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98章 独特的味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刻回忆翻涌,张思贞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抬起头,目光越过药案上摆放整齐的药材,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沉入远处的山峦,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橙红色,像是有人用巨大的画笔在天际涂抹,从浓烈的橘红渐变成柔和的粉紫,最后融入淡淡的蓝灰色。几片云朵被染成了金边,慢悠悠地飘着,仿佛也在留恋这傍晚的美好。医馆外的老槐树枝桠伸展,叶片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偶尔有几片叶子随风飘落,在空中打着旋儿,像是在为这宁静的时刻伴舞。张思贞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的药香与傍晚清新的空气交融,让她心中满是安宁,也更坚定了要将医术传承下去的决心。

就在这时,苏瑶的身影出现在药案旁。她刚将晾凉的当归分装完毕,手中捧着几个小巧的青瓷罐,罐口还残留着淡淡的当归香气。苏瑶的动作轻柔而娴熟,每一个瓷罐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罐身上贴着她亲手书写的标签,上面用小楷写着 “酒当归”“土当归”“当归炭”,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她走到张思贞面前,将瓷罐轻轻递过去,指尖触碰到瓷罐冰凉的表面,传递出一种沉稳的力量。“你把这些炮制好的当归收好,记录下药性变化,明日我们讲川芎的炮制。” 苏瑶的眼神温和,带着对弟子的期许。

张思贞连忙站起身,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瓷罐,指尖轻轻托着罐底,仿佛捧着稀世珍宝。她低头看着罐身上的标签,又看了看罐中色泽各异的当归 —— 酒当归呈深褐色,带着淡淡的酒香;土当归表面裹着一层细密的土黄色粉末,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当归炭则呈焦黑色,却仍能闻到当归特有的药味。她快步走到靠墙的药柜前,药柜的格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药材,每一格都贴着标签,一目了然。张思贞仔细辨认着药柜上的标签,找到标注 “当归” 的格子,轻轻打开柜门,将三个瓷罐依次放入,摆放得整整齐齐,生怕它们受到一丝磕碰。

关好药柜,张思贞回到书桌前,重新拿起毛笔,翻开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她先是蘸了蘸墨,在砚台边缘轻轻刮了刮笔尖,调整好墨量,然后才缓缓落笔。“今日所学:当归三炮制法,黄芪炮制要点。” 她的笔尖在纸上移动,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仿佛要将今日所学的知识都倾注在笔尖。写到 “当归三炮制法” 时,她停顿了一下,脑海中再次梳理起每种炮制方法的细节:酒炙当归时,黄酒的用量需控制在每 100kg 当归片用黄酒 10kg,炒制时要不断翻动,直至当归片呈深黄色且有酒香气逸出;土炒当归则需用灶心土作为辅料,先将灶心土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表面挂土色,内部呈浅棕黄色即可;当归炭则要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还要注意存性,不能炒成灰烬。

她一边回忆,一边在笔记本上补充着细节,生怕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写完当归的炮制,她又接着写下黄芪的炮制要点:“黄芪炮制多采用蜜炙法,取黄芪片,加入炼蜜拌匀,润透后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为宜,蜜炙后能增强其补中益气之效。” 写完这些,她又想起今日在炮制黄芪时,自己因为火候把控不当,差点将黄芪炒焦,还是师父及时提醒,才纠正了错误。于是,她在旁边又添上一句:“黄芪蜜炙时,需时刻关注火候,文火慢炒,不可急躁,避免炒焦影响药效。”

记录完今日所学,张思贞的目光落在 “明日预习:川芎” 几个字上。她放下毛笔,走到书架前,从中抽出一本《本草纲目》,翻到记载川芎的篇章。书页泛黄,带着淡淡的墨香和岁月的气息,上面详细记载着川芎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炮制方法。“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张思贞轻声念着,手指在字里行间划过。她还看到书中记载,川芎炮制常用酒炙法,以增强其活血通络之力,也有蒸制、炒制等方法,不同炮制方法对应不同的药用需求。

为了更好地预习,张思贞又从书架上找出几本其他的医书,对比着查看关于川芎的记载。她发现不同医书中对川芎炮制方法的描述略有差异,有的强调酒炙时黄酒的用量,有的则注重蒸制的时间和火候。她将这些差异一一记录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准备明日向师父请教。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医馆内的光线也变得柔和。张思贞抬头看了看窗外,夕阳早已落下,天空中出现了几颗稀疏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张思贞的指尖轻轻拂过笔记本的封面,那粗糙的布料触感像是带着岁月的温度,与内页顺滑的宣纸形成鲜明对比。她凝视着抽屉里整齐码放的医书与笔记,泛黄的古籍边缘微微卷起,崭新的抄本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些都是她学医路上的伙伴,更是未来传承医术的基石。她深吸一口气,将抽屉缓缓合上,仿佛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妥善安放。

站起身时,她下意识地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声响,疲惫却被心中的充实取代。目光扫过医馆,药柜上的青瓷罐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标签上的字迹依旧清晰;药案上还残留着些许药材的碎屑,那是白天炮制当归、黄芪时留下的痕迹;书架上的医书层层叠叠,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着她去探索。这一刻,医馆不再只是学习医术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让她心中充满了归属感。她轻轻拍了拍衣角的灰尘,嘴角噙着一抹满足的笑意,转身准备与其他弟子一同向师父道别。

此时,窗外的山野早已被暮色笼罩。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没在山峦之后,天空从绚烂的橙红色渐渐过渡到深邃的蓝紫色,几颗明亮的星星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点缀在夜幕之上。村民们的炊烟袅袅升起,从错落有致的屋顶缓缓飘向天空,淡蓝色的烟雾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像是给山野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偶尔夹杂着村民归家的谈笑声,这些声音在宁静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温馨,勾勒出一幅祥和的乡村晚景图。

张思贞走到医馆门口,苏瑶正站在那里,身上的浅灰色长衫在暮色中显得愈发素雅。“路上小心,明日记得提前预习川芎的相关知识。” 苏瑶的声音温和,眼神中满是关切。她轻轻点头:“师父放心,弟子定会认真预习。” 其他弟子也纷纷向苏瑶道别,话语中带着对师父的感激与敬重。待众人都走出医馆,苏瑶还站在门口挥手,直到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才缓缓转身回到医馆。

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泥土的清香混杂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张思贞将装有笔记本的布包紧紧抱在怀里,指尖隔着布料轻轻抚摸着笔记本,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形状。布包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蓝色的布料上绣着一朵小小的莲花,针脚细密,带着母亲的牵挂。她低头看着布包,鼻尖似乎还萦绕着医馆里的药香与墨香,那是当归的醇厚、黄芪的清甜,还有墨汁的浓郁,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成为她记忆中最独特的味道。

同行的弟子们三三两两走在一起,低声讨论着白天学到的医术。林小婉走在张思贞身边,笑着说道:“思贞,你今日记录的当归炮制要点可真详细,我还得借你的笔记再复习一遍呢。” 张思贞闻言,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道:“你要是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就好,我们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医术。” 林小婉用力点头,眼中满是赞同。其他弟子也纷纷加入讨论,有的询问黄芪蜜炙时火候的把控技巧,有的好奇明日要学的川芎有哪些功效,小路上充满了他们热烈的讨论声。

张思贞一边与弟子们交谈,一边留意着路边的景物。小路两旁的野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虽不显眼,却也为这单调的小路增添了几分色彩。偶尔有萤火虫飞过,闪烁着微弱的绿光,像是提着小灯笼的精灵,在夜色中指引方向。她想起白天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当归三炮制法,黄芪炮制要点”,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师父的心血与自己的努力。这本笔记不仅仅是药材炮制技艺的记录,更是师父对弟子的殷切期望,是医术传承的希望。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条小溪,溪水在暮色中泛着粼粼波光,潺潺的流水声像是一首动听的乐曲。弟子们纷纷停下脚步,有的蹲在溪边洗手,有的则欣赏着溪边的夜景。张思贞也走到溪边,蹲下身子,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她想起刚学医时的自己,对各种药材一无所知,连最基本的药材辨认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是师父耐心教导,从药材的形态、气味、功效,到炮制的方法、注意事项,一点点将知识传授给她;是师兄弟们互帮互助,在她遇到难题时伸出援手。如今,她已经能够熟练地记录药材知识、分析病例,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