊饰,“新排的《牡丹亭》,说是什么‘还魂补冤’的全本。”

请帖展开的瞬间,沈予乔闻到淡淡苦杏仁味——氰化钾的气息。页脚处用朱砂画着断弦琵琶,三根琴弦断裂,对应着前三起命案,第四根弦尾拖着血线,末端是半朵牡丹。李偃飞的指尖划过“务请沈法医与李大人赏光”的字迹,发现“赏光”二字笔画间藏着冰针划痕,每道划痕都指向戏本里的特定唱段。

“是死亡预告。”沈予乔将请帖对着晨光,看见纸纹里嵌着细小的冰晶,“断弦琵琶,对应《牡丹亭》‘惊梦’折里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但断弦数目……”他忽然顿住,想起张承羽案宗里的证词——当年被构陷时,政敌曾指他“妖言惑众,以戏文乱朝纲”,而戏文中的“乱纲”,正是用琵琶断弦象征朝纲崩坏。

破庙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沈予乔忽然想起琴师第一次出现时,弹的正是《牡丹亭》变调,断弦声恰好在“还魂”唱段前响起。他翻开随身的验尸笔记,第三起命案死者舌下的冰针残片,边缘有极细的弦纹,像是被琵琶弦割过。

“张婉宁的舅父是扬州戏班班主。”李偃飞忽然开口,指尖摩挲着妆匣里的砒霜瓶,“三年前柳砚秋的戏班突然崛起,同期张婉宁的户籍从扬州迁来,职业登记是‘琴师’——但她真正的身份,是柳砚秋的徒弟,或者说,是张承羽复仇计划的延续。”

卯正刻,两人回到刑部值房。沈予乔将冰针模具放在验尸台上,铜模的牡丹纹与张婉宁琴囊上的刺绣完全吻合。李偃飞则对着户籍册皱眉,发现“张婉宁”的迁入记录盖着武安昌的官印——三年前,正是武安昌(张承羽)假死换身份的时间。

“她在模仿父亲的扮相。”沈予乔举起从妆匣找到的眉笔,笔杆刻着“丽娘”二字,与柳砚秋妆台上的眉笔同款,“甚至可能参与了前两起命案,用冰针下毒时,故意留下父亲的旧物痕迹,让我们以为凶手是武安昌或柳砚秋。”

更鼓敲过巳时,沈予乔忽然盯着砒霜瓶出神。瓶底刻着的“承羽阁”三个字,笔画间藏着细小的针孔,像是被冰针刺穿后留下的痕迹。他忽然想起,第一起命案的乌头碱,第二起的钩吻碱,第三起的氰化钾,都是需要精准控制剂量的剧毒,而砒霜……药性虽烈,却难以在冰针中稳定保存。

“这瓶砒霜是假的。”沈予乔忽然开口,用银针蘸取药粉,火焰没有变蓝,“是石膏粉混着朱砂,故意放在妆匣里误导我们。真正的凶器,还是冰针,而砒霜……”他望向李偃飞,“是张婉宁给我们设的局,让我们以为她要沿用之前的毒药,实则准备了新的杀招。”

李偃飞猛地站起,官服下摆扫过案头的戏本:“明日的《牡丹亭》首演,她要在戏台上杀人,用‘惊梦’折里的断弦琵琶,对应父亲当年被指控的‘乱纲’之罪。而断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她的指尖划过请帖上的血线,“指向的是大理寺卿,当年构陷案的主审官。”

申时三刻,两人来到城南戏班。后台一片忙碌,戏服上的牡丹纹比之前更鲜艳,每朵花瓣都绣着银线,在烛下泛着冷光。张婉宁正在给旦角描眉,看见他们时,指尖的眉笔在脸上划出歪斜的线,露出耳后新纹的朱砂痣——与柳砚秋的位置分毫不差。

“沈大人、李捕头。”她放下眉笔,袖口滑落,露出小臂上的牡丹刺青,十二片花瓣中央,藏着极小的“羽”字,“明日的戏,父亲当年最爱的就是‘惊梦’折,说牡丹开时,冤魂便会苏醒。”

沈予乔注意到她妆台上摆着新的冰针模具,牡丹纹变成了十三片花瓣,模具旁放着个小瓶,标签写着“夹竹桃汁”——比之前的毒药更难检测,且发作时状似心梗。李偃飞则盯着她腰间的琵琶囊,囊口露出的琴弦上,缠着细小的冰晶。

“琴师今日气色不错。”李偃飞忽然伸手,扯下她鬓角的假发,露出底下新剃的发茬,“柳砚秋临终前,右耳后有颗朱砂痣,你这颗……点得太正了。”

张婉宁的身体僵住,妆台上的眉笔滚落,在青砖上画出暗红的线。沈予乔看见她指尖捏着半片冰针残片,上面刻着“秋”字——柳砚秋的“秋”。原来她不仅模仿父亲,还在模仿柳砚秋,将两个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人,都融入了这场复仇的戏码。

酉时初刻,戏班接到加急请帖,大理寺卿将于明日辰时亲自观戏。沈予乔看着请帖上的官印,忽然想起三年前武安昌辞官时,接任大理寺丞的正是此人。他转头望向张婉宁,发现她正在给琵琶调音,第四根弦比其他三根粗两倍,弦尾系着个小银管,里面冻着的,正是夹竹桃汁制成的冰针。

更漏声渐密,沈予乔和李偃飞在戏园外蹲守。子时一刻,张婉宁的房间烛火三亮三灭,那是柳砚秋生前惯用的联络信号。沈予乔翻墙而入,看见她正在抄写戏本,“惊梦”折旁用朱笔写着:“断弦惊梦,以纲祭冤”,页脚画着断弦琵琶,第四根弦上的银管裂开,露出里面的冰针。

“你父亲和柳砚秋用十三年布了局,而你……”沈予乔出声,惊起窗台上的夜鸦,“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他们的影子,冰针模具上的‘婉’字,是你给自己留的印记,对吗?”

张婉宁没有回头,指尖划过戏本里“柳梦梅”的唱段:“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她忽然轻笑,声音里带着模仿张承羽的沙哑,“父亲入狱那晚,我躲在衣柜里,看见柳叔叔抱着他的血衣哭。后来他教我扮戏,说戏台上的魂,比真魂更长久。”

李偃飞的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张婉宁忽然抓起琵琶,银管里的冰针在弦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沈予乔看见她指尖的茧子,比之前更深——那是长期冻制冰针留下的痕迹,每个冰针,都冻着她十年的恨意。

“明日的戏,第四根弦会在‘炷尽沉烟’时断裂。”张婉宁转头,脸上的脂粉在月光下泛着青白,“银管里的夹竹桃冰针会射入大理寺卿的咽喉,而断弦声,就是父亲当年在牢里听见的最后声音。”她忽然举起妆匣,里面摆着十二支冰针,每支都刻着不同的名字——前三起死者,加上大理寺卿。

沈予乔的目光落在第十二支冰针上,簪头雕着并蒂莲,尾端刻着“婉”字。原来她早已计划好,在杀死最后一个仇人后,用刻着自己名字的冰针,完成这场复仇的终章。

“你知道柳砚秋是怎么死的吗?”李偃飞忽然开口,从袖中抽出验尸报告,“他舌下的冰针里,除了氰化钾,还有半片玉簪,刻着你祖母的闺名‘丽’。他到死都在替你父亲铺路,而你……”她指着妆匣里的第十三支冰针,“连自己都算进了这场戏。”

更鼓敲过丑时,张婉宁的肩膀慢慢垮下,琵琶从膝头滑落,琴弦在青砖上拖出长长的影子。沈予乔捡起冰针,发现每支的冻制手法都不同,前三支带着柳砚秋的精细,后几支则略显粗糙——那是她从十岁开始,偷偷跟着柳砚秋学习的印记。

“父亲说,戏台上的魂不能散。”她轻声说,指尖划过冰针上的“羽”字,“所以我把他的魂,柳叔叔的魂,都缝进了戏服里,让每个仇人都死在他演过的戏里。”她忽然抬头,眼中闪过决然,“但你们阻止不了明日的戏,大理寺卿的座位,早已摆好了断弦琵琶。”

卯时初刻,戏园外响起车马声。沈予乔看着张婉宁被押解入狱,忽然想起破庙炭画里的两个身影——原来她早把自己画进了戏中,既是杜丽娘,也是柳梦梅,用女儿的身份,替父亲完成未竟的还魂。

辰时正刻,《牡丹亭》首演准时开锣。沈予乔和李偃飞坐在贵宾席,看着大理寺卿入座,他的座椅扶手上,果然摆着断弦琵琶,第四根弦上的银管闪着冷光。当唱到“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时,琵琶弦突然崩断,银管飞向大理寺卿咽喉——

却被李偃飞早布置好的铜丝网拦住。冰针落地碎裂,夹竹桃汁在青砖上洇出暗红的花。大理寺卿惊惶站起,胸前绣着的牡丹纹,恰好对应张承羽当年被刻字的位置。

后台传来惊呼,张婉宁的替身琴师被发现昏迷在妆房,脸上贴着人皮面具,正是张婉宁的模样。沈予乔冲进妆房,看见妆台上摆着真正的冰针模具,底部刻着“承羽阁婉宁制”,旁边是瓶真正的砒霜,却被稀释过,显然只是幌子。

“她调包了琴师。”李偃飞握着染血的断弦,弦尾系着的银管里,冻着的不是夹竹桃汁,而是清水,“真正的杀招,在戏服里。”

沈予乔忽然想起戏台上旦角的戏服,牡丹纹银线在晨光里泛着异样的光。他扯下一片银线,放在验尸灯上,火焰瞬间变成蓝紫色——银线浸过砒霜,遇热挥发成毒气,专门针对坐在特定位置的大理寺卿。

“好个‘妆匣里的砒霜’。”沈予乔望着窗外的晨光,看见张婉宁被押解时,嘴角勾起的笑,像极了戏台上杜丽娘还魂时的弧度,“她知道我们会盯着冰针,却把毒药藏在最显眼的地方——戏服的银线里,就像父亲当年被刻在骨血里的冤屈。”

李偃飞捡起地上的戏本,“惊梦”折后多了页批注:“断弦惊梦,魂归戏台,十二载冤,终成妆匣里的砒霜。”字迹是两种笔墨,前半段是柳砚秋的瘦金体,后半段是张婉宁的仿宋体——两代人的恨意,终究在戏台上交织成网。

午后,沈予乔在刑部验尸房打开妆匣,发现夹层深处藏着张字条,是张承羽的字迹:“吾女婉宁,若见此匣,便知父仇已报,戏魂可归。”墨迹边缘晕着水渍,像是被泪水泡过。旁边还有柳砚秋的小字:“羽哥,婉宁的戏,比你当年还像真魂。”

更声响起时,沈予乔望着窗外的牡丹花丛,忽然明白这场持续十三年的复仇,从来不是简单的以血还血。张婉宁用妆匣作茧,将父亲的冤屈、柳叔叔的守护,都冻成了冰针与砒霜,让每个仇人都死在戏文里,让自己活成了戏中魂。

“李捕头,”他忽然开口,“去查查戏班的戏服银线,是不是从扬州‘承羽阁’进的货。”想起破庙妆匣的暗纹,他忽然轻笑,“原来最危险的凶器,从来都是最显眼的戏台上的装饰,就像最深刻的仇恨,从来都藏在最婉转的戏腔里。”

夜风中,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琴音,是《牡丹亭》的变调,断弦声格外清晰。沈予乔知道,这场戏虽已落幕,但戏魂不散,就像妆匣里的砒霜,虽被发现,却早已在时光里,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