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祁同伟之重拾初心 > 第160章 政企协作的创新样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0章 政企协作的创新样板

祁同伟紧攥着钢笔,笔端在会议纪要上轻颤,墨水晕染开来,仿佛在 “政企协作机制” 几个字的边缘,悄然勾勒出一幅模糊的蓝图。会议室里,争吵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喧嚣。就在这嘈杂声中,他敏锐捕捉到市工信局局长翻动企业调研报告时,纸张发出的细微摩挲声。那叠文件的边角已被频繁翻阅磨得毛糙,恰似岁月在其上留下的斑驳印记。

“祁书记,如今企业对和政府打交道,那可真是畏之如虎。” 市工信局局长摘下眼镜,用衣角轻轻擦拭,镜片后的目光满是无奈与忧虑,“上个月走访的三十家企业,十七家抱怨审批流程繁琐,九家吐槽政策解读不及时。可咱们局里人手就这么点儿,实在分身乏术啊。” 他的话音刚落,参会的二十多位干部瞬间陷入沉默,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唯有空调出风口传来微弱的嗡鸣声,仿佛在为这场棘手的困境暗自叹息。

祁同伟没有立刻作答,而是站起身,从容地走到投影仪前,轻轻按下开关。屏幕上,一组数据瞬间跳出,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刺向众人的内心:汉东近三年因政企信息不畅导致项目延误率高达 23%,企业重复提交材料耗时累计超 1.2 万小时。“同志们,这可不是单纯的效率问题!” 他的指尖轻点着 “企业运营成本” 的折线图,每一下都仿佛重重敲在众人的心坎上,“某新能源企业就因为搞不懂补贴政策,生生错过申报期,直接损失了八千万产值。这损失,咱们汉东可承担不起!” 坐在后排的财政局长听闻此言,脸色微微一变,赶忙翻开笔记本,铅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急切地记录着这些关键数据,那声音里透着一丝凝重,仿佛在铭刻汉东发展路上的一道道伤痕。

为打破这僵局,祁同伟决定亲自出面。办公室里,暮色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恰似他此刻复杂纠结的心境。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汉东龙头企业 —— 华宇集团张总的电话。“张总,听说贵司新上的智能工厂项目卡在环评审批上了?” 他刻意放缓语调,声音里满是关切,“我们正筹备政企协作机制,想听听您最头疼的问题,看看如何帮您排忧解难。” 电话那头短暂沉默后,张总轻笑一声:“祁书记,您要是能解决跨部门审批的堵点,我们华宇集团肯定第一个响应,全力支持!”

座谈会筹备阶段,祁同伟把自己关在会议室整整三天。他逐字逐句审阅企业提交的 127 条诉求,宛如一位严苛的工匠雕琢稀世珍宝。在 “工业用地审批周期过长” 旁,他郑重批注:“调取近三年同类项目数据对比,深挖问题根源。” 看到 “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 的反馈时,他眉头紧皱,迅速圈出相关部门负责人名单,写下:“要求现场答复,给企业一个明确说法。” 秘书送来参会企业名单时,他仔细端详,划掉三家纯国企,在空白处认真补写:“增加五家中小民营企业代表,广纳不同声音。”

首场座谈会在市政府第三会议室召开。环形会议桌旁,企业家们起初都显得格外拘谨,手指不自觉地反复摩挲面前的矿泉水瓶,眼神中透着紧张与期待。直到祁同伟翻开笔记本,沉稳说道:“华宇集团张总提到的环评审批问题,现在请生态环境局李局长解释一下。” 李局长闻言,微微一怔,有些慌乱地翻找材料,文件在手中沙沙作响。祁同伟抬手示意他放下,温和说道:“别照本宣科,实实在在讲讲卡在哪个环节。”

“主要是部门间数据不互通。” 李局长擦了擦额头冒出的汗珠,声音里带着一丝窘迫,“企业提交的材料,我们得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核实,可协调起来至少得两周,这时间实在太长了。” 他的话音未落,张总迅速翻开文件夹,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我这儿有个数据接口方案,是集团 It 部门做的,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祁同伟的目光在两人之间快速流转,脑海中迅速思索可行性,突然开口:“既然有现成方案,能不能成立专项小组,下周就开始测试?大家齐心协力,尽快打通这个堵点。” 会议室里的气氛,第一次有了松动的迹象,仿佛冰封的湖面开始出现裂痕。

但协作推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讨论 “政策直达企业” 机制时,市税务局负责人态度坚决,语气强硬:“必须严格按程序公示,这是规定,不能随意更改。” 中小企业家代表们却急得直拍桌子,情绪激动地喊道:“等公示完,市场机会早没了!我们等不起啊!”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眼看争论陷入僵局,祁同伟不慌不忙地调出深圳的 “政策精准推送” 案例,投影在屏幕上:“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需求,把政策点对点推送到负责人手机上。咱们汉东为何不能借鉴?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让企业及时受益。” 他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流程图,耐心解释道:“当然,安全审核环节不能省,这是保障政策准确实施的关键。”

为让协作机制真正落地生根,祁同伟积极推动成立政企协作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他特意把会议地点设在企业园区。看着委员们围坐在由车间改造的会议室里,听着机器轰鸣声讨论议题,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打破空间隔阂,才能消除心理距离。只有真正走进企业,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

委员会运转初期,收到的企业诉求五花八门。某食品企业反映 “冷链物流补贴申请材料过多,手续繁琐得让人头疼”,祁同伟听闻后,立刻要求财政局三天内给出简化方案,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公司提出 “人才公寓分配标准不合理,留不住人才”,他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住建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每次例会,他都会随机抽取三个诉求,现场追问责任部门进展,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切实回应。

解决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问题时,委员会陷入长达一个月的激烈争论。银行代表坚持风险控制,认为不能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否则会带来巨大风险;企业代表则强调生存压力,声泪俱下地诉说资金短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政府部门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考虑企业发展,又要兼顾金融安全。祁同伟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闭门会”:让银行客户经理、企业财务总监、金融办干部面对面算细账,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和潜在风险。在激烈的讨论与反复的计算中,某银行经理发现通过供应链金融能降低风险,僵局终于被打破,一丝希望的曙光透了进来。

随着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企业提交材料的平均数量减少 40%,政策从出台到企业知晓的时间从平均 30 天缩短至 7 天。更重要的是,政企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会议桌。祁同伟的手机里,渐渐多了企业家们发来的信息,有时是新的项目构想,充满创新与活力;有时是政策执行中的小问题,需要政府给予指导与帮助。这些信息,如同一条条纽带,将政企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某次调研中,一家初创企业的负责人满脸兴奋,拉着祁同伟参观新研发的智能设备。“要不是协作委员会帮忙对接高校资源,这个项目根本做不出来。” 年轻人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现在我们和三家国企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充满希望!” 祁同伟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他们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不禁想起第一次座谈会上那些拘谨的面孔。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会议室里的争论、深夜的协商,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都化作了推动汉东发展的强大动力。

年终总结会上,祁同伟站在台上,展示了一组数据:通过政企协作,汉东新增就业岗位 3.2 万个,企业平均办事成本下降 28%。但他没有过多强调这些数字,而是缓缓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从座谈会上收集的 237 条企业诉求,每一条后面都标注着解决情况。“这些才是最珍贵的成绩单。” 他的目光扫过参会的企业家和干部,眼神中充满期待与坚定,“协作不是终点,而是共同成长的开始。我们要继续携手前行,创造汉东更美好的明天。”

散会后,祁同伟刚回到办公室,手机就收到张总的微信:“祁书记,华宇集团计划再投资 50 亿扩建智能工厂,希望政府在用地审批上给予支持。” 他毫不犹豫地回复:“明天上午十点,我带自然资源局去现场办公,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璀璨的灯光照亮了办公桌上的政企协作规划图。那些曾经生硬的线条,在无数次的讨论与磨合中,渐渐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