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 > 第681章 啥时候变得这么沉得住气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1章 啥时候变得这么沉得住气了?

离春节就差一个晚上了,县城的主街上,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还没到放的时候,但那人山人海的劲儿,可比锣鼓热闹多了。空气里混着鞭炮特有的硫磺味儿、炒花生瓜子的焦香,还有人们哈出的白汽儿,搅合成一股子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

自行车铃铛声此起彼伏,“叮铃铃”响个不停,像是给这喧闹的市区打着拍子。小汽车那还是稀罕物,偶尔才能瞅见一辆,像个矜持的大家伙,小心翼翼地在这人潮和自行车流里挪动。

就在这一片沸腾里,一辆黑色大奔小轿车,正不声不响地跟在一辆挤满了人和年货、蹬起来“嘎吱”作响的三轮车后头。

开车的年轻人叫徐大志,穿着藏青色羽绒服,眉眼平和,手指轻轻搭在方向盘上。旁边坐着他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三个发小,黄建国、袁明军和袁国军。

袁国军是个急性子,看着前面三轮车慢悠悠的挡路,忍不住催道:“大志,按个喇叭呀!这得磨蹭到啥时候去?”

徐大志笑了笑,下巴朝前点了点:“急啥,你看,前面供销社门口就有空档了。咱把车停那儿,正好去边上的百货大楼转转。这大过年的,大家都赶着置办年货,都不容易。”

他们这都是顶着笸箩望天——不视时务,偏偏挑这人最多的时候来买东西,可看徐大志那样子,又一点不着急。

袁国军撇撇嘴,没再说话。他心里有点纳闷,这大志,几年前还跟他们一样在泥地里打滚,啥时候变得这么沉得住气了?

车停稳,四人扎进了百货大楼。那里面,好家伙,比外面街上还热闹!人挤人,货碰货,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成一片。

他们很快找到了同样在其他地方采购的另外几个村里人,袁明军他的姐姐带着孩子也在百货大楼。

袁明军他姐袁红梅正拿着一个红色的塑料喇叭,翻来覆去地看,脸上是纠结的神情。她旁边站着小外甥女,眼巴巴地瞅着那喇叭,小手拽着他的衣角。“妈妈,我要这个……”小姑娘声音糯糯的。

“这个……要四毛呢……”袁红梅小声嘀咕,显然是在为这几毛钱犹豫。四毛钱,能买好二两猪肉了。

黄建国则在旁边的副食柜台,为了五毛钱的差价,跟售货员争得面红耳赤:“同志,你这红糖咋就比东街贵一毛呢?便宜点,我多买半斤!”

徐大志没吭声,走到玩具柜台前,直接对售货员说:“同志,这喇叭,拿一个。” 他利索地付了钱,转身把喇叭塞到小丫头手里,揉了揉她的脑袋,“拿着,丫头,过年吹着玩。”

小丫头眼睛瞬间亮了,紧紧抱住喇叭,甜滋滋地喊了声:“谢谢大志舅舅!”

袁红梅有点不好意思:“大志,这……咋能让你破费……”

“破费啥,给孩子买个玩意儿,高兴就行。”徐大志摆摆手,转身就开始采购自家的年货。花生、瓜子、糖果、鞭炮……他目标明确,下手果断,不看价钱,但也不张扬,混在人群里,很快就挑好了满满两大网兜。关键是,他不动声色地,给袁明军、袁国军和黄建国他们家,也备上了几乎同等分量的东西,都悄悄放在了一起。

就在这时,袁国军那边出了点小状况。他看中了一条大前门香烟,想买回去孝敬老爹,一摸口袋,钱不够了,差了大概两三块。他脸憋得通红,在柜台前掏了半天,场面一时有点尴尬。

徐大志像是刚好路过,瞥了一眼,立刻走上前,很自然地对售货员说:“同志,这烟我们要两条,一起买是不是能便宜点?” 说着,他已经把两份钱都递了过去。然后扭头对袁国军笑笑:“凑一起买划算,正好我也要一条。”

袁国军愣了下,随即明白过来,心里一热,那股子窘迫瞬间被解围的感激冲散了。他捶了徐大志肩膀一下:“你小子……”

采购完毕,大包小包地提回车上,都快中午了。几人就在街边找了个卖馄饨的小摊,坐下暖和暖和。热腾腾的馄饨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

话题自然绕不开这飞涨的物价。黄建国抱怨道:“今年这年货咋这么贵?花生都比去年涨了毛把钱,这钱真是越来越不经花了!”

袁明军也附和:“谁说不是呢,感觉挣那点工资,都快赶不上花钱的速度了。”

大家七嘴八舌,都在感叹日子紧巴。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徐大志,吹了吹馄饨汤上的热气,不经意似的接了一句:“今年北方雪大,铁路运得慢,南边的糖和干果过来少了,价钱自然上浮。咱们这儿还算好的,我听说东北那边,有的紧俏年货价格都快翻跟头了。”

这话一出,桌上顿时安静了一下。袁国军、袁明军他们都诧异地看向徐大志。他们聊的是眼皮子底下这几毛钱的事儿,怎么大志一下子扯到全国行情上去了?他咋知道这些的?

徐大志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多了,马上笑了笑,把话题拽了回来:“不过咱本地产的这糕点、芝麻糖味道是真不错,价钱也实在,比外头来的那些花架子强。”

大家这才又热闹起来,但心里都画了个问号。这徐大志,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年货塞满了大奔的后备箱,连后座都放了一些。回去的路上,经过城门口,正好遇到几个同村的邻居,也提着大包小包在等班车。徐大志把车靠边停下,探出头招呼:“张婶,李叔,买这么多东西呢?让孩子上我车吧,大家挤一挤,顺道捎他们一段。”

邻居们一开始还推辞,架不住徐大志热情,最后还是把年货都塞进了已经不算空的后备箱,邻居家一个半大小子和一个小姑娘,也欢天喜地地挤上了后座。

车子重新启动,朝着袁家村开去。窗外是冬日萧瑟的田野,车内却暖烘烘的。袁国军看着身边专注开车的徐大志,想起今天的一幕幕,忍不住感慨:“大志,今天可多亏你了。又是给大家买年货,又是帮我垫钱,还捎上他们……你这车可真是派上大用场了。”

徐大志眼睛看着前方的路,语气还是那样平淡:“哦,没啥,顺手的事儿。” 他顿了顿,像是随口一提,“其实吧,今天出来转转,也是想看看市面上的热闹。希望咱厂子明年的订单能多点,这样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过点。”

“厂子?订单?” 袁国军一时没反应过来。

后座上的黄建国却猛地坐直了身子,脱口而出:“大志,你说的是……咱们边上那个快办不下去的农机配件厂?你是不是也打算把它盘下来了?”

徐大志轻轻“嗯”了一声,没再多说。

但这一声“嗯”,像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袁国军、袁明军,还有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黄建国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们这才猛然惊觉,身边这个一起穿着开裆裤长大的发小,这个看起来依旧普普通通的徐大志,不知何时,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的少年郎了。他沉默的肩膀上,正默默地扛着那个厂子里几千号人的饭碗和希望。

黄建国坐在窗边,看着徐大志开车时专注的侧影,那轮廓在傍晚渐暗的光线里显得有些模糊,却又异常坚实。

他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真正的实力,或许根本不是喧嚣张扬,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像这冬日里看似平静的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暖意。这种静水流深般的担当,比任何响亮的口号都更让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