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鸣善没想到小小的一个落风镇,琐碎事这么多,这些天忙得他脚打后脑勺。
鞋子都跑破了好几双。
连带着管万里,管元长两个不擅长跟女人打交道的嫩瓜,脸皮都修练得厚了几层。
“世子妃,来的军眷对咱们分的田地不满意。嫌弃太远了,打理起来不方便。问是不是能分到镇子外头的村子。”
管月娆额头抽抽疼。
她为了充实落风镇人气,大张旗鼓把人搬迁进镇上,这人气好不容易才足了些,整个镇子的经济眼瞧着马上就能盘活了。
现在要住回村子里?
后槽牙磨得吱吱响。都是陆尚安整出来的事!
“世子没有派人去解释吗?住进镇上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全着想。”
北地一马平川,东胡乌桓的骑兵一来,能跑得过人家四条腿?
陆尚安弄出的事,现在把事推给她?
来了这么多人,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世子回武门关了。派去的人没能安抚住大家,那些军眷还是想求见世子妃。”
见她?这么多人她见得完吗?
头疼。
“来的军眷主要还是觉得住在镇子上抛费太大,柴禾都要花钱买。分的宅子前庭后院也不够大,嫌种不了多少菜。说鸡窝牛棚都没法搭。”
又嫌分的田地离镇上太远。打理庄稼不方便。
众口难调。
管月娆何尝不知道。
落风镇的原着民吃够了打仗时不时被外敌滋扰的苦,她一说叫大家搬进镇子,条件一开,大伙都开开心心地搬进来。
虽然打理庄稼不如在村里,在门前屋后那么方便,但安全。
哪个地方比住在镇上安全。
镇上现在修了厚厚的城墙,夜里倒在床上就能睡安稳,不用在枕头底下藏把柴刀。
但来的军眷没经历过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少人心头有落差,抱怨不断。
“你贴个告示,不愿住内城的,就住到外城去。嫌弃落风镇条件不好的,欢迎他们去别处安置。”
不伺候了。
当初从镇上从村子里搬走的,现在后悔想回来,她都没让。
来的这些军眷多数不肯落籍,又不是她落风镇的人,懒得惯着他们。
“咱们杂货铺卖的煤球比烧柴禾成本低,你叫人再多多宣传。以后落风镇砍伐会有定数,像之前那样无序地砍伐,整个落风镇很快就会成荒漠。”
“是。”
“至于到城外打理庄稼不便这事……”
管月娆思虑半晌,“若张大人来了,你让他来见我,我刚好有事打他商议。”
“是。”
天蒙蒙亮,万氏送儿子出门。
“儿啊,你放心在大营呆着,别担心我们。如今咱们一家来了北地,分了这么好的宅子,这么多田地,又一家子团聚,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万氏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分了宅子,她领着两个儿媳和三个孙子女很快就把宅子收拾好了。
田地也去看过了,都是肥田。比他们佃地主家的田地还要肥。庄稼一定能得大丰收。
她现在就盼着世子妃能分下粮种,等春耕好种下去。
三十亩地,大白米饭都能随便吃了。
陶勇点头,看向出来送行的老娘和妻子,叮嘱妻子:“娘子你替我照顾好娘和咱儿子及两个侄女,要和大嫂好好相处。”
见妻子点头,又对老娘说道:“娘,我给你留的银子你别舍不得花,今年等我立功还会有赏银的。家里的田要是种不完,就花钱请人种,别把身子熬坏了。”
“我儿放心,娘省得。”
万氏领着一家人一路往北投奔儿子,攒的那点家底和儿子让人送回去的银子都花尽了。
以为来了之后要过苦日子了,没想到来了之后,儿子又给了二十两银子。
说是年前立了功分到的赏银子。
如今家里有银子,虽然不多,但家里有地有宅子,俭省着花尽够了。
母子夫妻三人正在门口话别,隔壁却传来说话声。
“这落风镇还是离边关太近了,而且分的地又离镇上太远,咱们要不住到乐平县那边的村子?”
“……你不是说之前你们军中休假,将士们都是跑乐平县那边消遣吗,想来你到那边见咱们也不远……”
隔壁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入。
陶勇望了妻子和老娘一眼,“娘……”
万氏止住儿子,“娘觉得这落风镇就很好。虽不如南边繁华,但该有的铺子都有,米面粮油,针线布匹,样样齐全,卖价还比咱们南边便宜。娘觉得这里很好。”
她才不想搬。
她虽然没见着世子妃,但世子妃能分给他们家这么多田,又把一个镇子经营成这样,她觉得世子妃是个好人能人。
包氏也点头,“我也觉得这里住着好。”
以前他们一家住在村里,镇子一年都不去几趟,现在直接就住到镇上,想买什么抬抬腿出门就能买到。
实在是方便。
分的地离得近,她还不依呢。
地里撒了农肥,被风一吹,住的近了,那味道是能闻的?
这样干干净净,又样样齐全的落风镇,她很喜欢。而且她男人放了假,从军中回来,半天都不到就回到家了。
近得很。
万氏点头,“对,娘和你大嫂你侄女都很喜欢这里。”
孙子孙女从来没去过他们那边的镇上,如今就住在镇上,随时都可以出来闲逛,孙子女说烤肉店的肉好吃,春风楼的戏好看,快活得不行。
镇上有四个城门,把整个镇子围得密不透风,还有士兵看守,她根本不担心三个孙子女在镇上会出什么事。
“镇上卖的东西比咱们那边便宜。镇民拿着户籍买盐才十文!”
家里再不用抠抠搜搜不舍得用盐了。
说到这跟儿子商量,“儿啊,娘想把咱一家落籍在这。”
“娘,咱不回家乡了?”陶勇有些诧异。
他总会有退伍的一天,真不回家乡了?
“不回了。回去做甚。”
万氏说起来还很生气。老头和大儿子那样死了,没人帮他们主持公道,想起就是一肚子委屈和伤心。
“不回了!”
陶勇想起爹和大哥的死,也是一阵难受,“好。儿听娘的。”
万氏和包氏送陶勇回军营,刚走到城门口,又被城墙上贴的告示吸引。
一家人都不认识字。
陶勇上前去问守城门的同袍。
见他是武门关士兵,守城门口的士兵很热情地把告示上的内容念给他听。
“作坊招工?男女不限,八岁以上都可应征?”
三人面面相觑,还有这样的招工条件?
“军爷,作坊是作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