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浊流滚滚 > 第230章 泾河水托付生命 巧营救有缘收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泾河水托付生命 巧营救有缘收养

光阴飞逝,转眼几个年头就过去,又来到这个夏季。这个季节,正是暴雨的高发期,黄土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依然屹立在那里,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风吹雨打,巍然不动。

这个时期,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扫除文盲,上级要求,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必须学到文化知识,乡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把落实建设各村中小学,放到重点工作上来,要求各村配合,完成这一重大决策。

各村也是尽快行动起来,张家堡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召开了村级领导班子会议,会议定出了具体方案,落实到人,开始实施。

张良回到家来,高兴的告诉金珠:“金珠,今天开会了,要在各村建立小学。村上有了小学,以后,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了,再不用孩子守在家里,让大人看管。有老师看着孩子,还能教孩子读书认字,真是好事一件,现在孩子,真是赶上好社会了,那像我们这些睁眼瞎,就我上了两年夜校,还是好多字不认识,真是字能认识我,而我却不认识它。”张良兴冲冲的说着,就像为自己建校一样高兴。

金珠也应着说:“这的确是个好事,当年,我要是能多识点字,把父亲那给人看病的手艺,给传下来该多好,现在想起来,真有点遗憾,金豆小,我又没接着,真可惜了。”

张良接着说道:“和过去相比,现在好多了,以后会越来越好。上级安排,让各村尽快给学生准备桌子板凳,解决孩子念书的桌凳问题。前边学校没有桌子,孩子们趴在土台上写字,太苦了孩子了。上级通知,要让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要进校念书,要改变先前人们的传统旧观念,和重男轻女的思想。村上已经和工作队开会商量,决定,明天就派人去泾河岸边,伐树解板,开始做桌凳,孩子以后就不用趴在土台上写字了。”

真是: 社会发展抓教育,孩子学习是第一。

基础不好上进难,根子不稳怎站立?

金珠听了应道:“这伐树抬椽可是体力活,你要注意安全,莫要伤了腰。在沟里干活,估计需一天时间,回家吃不了饭,我给你烙个锅盔带上吃。”金珠说完,就去准备。

到了第二天,李义张良亲自带队,在泾河岸边去伐树。来到泾河岸边,看到泾河浊流,以及河流上的漂浮物,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上游发水灾了,冲走了许多杂物。别人感到惊奇,而张良却是司空见惯,对着大家说:“这年年都发水灾,没啥稀奇,赶紧干活才是正事。”其他人也就听令干活,尽快行动起来,出工不出力可不行。

这泾河岸边的地势也很奇特,河对岸,那是高纵直立的石头悬崖,有的地方石头,顺着地势平躺着,而有的地方,则像地下有蹋陷一样,石崖呈现出倾斜状态。而这边山头,就像全部塌陷下去,只留土山,没有了石崖,靠近泾河都是黄沙地,人们便开垦种地,这种神设鬼施般的地貌,被人们充分利用着。

这些黄沙地塄坎以及悬崖边上,长满了灌木,在这灌木丛中,那些强有力的树木,长出了粗壮的树干,茂密枝头,显示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粗壮的树干,正好被人们利用。

真是: 百年树木长成材,坚韧不拔迎风摆。

风风雨雨几十年,吸收营养兼忍耐。

张良长期在这山间行走,了解山上的一草一木,他带路直接来到目的地,选择好树木,便开始伐木。不一会,两个粗壮树木

被锯倒在地,巨大树冠,也被一支一支砍掉,余下粗壮的树干,抬回家就能解板。干累了,他们一起坐在岸上高坎边歇息,吃着自己带的锅盔,看着滚滚的泾河流水,说着毫无边际闲话。打发着时间。

忽然,一个人惊奇的喊道:“你们快看,那河里漂下来一个什么?”听到喊声,大家的眼睛,一同看向泾河看去,那个黑色漂浮物,旁边挂着红色的东西,就像拖着红尾巴的鱼,在水中游,整体在那黄色水流中,尤为显眼,有人急忙站起来看着,想看清到底是个什么?

那个漂浮物,神奇般的跟着水流,向下漂移,渐渐的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都看清了,一个漂浮在水中的瓦盆,边上挂着红衣服,人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当那瓦盆飘在距离他们能看清楚的地方,顺着水流向下移动。

有人忽然喊道:“我看见了,瓦盆里,一只小手在动,像是一个小孩。”

好几个人都喊着:“我也看见了,有个小手在动,是个小孩子。”几双眼睛肯定了这个事实。

没看清的人们,随着喊声都齐刷刷,跑到泾河边,想看个究竟。

瓦盆渐渐漂到距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也是在水流二十多米的深水区,这一群旱鸭子,不会游泳,他们心里都明白,不论谁下水,就会被大水冲走,不但救不了孩子,还会搭上自己性命,那是他们没法达到的深水区。人们不约而同跟着水流向下走,寄希望于,天神帮助,让瓦盆能自己游到岸边来,把孩子救上来。

李义呐喊道:“谁快去砍一个长树竿,等到盆子距离河边近的时候,用树竿,钩住盆子。”有人响应,立刻去砍长树竿。尽管这个也够不着,仍有人去准备,不想放弃希望。

其余人都跟着漂流的盆子向下游走,希望奇迹出现,可那盆子,始终不肯游到岸边来,在水中央随波逐流。人们看着飘动的瓦盆,心里着急,却没有丝毫的办法。

张良看见此景,突然向下游渡船跑去,他的行动。大家立刻明白意思,用船不就能够到了嘛。大家都寄希望于张良,相信他用船一定能救孩子。盆子漂流的速度,赶不上岸边人奔跑的速度,张良跑到下游,解开拉船的绳索,将船行驶在水中央,等着漂流的盆子。

人们跟着漂流的盆子,渐渐来到船的地方。李义远远的呐喊道:“张良,你把船行驶到一边,别让盆子碰到船上,小心将盆子碰翻。”他提醒着,怕出现意外。

张良挥着手表示明白,他极力的把船控制在,盆子流下来的前边,以防距离太远,盆子在远处漂过,用船在水中追盆子,那更容易将盆子碰翻。眼看着盆子接近船,张良急忙用撑船的杆子,在水中扶住盆子,让盆子慢慢的接近船,说是迟,那是快,张良,猛然丢掉手里的杆子,弯下腰,双手抓住了盆子,瞬间端起,将盆子连同盆子上的红布衫放到船上,岸边的人们,立刻欢呼起来,高喊着:“救下了,救下了。”

失去控制的船,被水冲的向下顺流,张良立刻拿起杆子,开始控制船,将船往岸边靠去。到了岸边,将拉船的绳索,抛上岸,岸边的人拉着绳索,将船拴在岸边的大石上。

张良这才抱起盆中的孩子,那盆边的红衣服衣服半湿半干,孩子的衣服背也湿漉漉的。张良心里想,孩子不能再受凉了,赶紧把孩子身上的湿衣脱掉,用自己的衣服,包住孩子,这才抱下船来,孩子没有哭声,只有挥动着胳膊。

李义说道:“这个孩子命真大,快抱过来看看孩子。”岸边的人们都围了上来,想看看孩子长什么样?不知在河里漂流了多远?

人们看到,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只有三四个月大的样子,嘴唇干裂,喉咙里已发不出声来,只有那挥动的胳膊,展现着他有着极强生命力。

张良对着大家说道:“这孩子在河中不知漂浮了多少天?你看孩子嘴唇都干裂了,声都出不来了,要赶紧抱回去,找点奶喝。”

李义上船去,取来孩子睡的瓦盆,还有那红布衫,人们看着它,一个直径约六十厘米,高度不到三十厘米的瓦盆,却在河水中,托付一个生命。

李义感慨的说:“肯定是泾河上游发大水了,孩子的妈妈,把孩子放在盆子里,希望孩子能逃个活命。孩子的妈妈,不知道怎么样?可她却用这个盆子,把自己的孩子救了出来。在生死的边缘,母亲想出这样的办法救孩子,给孩子留下生的希望,母爱真是伟大。”

是的,一个母亲,不管自己怎么样?都会把活着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她的情感和智慧,不仅仅用一个伟大而能形容和包含。

真是: 生儿育女费尽心,唯恐儿女不如人,

呕心沥血终不悔,用命去换也甘心。

张良看着大家说道:“要救孩子的命,现在必须抱回去给孩子找奶喝,不能再等了,我走了,李义你领着大家。”在张良心里,先把孩子救活,至于后边怎么养孩子,回家后,让金珠做主。

大家都点头称是,在救助生命面前,谁都没有二话。并且都有一个高兴地心理,就是在滚滚的河水之中,救了一个生命,就像是做了很大的善事一样,各个人心里乐滋滋的。

李义说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已经救下了,那就赶紧抱回去,找吃的,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性命,这里都交给我,你放心的抱着孩子回去吧。”李义也毫不含糊。

张良给李义说道:“那你就招呼着,我回了,你回来把那个盆子和衣服带回来,那可是孩子以后找回根的依据。”说完就抱着孩子往回赶,李义点头答应。

张良把孩子抱回家,可把母亲和金珠忙坏了,没有奶水成了大问题,李翠兰看到孩子嘴唇干裂,缠了棉花鼓,蘸着水给孩子滋润嘴唇,直到孩子能自己吸允,金珠把打的面糊,才给孩子喂,饥饿的孩子,有了吃的,就慢慢吃的不停。

李翠兰看着说道:“孩子饿极了,想着要吃的,面糊糊,娃都觉得香,这孩子福大命大,大难不死,日后定有大世事,良儿能救他,说明和咱家有缘份。”

在她心里,盼着金珠能给张良生个孩子,可就是几年来了,金珠身体没个动静,她就有心把这个孩子,给张良养着,怕金珠不乐意,故而说出此话。

一个母亲,天生爱孩子,金珠跑前跑后,想着办法给孩子吃,在她心里,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这几年多了,没给张良添个一男半女,心里也有点着急,也许是前边自己生孩子,身体受损,有劲使不上,干着急,没办法。今天,看着婆婆和张良,对孩子特别上心,也就没有打算把孩子送走的心理,也就和婆婆的心里不谋而合。

真是: 见到男婴很疼爱,抱着喂奶难下怀。

天下母亲都心善,母爱之心怀里揣。

到了晚上,张良回来,对养不养孩子,心里没个底,不知金珠心里是啥想法,当着父母的面,问金珠:“这孩子是救回来了,往后怎么养?咱们养不了就送人吧。”父母听了后,都抬头看金珠,看她怎么打算?又是怎样一个心理?

金珠看着一家人都看着自己,明白张良让她做主,于是对着张良说道:“你能从河里救上来,就证明咱们和孩子有缘,其他几个孩子都大了,利脚利手,没啥麻烦。再说咱们几个大人,再拉扯一个小娃,也不是什么难事,依我看就留下吧,我看孩子怪心疼的。再把孩子睡的那个盆和那红衣服留着,万一看人家亲人寻来,这也是个见证。”说完,就看着一家人,看看他们是怎样一个心理?愿不愿意把孩子还回去?

李翠兰听了金珠的话,心里想,这孩子不知家在上游那里,在河里漂了这么久,他的亲人肯定不会找来的,自己就当亲生的养。便说话了:“男娃不吃八年闲饭,日后长成人,前途不可估量。你养他小他必养你老,你不付出那有回报?既然金珠都说了,那我就帮你带孩子,我和你大身体还算硬朗,能帮衬你几年不成问题。人常说,有个苗不愁长,过上几年就成大成人了。”金珠听明白了婆婆的心思,她没有要将孩子送走的意思,也没再说什么。

而实际上,他的亲人,也许估计泾河流急,孩子在盆子里,一个漩涡就没了,活命的机会很渺茫,所以就没人来找。以至于孩子的身世,就成了一个谜。

张良听懂了母亲的话,心里想大家都想一块去了,那就养着吧,张良朗声说道:“你们都这样说,我就没有啥顾虑的了,我抱着孩子那一刻,就觉得这孩子和我特别亲,今天一直就给孩子想着名字,名字都想好了,小名叫河生,大名就叫张铭仁。”

“河生,河生,名字和实际真合适。张铭仁,名字也响亮,你上了两年夜校,也会给孩子起名字了,也像个文化人了。”铜锁这时开口了,并对儿子给孙子起名很赞赏,也流露出要留下孩子的意愿和高兴。爱幼,这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挚爱,每个人都默默传承着。

一家人听了,都高兴的脸上露出笑容,不单觉得名字起的好,更为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的和谐氛围而高兴。一个捡来的生命,就这样融入了这个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大家都把他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真是: 茫茫天地有缘分,泾河流水促成因。

血缘亲情有何妨?相聚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