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种地的事,朱瞻基就没亲自动手了,他只是找了找自己喜欢吃的几种蔬菜,把种子交给几个宫女太监,然后就在旁边看着热闹。

朱高炽看到儿子这副悠哉的模样就来气,回想自己监国时,哪一天不是提心吊胆,从早忙到晚。

等到儿子监国了,却每日上午只在乾清宫待半天,吃完午饭就溜之大吉。

剩下的半天时间,连个监国的样子都看不到,现在还有空闲种地?这比他自己这个闲散在家的太子还悠闲啊。

这阵子他每天还忙着与文人雅士们交流切磋,有时讨论圣贤学说直到深夜才归。

想到这里,朱高炽忍不住伸出手戳了戳朱瞻基,问道:“儿子,我最近给你准备的文章,你看了吗?什么时候出第一期报纸,给我个准信,我也好通知那些读书人!”

“快了,快了。”

朱瞻基听到父亲的话愣了一下,随即有点尴尬,这几*一直在忙水泥和玻璃的事,早就把报纸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经父亲一提醒,才想起那些文章,大概已经被他丢到某个角落了。

这件事显然是没有意义去看的。

朱高炽见儿子这副模样,立刻明白儿子已将此事抛诸脑后,心中顿时生出几分恼意。

他为了这份报纸的事,这些日子一直陪着那些老夫子们,整个人都消瘦了许多。

可这个儿子倒好,竟完全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快了,快了”,这不是在戏耍他吗?

朱瞻基见父亲发怒,也知无法再搪塞,赶紧说道:“父亲,要不这样,您去告知他们,三天后,大明皇家人民日报的第一期就正式发行如何?”

-------------------

随着父亲的一声催促,朱瞻基不敢再拖延。

忙完温室的事后,便立刻投入到报纸的筹备工作中。

他首先取出数日前朱高炽派人送来的一些稿件。

接着开始了二次筛选、审核,并初步排版与校对。

与此同时,另一边,看到儿子终于重视起报纸之事,朱高炽也开始为朱瞻基操持温室事务四处奔波。

作为太子,加上平日里监国积累的威望,朱高炽一开口,那些功臣权贵们都积极配合。

况且朱瞻基给出的价格本就不低,对他们来说,既能让太子满意,自己又无损利益的事,自然不会拒绝。

甚至有几家世族主动献出地契,免费交给朱高炽,但朱瞻基并未接受。

凡是送上地契的,地契照收,但相应的银两必定按时足额奉上,一分不少。

免费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更何况这些人都精明得很。

今天接受了,明天可能就有人借太子之名胡作非为。

自己并不缺钱,没必要因小利而缩小格局。

各类田地收购完毕后,朱瞻基这边也没闲着。

一方面催促玻璃厂加快玻璃生产;另一方面也让周忱召集更多工匠,加上最初为朱瞻基搭建温室的二十多名工匠带领,

短短几天,应天府郊外便新增了数百个温室。

这些温室皆以太子府内的温室为蓝本建造,背阴面为保温墙,主体以水泥为骨,外覆玻璃并用木条加固成型。

在原有的草棚之上,又覆上一层可自由开合的草席,用于夜间保暖。

结构简易,搭建亦不费事。

完工当日,朱瞻基便将避难而来的应天难民悉数安置其中。

这是首批难民,约五六千人。

尽管暖棚不多,但一个棚能容许多人。

有遮风避雨之处,总胜于露宿街头。

随着难民的加入,暖棚的修建也多了人力。

一些身强力壮的,主动跟随工匠帮忙砌墙之类。

体弱者则开始耕种已建成的暖棚。

这些都是好事,一切井然有序。

太子府内,

经过两天校对与朱高炽提供资料,大明首份报纸终告校对完成。

有了范本,朱瞻基连忙告知父亲,随即前往事先布置好的报社。

这家报社是朱瞻基早先选定的富商宅院,占地颇广,约两三亩。

朱瞻基买下后加以改造。

前院设为报社办公区,主要负责稿件接收、初筛及后期发行。

门口早已挂上皇家人民日报牌匾,由朱高炽亲笔书写。

大门两侧朱瞻基撰写的对联,经朱高炽重新抄写后装裱于两侧。

后院改为仓库与印刷室。

仓库用于存放纸张及印好的报纸。

印刷室为核心,此时室内靠墙处已摆满一列列字库,整齐排列着大量雕刻精美的铜活字。

这些活字小巧精致,按规律排布,总计数万枚,字频高的如“之”

“乎”

“者”

“也”,每字都有数百枚甚至上千枚。

在周围还有一些预先雕刻好的木块,与铜字大小相同,一旦有铜字缺失,它们就能即时填补空缺。

每组字模旁都有对应的印刷台,台上放置着一个边长一尺七寸、宽一尺两寸的方形凹槽。

十几个识字的印刷师傅坐在各自的轮盘前,手持抄录好的稿件,逐一将活字嵌入凹槽中。

完成后,更有学问的文员会仔细核对稿件,确保无误。

确认无误后才会上墨,随后进行十份试印。

这十份试印会被送至另外十名文员处复核。

直至完全确定准确无误,才会最终敲定印刷版。

虽然流程繁琐,但这却是当时最稳妥的方法。

谷埥

毕竟《皇家日报》关乎皇家声誉,朱瞻基也不愿向祖父交代时出错。

所以无论过程多么复杂,必要的防范措施必须执行。

印刷本身并不难,这个时代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不论是油墨还是纸张,朱瞻基都不必过多操心。

这些工匠皆为经验丰富的印刷师,对操作流程熟稔于心。

朱高炽到达时,朱瞻基已将校对完毕的稿件交付工匠。

三次初审也已完成。

每位工匠面前的字槽里,报纸的基本样式已确定。

“儿子!”

朱高炽看见朱瞻基端坐主位品茶,便呼唤了一声。

见到父亲,朱瞻基笑着上前打招呼:“爹,您来啦?”

工匠们得知眼前是太子,正欲行礼,朱高炽摆手阻止,笑道:

“继续干活吧,别管我。”

说着,他把儿子拉到一旁低声问:“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印刷了吗?”

见父亲仍有些担心,朱瞻基笑着说:“一切就绪,只等您一声令下!”

朱高炽听后,胖乎乎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心中甚喜,稍作犹豫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开工吧。”

“好嘞!”

朱瞻基轻笑着回应了一声,随即转头望向印刷室里的所有工匠,高声说道:

“动手吧!”

“这小子!”

朱高炽听着朱瞻基略显俏皮的语气,忍不住笑了笑。

然而他并未多言,内心却激动不已。

这份报纸虽由儿子提议,但他同样深度参与其中。

与朝堂上的纵横捭阖不同,看着报纸,朱高炽仿佛感受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孩子即将诞生。

相比之下,朱瞻基显得沉稳得多。

他不像父亲那般单纯关注实际成果,而是更在意报纸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十余个印刷台同时运作,每台配以三名工匠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为字模涂墨,一人校准纸张位置,另一人则手持毛刷,在纸张定位准确后快速涂抹,确保油墨均匀覆盖。

完成一面后,报纸即刻被取下烘干,接着印制另一面。

整个流程虽然单张耗时约半分钟,但由于采用流水线作业,实际效率远超此数。

随着首份成品问世,第二份、第三份紧随其后,节奏愈发紧凑。

“快,递一份给我瞧瞧!”

见第一份成品出炉,朱高炽立刻吩咐朱瞻基。

朱瞻基摆摆手,随即有文书送来最早印刷的那份。

报纸尺寸与活字印刷所用的字槽相同,长一尺七寸,宽一尺二寸,换算为现代单位大约为54厘米和39厘米,大小与后来的报纸无异。

材质选用的是吸墨性能最佳的麻纸。

抬头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明皇家人民日报】

这些字是从北伐军中的朱棣处特意求来的。

虽然这位爷爷自幼未受太多教育,与太祖父类似,但登基后便成为知耻而后勇的典范。

字体虽谈不上顶级,却自带一种正气凛然的气息,极具震慑力。

这八个字特别加粗放大。

其余部分仅在各小标题处稍作强调,字体略大于正文且稍显粗壮。

出于美观与便利读者的考虑,无论是小板块还是整个报纸的大框架周围,都精心绘制了简洁的线条作为边框。

若与后来的报纸相比,这份初版唯一的不同之处或许就在于缺少了插图这一元素。

朱瞻基本想加入一些简单的绘画再交由工匠雕刻,但因时间紧迫未能如愿完成。

接过报纸后,朱高炽的目光先落在上方八个大字上稍作停顿,忍不住点头表示认可,随即迅速翻阅起来。

7017k

------------

小如绿豆般大小的漆黑字体端正且分明,一股特有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属于文字的独特气息令朱高炽颇为喜爱。

他读得很专注,表情也随之变换,时而惊喜,时而疑惑。

尽管其中不少文章他已经看过,但以报纸的形式重温,竟别有一番趣味。

尤其是关于朝廷政策的部分以及民生相关内容,大部分出自朱瞻基之手,语言通俗易懂,却意外地让人读来顺畅。

特别是那些断句时的标点符号,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标点符号在大明并非没有,只是种类有限且形式简单。

然而,这份报纸中使用的标点,却是朱高炽前所未见的。

正是这些新颖的标点,使得文意表达得更加明确,也使他越读越投入。

朱瞻基并不像父亲那样心思复杂,对于标点符号,他直接沿用了后世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这虽算不上什么革新之举,但也谈不上多么稀奇,因此他并未多加关注。

标点符号用于报纸之中,不过是为了让文字含义更为清楚准确而已。

朱瞻基无需像父亲那样逐字逐句分析内容甚至标点,他看报速度极快,几乎是一目十行,因为他对版面布局早已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