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规则怪谈:她不是雨姐 > 第1132章 空间动而光不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玄黄历三千七百二十年,青冥山脉深处的观星台迎来了不速之客。

谁也说不清这位自称“十七”的男子是何时出现的。

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素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枚刻有交错光纹的玉佩,每当山风拂过,玉佩便会发出细碎的嗡鸣,与观星台铜制仪器的震颤奇妙共鸣。

他从不参与山中学者的论辩,只是每日清晨凝视东方既白,夜晚静坐观测星轨,仿佛与这片沉寂的山谷融为一体。

直到那一夜,异变陡生。

原恶天魔界的魔胎在西漠引发血雾灾变,暗红色的雾气遮蔽星月,无数魔物虚影在雾中嘶吼。正当观星台的学者们以为末日降临,纷纷跪拜祈祷时,十七抬手轻挥,腰间玉佩绽放出柔和的金色光晕。光晕所及之处,血雾如遇朝阳般消散,露出被遮蔽的星空。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本紊乱的星轨竟在光晕中缓缓归位,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梳理宇宙的脉络。

“那不是神迹,是法则。”十七的声音平淡却清晰,穿透了众人的惊呼声,“血雾扭曲了局部空间,才让星轨看起来紊乱。空间本身的运动,从未改变。”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在学者们心中激起千层浪。观星台台主墨老拄着铜杖走上前,花白的胡须在夜风中飘动:“先生此言何意?空间如何运动?”

十七望向重新显露的星空,指尖指向天狼星:“今夜之后,我会在此讲解宇宙的根本秩序。若诸位愿听,便备些纸笔吧。”

三日后,观星台的空地上挤满了人。不仅有青冥山脉的学者,连附近城镇的工匠、农夫都闻讯而来。他们带来了竹简、绢帛甚至石板,眼神里混杂着好奇与敬畏。十七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身后是巨大的浑天仪,铜环上的刻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十七拿起一根木炭,在石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圆圈,“光,为何会运动?”

人群中立刻有人应答:“因为火石相撞而生光,光随火势而传播!”“不对,是日月星辰自身发光,光芒自然散落四方!”

十七微微颔首,没有直接否定:“两千年来,玄黄大世界的学者都认为光是‘主动传播’的。但真相是——光本身并不运动,是空间在运动,带动了光的传播。”

这句话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墨老皱起眉头:“先生,空间无形无质,如何运动?”

“用一个比喻或许更容易理解。”十七放下木炭,指向台下盛水的陶罐,“诸位见过茶叶在沸水中翻滚吗?茶叶本身并未主动游动,是水流带动了它的运动。光,就如同这茶叶;空间,便是那沸水。”

他抬手在空中虚划,石板上竟浮现出流动的光影,清晰地展现出无数细小光点被无形气流裹挟着运动的景象。“空间运动的速度,正好就是光速常数。而空间运动的方向,与宇宙扩张的方向完全一致。”

人群中发出低低的惊叹。有位年轻学者举手问道:“那为何手电筒(他刚从十七处听闻这个异界词汇)打开时,光会向外发散,而不是朝我们自己袭来?”

“问得好。”十七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正印证了空间的扩张特性。宇宙在朝着所有方向做发散扩张,空间运动的方向便是如此。就像吹气球时,气球表面的每一点都在远离中心,光随着空间运动,自然只会向外发散。”

为了让众人理解,他让助手拿来一只涂满墨点的气球。随着气球被吹大,墨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却没有任何一个墨点在“主动”移动。“这就是宇宙膨胀的简化模型。”十七的声音透过风传向远方,“我们观测到的星系远离,并非星系自身在飞离,而是它们之间的空间在不断拉伸。”

正当众人沉浸在这个颠覆性的认知中时,墨老突然开口:“先生,我观星四十余年,发现观测某些恒星时,必须将望远镜倾斜少许角度,方能清晰成像。古籍记载这是‘星移斗转’之兆,不知这与空间运动有关吗?”

“这便是‘光行差’现象,恰恰是空间运动的最佳证明。”十七的指尖在空中划出一道倾斜的直线,“诸位在雨中奔跑时,是否会将雨伞向前倾斜?雨滴本是垂直下落,但若你在运动,便会感觉雨滴是从斜前方落下。”

光影再次浮现,这次展现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以及从恒星而来的“光流”如何在运动观测者眼中改变方向。“光行差的本质,不是光线方向改变了,而是时空本身的方向就是弯曲的,光只是忠实地沿着时空的轨迹行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广义相对论早已解释了这一点。我们所见的任何光线路径,都不是静态空间中的直线,而是动态时空中的‘测地线’——也就是空间中最短的路径。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决定了时空的几何形态,哪里时间流快,哪里空间被拉伸,光便沿着这种几何形态传播。”

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这比‘天圆地方’的说法更难懂,却更有道理。”

十七没有停歇,转而指向西方天际那颗最亮的星辰:“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误区——并非只有恒星才能发光。”

这句话引发了更大的骚动。一位老学者激动地站起身:“先生此言差矣!恒星乃天火所化,故能持久发光;行星是土精凝聚,岂能发光?古籍明载,‘日为阳之精,月为阴之精,星为气之精’,从未有行星发光之说。”

“古籍未载,不代表不存在。”十七的声音依旧平静,“若一颗行星上存在高级文明,他们能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这是一种几乎永不枯竭的能源。若他们建造类似‘戴森球’的装置,包裹行星或其恒星,便能利用收集的能量让行星发光。”

他在石板上画出一个巨大的球形结构,包裹着中央的行星:“这种发光体,从遥远的地方观测,与恒星并无二致。更有趣的是,有些这样的‘发光行星’自转与公转同步,从地球上看,它似乎静止不动,只会有微小的位置变化,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恒星。”

人群陷入长久的沉默,连最固执的老学者都皱起了眉头。他们从未想过,天上的星辰竟可能是其他文明的“造物”。

“更奇妙的是时间的变化。”十七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众人的思绪拉回,“若这颗发光行星相对地球有极高的运动速度,或者处于极强的引力场中,它的时间流速会比我们慢得多。”

光影再次变幻,展现出一颗以极快速度飞行的“行星飞船”。“假设它以90%的光速飞行,行星上的文明只发展了100年,从地球视角看,已经过去了约229年。我们接收到的他们的信号,会像一部被放慢2.29倍的电影。”

当光影切换到一颗围绕黑洞运行的行星时,人群中发出了吸气声。那颗行星在黑洞的引力场中发出奇异的光芒,周围的时空仿佛被扭曲成了漩涡。“若行星在黑洞附近,那里的引力能被高级文明利用来发光。对他们而言,可能只过了几天,地球上却已过去数十年。”

“这便是时间膨胀效应,根源仍是空间的特性。”十七收起光影,“宇宙的扩张不局限于三维空间,在四维乃至更高维度中都在均匀膨胀。就像气球的膨胀是全方位的,无论从哪个点测量,膨胀速度都是一致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测量,光速都是恒定不变的。”

日落时分,第一堂课接近尾声。十七站在高台上,望着渐渐亮起的星辰,抛出了最后的重磅言论:“古往今来,人类对光的认知存在三大错误。”

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以太论。认为光在静态以太中传播,却不知‘以太’即空间,并非静态,而是以光速运动的载体。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找不到‘以太风’,只因观测者和设备都在这空间流中,自然无法探测绝对运动。”

“其二,狭义相对论。将光速不变视为基本假设,实则本末倒置。洛伦兹变换和时空几何的根源,是空间本身的运动状态,光速不变只是这一状态的结果。”

“其三,量子电动力学。描述了光的量子行为,却未解释为何场方程中会有光速常数。实际上,麦克斯韦方程中的c,本质是对空间流速度的描述,电磁场本就是空间的属性。”

夜幕完全降临,观星台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十七走下高台时,墨老带着众学者深深鞠躬:“先生所讲,颠覆千古认知。敢问这宇宙的真相,您是如何得知的?”

十七抬手抚摸腰间的玉佩,玉佩的光纹与天狼星的光芒遥相呼应。他望向星空深处,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道绿色的身影,轻声说道:“因为我曾见过宇宙诞生时的空间流,也见过平衡被打破时的毁灭。这些不是知识,是宇宙的呼吸。”

此时,遥远的南疆密林里,一位身着绿裙的女子正凝视着一株濒死的古树。她指尖流淌的绿色光芒渗入树根,枯萎的枝叶竟重新焕发生机。突然,她腰间的玉佩微微发烫,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十七,你还是选择了用最根本的方式守护平衡。”

观星台的学者们还在争论着今日的课程,十七已经坐在了观星台的最高处。他望着那些被重新理解的星辰,知道这场物理学教育仅仅是开始。当玄黄大世界的生灵真正理解了宇宙的法则,他们便不会再被“光明”与“邪恶”的标签迷惑,也不会盲从于任何势力的意志——这正是平衡的根基。

夜风中,玉佩的嗡鸣与星光共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空间、时间与平衡的古老故事。而在宇宙的各个角落,那些朝着玄黄大世界飞来的分身们,尚未察觉这场悄然发生的思想变革,正将改变封神试炼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