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霜降后的晨雾还未散尽,三姑姑的木拐杖便敲着青石板路来到鸡窝前,八只灵泉鸡正在啄食混着灵泉结晶的麦麸,鸡冠上的金斑在晨光中一闪,却被她提前用槐叶汁染成普通的朱红色。她摸了摸每只鸡的脚环,编号“3-66”与第三生产队的集体账册完全一致——这是沈秀兰临走前特意绣的,针脚里藏着极小的麦穗纹暗记。

“他三姑,”瞎子二伯的竹竿点着地面走来,竹节处浸过灵泉水,能感知三丈内的脚步声,“赵铁柱的梆子声,比平日快了三拍。”

三姑姑点头,从围裙里掏出个陶罐,里面装着灵泉水泡的槐叶,往鸡窝的木牌泼了三圈——这是“准备迎客”的暗号。木牌上“第三生产队集体种禽”的红漆字下,极浅的麦穗纹正在吸收水渍,渐渐显形为赵铁柱的私章形状。

赵铁柱的旱烟袋火星在院墙上明灭,他故意踩响门口的槐叶堆,粗哑的嗓音带着惯有的呵斥:“他三姑,公社的《家禽普查表》,”他的旱烟袋敲在门框上,“李富贵的割尾队晌午来查。”

三姑姑立刻迎上去,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三只灵泉鸡蛋,蛋壳上的斑点被野漆树汁点成“工”“分”“簿”三个字:“铁柱啊,”她塞进对方手里,“给大妹子补补,”她指向鸡窝,“这几只鸡,”她忽然提高声音,“是老诚从林场带的‘抗虫种禽’,陈科长说,”她压低声音,“蛋心是红的,比普通蛋多三成营养。”

赵铁柱的喉结滚动,想起婆娘吃了沈家的灵泉蛋,多年的头晕竟好了大半。他忽然掀开鸡窝的稻草,露出底下码放的空间小麦——表面用腐叶土盖着,却在掀开时溢出极浅的麦香:“他三姑,”他的声音轻得像旱烟,“李富贵盯着地窖的通风口,”他指向猪圈的凹槽,“昨晚听见里面有响动。”

三姑姑立刻从灶台后的暗格里取出本《集体农具登记册》,赵铁柱的私章盖在“地窖改造”栏,红印子歪歪扭扭却正好遮住“空间入口”四个字:“铁柱啊,”她指向登记册,“上个月修地窖,”她忽然轻笑,“用了你送的抗虫松木,”她指向猪圈,“瞎子二伯的拐杖,每晚敲九下,”她压低声音,“那是‘安全’的暗号。”

晌午的晒谷场传来算盘珠子响,李富贵的割尾队踢开沈家的木门,手电筒光扫过积灰的灶台:“三姑,”他的算盘尖戳向鸡窝的木牌,“集体种禽,”他指向脚环,“编号咋和账册对不上?”

三姑姑立刻摸出本皱巴巴的工分簿,每一页都夹着枯黄的槐叶:“李队长,”她指向“家禽养殖”栏,“三月初七,”她忽然提高声音,“铁柱队长亲自验的鸡,”她指向脚环,“3-66,”她轻笑,“3是第三生产队,66是咱队的工分排名。”

李富贵的目光在工分簿上停留,看见赵铁柱的私章盖在每页页脚,红印子边缘渗着极浅的金斑——那是灵泉水与印泥的化学反应。他忽然指向猪圈:“听说你们家地窖,”他的手电筒光扫过凹槽,“藏着资本主义的‘神泉’?”

瞎子二伯的竹竿突然点向猪圈,竹节处的灵泉水渍在地面画出麦穗图案:“李队长,”他的声音像老槐树皮,“地窖里,”他指向登记册,“全是队里的旧犁耙,”他忽然咳嗽,“上个月修犁,”他指向赵铁柱,“铁柱还借了三斗麦种。”

赵铁柱适时地从裤兜掏出张《农具借用单》,第三生产队公章和他的私章盖在“沈家地窖暂存”栏:“李队长,”他的旱烟袋敲在算盘上,“公社的仓库不够用,”他指向登记册,“沈家的地窖,”他忽然提高声音,“是咱队的‘集体农具库’,”他望向李富贵,“你要是怀疑,”他指向猪圈,“就下去搬两副犁耙试试。”

李富贵的指尖在借用单上停顿,看见“抗虫松木犁”的字样,想起去年春耕,沈家的犁确实比普通犁快三成。他忽然冷笑:“行,”他的手电筒光扫过三姑姑的围裙,“但这鸡,”他指向灵泉鸡,“得抽样化验,”他指向鸡蛋,“蛋心发红,”他压低声音,“莫不是喂了资本主义的‘增红剂’?”

三姑姑立刻从陶罐里舀出瓢灵泉水,泼在鸡蛋上,金斑蛋心竟逐渐变白:“队长,”她晃了晃陶罐,“这是后山的露水,”她指向远处的鹰嘴岩,“陈科长说,”她忽然轻笑,“能洗掉‘资本主义的娇气’,”她指向鸡蛋,“您看这蛋,”她提高声音,“泼了水反而更糙。”

李富贵的算盘珠子突然卡住,他看见水珠在蛋壳上汇聚成麦穗状,却在眨眼间消失。他终于哼了声:“下不为例,”他的目光落在瞎子二伯的竹竿上,“再让我查出‘特殊照顾’,”他指向鸡窝,“连鸡带窝都充公!”

等割尾队离开,三姑姑立刻从鸡窝底部取出真正的灵泉蛋,蛋心的金斑在阴暗处流转:“瞎子哥,”她轻声道,“李富贵的手电,”她指向猪圈,“在凹槽停了七秒,”她忽然轻笑,“但他没敢搬开那块刻着麦穗的青砖。”

瞎子二伯的竹竿轻点地面,感知着地窖入口的方位——那里的抗虫松木暗门,表面的树皮纹理与真树分毫不差,只有用三长两短的敲击节奏,才能触发机关。他忽然道:“他三姑,赵铁柱的旱烟袋,”他指向院墙上的火星,“刚才画了个‘铁’字,”他轻笑,“是让咱今晚送两坛灵泉蜜去他家。”

更深露重时,三姑姑蹲在鸡窝前,看着灵泉鸡在黑土上啄食,鸡爪踩出的印记自动排列成赵铁柱的工分簿编号。她摸了摸胸前的棉桃壳吊坠,里面藏着沈秀兰留的灵泉结晶,忽然听见瞎子二伯的竹竿在灶台敲出“安全”的节奏——那是她最熟悉的、与沈家地窖共生的心跳。

“他三姑,”赵铁柱的婆娘从墙头递过个陶罐,里面装着公社的麦麸,“他爹让我捎话,”她压低声音,“李富贵的婆娘,”她指向自己的胸口,“喝了你们的蜜,”她忽然轻笑,“胸牌上的‘割尾队’袖章,现在歪得像咱队的麦穗纹。”

三姑姑点头,将灵泉蜜坛埋进鸡窝的稻草堆,坛口的封泥印着与集体粮囤相同的麦穗纹:“大妹子,”她指向星空,“明晚子时,”她忽然提高声音,“我要去后山拾槐叶,”她压低声音,“瞎子哥的竹竿,会给咱照着‘山神爷的路’。”

五更天,三姑姑摸着地窖入口的麦穗纹青砖,轻轻敲击三下,暗门无声开启,灵泉的甜香混着黑土的潮气涌出来。她摸出沈秀兰留的《留守手册》,用灵泉水写的字迹在油灯下显形:“每月初五,用赵铁柱的私章盖在《农具借用单》,蜜渍可防蛀虫。”

瞎子二伯的竹竿在院角轻点,惊飞了槐树上的寒鸦——那是“有人靠近”的信号。三姑姑迅速合上暗门,将《手册》塞进灶台的砖缝,那里还藏着沈默轩刻的麦穗纹木牌,与玉佩的频率完美共振。

晨雾漫过老屋的天井,三姑姑看着瞎子二伯用竹竿扫去昨夜的脚印,竹竿尖在地面划出的痕迹,竟与沈家鸡窝的木牌纹路一致。她知道,这场老屋留守的战役,从来不是她一人的坚守——赵铁柱的旱烟袋、瞎子二伯的竹竿、灵泉鸡的脚环,甚至公社的工分簿,都是沈家织就的保护网的一部分。

李富贵的算盘声在远处响起,这次算的是“集体种禽”的工分,却在“沈家鸡窝”一栏,不自觉地多算了三分。三姑姑笑了,摸了摸围裙里的灵泉蛋,知道有些秘密,就像这蛋心的金斑,在集体的外壳下,永远不会被轻易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