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1980红顶商人 > 第569章 想要一口吞下一头鲸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9章 想要一口吞下一头鲸鱼!

不能总是以“求助者”的姿态去寻求合作。

那样久而久之,双方的地位和产品定价权都会受到无形的制约,变得被动。

今天安排这出“偶遇”戏码,就是想以一种更平等、甚至略带“神秘感”的方式,看看这两位重要的国际伙伴对自行车这个新品类有没有合作意愿。

如果他们感兴趣,那就顺势谈谈合作;

如果不感兴趣,就当无事发生,他也不会因此欠下人情或显得急切。

只是他没想到....

乔治听到“自行车厂”的消息,反应会如此热烈。

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激动。

顾方远心中迅速有了计较,但他面上不露声色。

先是沉稳地朝张建国吩咐道:“很好,效率很高。你直接去安排生产线,准备开始试生产吧。我下午会抽空过去看看具体情况。”

“好的,顾总!我这就去安排!”张建国利落地应下。

同时不忘礼貌地向乔治和索菲亚二人微微点头致意,然后转身快步离开了办公室,去执行命令。

顾方远这才将目光转向一脸激动的乔治。

脸上适当地露出几分疑惑,问道:“乔治,听你的口气,似乎对自行车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些急缺?这是怎么回事?”

乔治努力压制住内心的狂喜,但嘴角还是忍不住向上扬起。

他凑近了一些,压低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天大的秘密:

“顾,实不相瞒,自从我们之间的服装、食品生意走向稳定,形成固定的发货流程后,我空闲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人一闲下来,就总想找点新的事情做。于是我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商机,嘿!运气还真不错,真被我找到了一个!”

他伸出两根手指,强调道:“那就是——自行车!顾,你知道在我们欧美市场,一辆最普通的、没有任何额外功能的自行车,要卖多少钱吗?”

“多少?”顾方远配合地露出好奇的表情。

他还真不太清楚这个年代欧美自行车的具体零售价。

“200到400……美元!”乔治报出这个数字时,自己都忍不住摇了摇头,仿佛在感叹其离谱,“而你们中国生产的自行车,我打听过,在国内的售价只要一百多人民币!我的天呐!”

他双手摊开,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明明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东西,有些零部件甚至可能来自同一个供应商,为什么价格差距会如此巨大?!”

乔治的呼吸因为兴奋而略显急促。

他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之前碰壁的愤懑:“我发现这其中至少有四到六倍的惊人利润!这怎么可能不让人心动?

于是我开始到处打听,寻找能够大规模供货的自行车厂家。该死的!”

他忍不住抱怨起来,“结果我前后跑了五家知名的自行车厂,一开始那些负责人听说我是个外国商人,还都非常热情地接待我,又是倒茶又是递烟。

可一旦我表明来意,是想大批量采购自行车出口,那些人的热情瞬间就消失了,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他们统一口径,说没有上级的‘批条’,一律不对外销售,尤其是出口!”

“之后我又不死心,跑了不少地方,甚至托了朋友找关系疏通,最终还是一辆自行车都没买到!”

乔治无奈地耸了耸肩,脸上充满了困惑,“说真的,顾,我感觉你们中国政府对待自行车的管制,简直比对待军火还要严格!

这真的让我很难理解。这明明是可以创造大量外汇的好机会啊!”

顾方远听到这里,顿时了然于胸,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于乔治这番“坎坷”的经历。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估计这家伙一直是在上海、广州这类大城市里转悠。

满大街看到的都是自行车,川流不息,这给他造成了一种错觉,本能地认为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极高,供应充足。

但实际上.....

在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农村,自行车一直都是极其紧俏的物资,是需要凭票证排队购买的“大件”!

即便是在大城市,也因为人口基数庞大,只是乍一看数量多,掩盖了供需矛盾而已。

现在,国内市场需求都远远无法满足。

各地自行车厂的生产任务都被计划排得满满的,产品一出厂就被各地百货公司凭计划调拨走了。

哪里还有多余的产量用于出口呢?

而且...

在那些老牌国企管理者的观念里。

出口创汇那是国家层面统一安排和谈判的事情。

他们这些地方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国内供给,根本没有权力,也缺乏意识去主动接洽外商谈出口。

一个老外,突然跑来说要大批量买走国内都紧缺的自行车?

没被警惕的厂领导当成别有用心之徒或者工业间谍,让保安给轰出去,已经算是态度很好了。

这是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和思维定式,很正常!

顾方远心中暗叹。

“你也看见了,我的自行车厂才刚刚完成设备调试,准备试生产,初期的产量肯定高不到哪里去。”顾方远没有把话说满,谨慎地问道,“你初步打算要多少辆?”

乔治手指摩挲着自己略带胡茬的下巴,脸上露出了明显的纠结和盘算之色。

眼神飘忽,显然在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权衡和计算。

半晌之后...

他仿佛下定了决心。

抬起头,用一种试探中带着巨大期望的语气说道:

“要不……先给我每月发十万辆自行车?等你的产能逐步提升上去了,我们再根据情况继续增加订单数量,如何?”

顾方远听到这话,嘴角控制不住地抽动了一下。

他真的很想反问对方一句:乔治,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清楚十万辆自行车意味着什么吗?

在这个年代。

一个规模中等、运转良好的自行车厂,一年的总产量大概也就在十万辆上下。

这货倒好,开口就是每月十万辆!

这已经不是胃口大的问题了,这简直是想要一口吞下一头鲸鱼!

顾方远原本的打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