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715章 《行走中的诗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行走的诗学》

——论《旅行嘅我哋》中的生命辩证与语言张力

文\/袖子

这首以粤语写就的短诗《旅行嘅我哋》,表面上呈现的是中年旅人的日常片段,实则暗含了生命历程的深刻辩证。诗人树科以简洁的意象和独特的方言表达,构建了一个关于存在、认知与诗意的多维空间。在这短短六行诗中,我们得以窥见现代人精神困境与超越可能性的精妙呈现。

诗歌开篇\"睇噉行噉,行噉睇噉\"的重复句式,形成了视觉与行动的双重循环。这种句法结构让人联想到《诗经》中\"采采卷耳\"的重章叠句,但树科赋予了它现代生活的节奏感。行走与观看的辩证关系,暗示了主体与世界互构的本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在世存在\"概念,在此得到生动的方言诠释。行走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认知方式的隐喻。

\"中年科学\"这一意象尤为耐人寻味。科学作为理性认知的代表,在此被赋予年龄特征,暗示知识体系的阶段性局限。当科学感到疲惫时,不得不转向\"老成哲学\",这一转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必然轨迹。这令人想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着名论断: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困境必然导向实践理性的转向。树科以粤语特有的\"佢唔得唔问\"这种双重否定句式,强化了这种转向的必然性与无奈感。

诗中\"饮食望天打卦\"的哲学形象,既传统又现代。吃饭时仰望天空占卜,将日常生存与形上思考并置,这种写法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哲学。但树科笔下的哲学更具市井气息,通过\"抹咗饭粒头头是道\"的细节,展现了思想从生活琐事中升华的过程。这种写法与维特根斯坦\"哲学问题的答案应该像从浴缸里站起来一样简单\"的观点不谋而合。

末句\"春意秋境,诗喺青壮风景\"构成全诗的诗眼。诗人通过季节意象的错置,打破了线性时间观。春的生机与秋的成熟在同一时空并存,暗示诗歌能够超越生理年龄的限制。这与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提出的\"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许都存在于时间未来\"的时间观形成跨文化呼应。粤语特有的\"喺\"字(意为\"在\")在此处具有存在论意味,点明诗歌作为存在方式的本质。

从语言形式看,这首诗展现了粤语作为诗歌媒介的独特表现力。\"睇噉行噉\"中的\"噉\"字、\"攰咗\"这样的方言词汇,不仅传递了地域文化特色,更创造了特殊的音韵效果。每个粤语词汇都像一块活化石,保存着古汉语的音韵特征,如\"佢\"(他)源自古代汉语的\"其\",\"喺\"与古汉语\"在\"同源。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诗歌传统的有意识继承与创新。

在诗学传统上,这首诗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即事明理\"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在此转化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漫游。但与古典诗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同,树科的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反思,这种反思通过粤语的市井智慧得以软化,避免了哲学表达的艰涩。

诗歌结尾将\"诗\"定位在\"青壮风景\",这一判断意味深长。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对诗歌创作黄金期的描述,也可以解读为诗歌本质的界定——真正的诗永远保持着青春特质。这让我们想起雪莱在《诗辩》中将诗人称为\"未被承认的世界立法者\"的论断。树科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为这个浪漫主义命题注入了岭南文化的务实精神。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这首诗的解读必然涉及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张力。对于非粤语读者而言,某些词汇需要注解,这种语言障碍反而创造了特殊的审美距离。正如本雅明所言,翻译使原作获得\"来世\",这首诗的跨方言解读也使其意义不断增殖。每个读者都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重构诗境,这种重构本身就是诗歌生命力的体现。

《旅行嘅我哋》最终呈现的是一种行走的诗学。在这种诗学中,移动不仅是空间上的位移,更是认知立场的转换。诗人通过中年视角,既承认理性的局限,又不放弃对超越性的追求。这种辩证态度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这首短诗成为现代人精神处境的精妙隐喻。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创作既扎根于岭南文化的土壤,又参与了世界诗歌的对话,展现了方言写作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