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金殿呈策,一品农官定乾坤
鸿胪寺的庭院,幽静雅致。
黄曼曼推开窗,清晨的微光带着几分寒意,涌入室内。
京城,果然与杨家村截然不同。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威压与躁动。
她静坐了片刻,调息凝神,将一夜的思绪沉淀。
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鸿胪寺的官员送来了早膳。
“黄姑娘,宫里传来消息,圣上今日早朝后,会在御书房召见您。届时,徐大人和周大人会陪同您一同前往。”官员恭敬地说道。
黄曼曼心中了然,点了点头:“有劳了。”
该来的,总会来。
她从容用过早膳,换上了一身干净朴素却不失体面的棉布衣裳。
没有珠光宝气,只求大方得体。
她知道,今日的场合,外在的华丽并无用处,唯有腹中的真知灼见,才是真正的依仗。
巳时将近,徐阶和周明准时来到鸿胪寺。
徐阶的面色比昨日多了几分凝重,看了黄曼曼一眼,微微颔首:“黄姑娘,准备好了吗?”
黄曼曼回以一个平静的微笑:“有劳两位大人。民女已准备妥当。”
周明在一旁,眼神中带着几分担忧,也有几分期待。
他亲眼见证了黄曼曼的才智与沉稳,但也深知皇宫之内,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此去面圣,务必谨言慎行。”徐阶再次叮嘱,“圣上虽对你那高产稻法寄予厚望,但朝中亦有不少声音。你需有应对之策。”
黄曼曼眸光微动:“民女明白。清者自清,事实胜于雄辩。”
三人乘坐马车,穿过繁华的街道,一路向着皇宫驶去。
宫墙高耸,朱红色的宫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严。
层层叠叠的守卫,目光锐利如鹰。
经过数道关卡的盘查,马车终于在宫门前停下。
徐阶和周明引着黄曼曼,徒步进入这天下权力最核心的所在。
脚下的青石板路,平整光滑,不知曾有多少王侯将相在此走过。
两侧的宫殿楼阁,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无声地诉说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黄曼曼目不斜视,步伐沉稳。
她能感觉到,周围有无数道目光,或好奇,或审视,或轻蔑,落在她的身上。
她心中平静如水。
这些,她早已预料到。
御书房外,一名身着锦袍的太监早已等候。
“徐大人,周大人,黄姑娘,圣上已在内等候。”太监声音尖细,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有劳公公。”徐阶拱手道。
太监推开厚重的殿门,一股淡淡的龙涎香气扑面而来。
御书房内,布置得雅致而不失庄重。
正中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端坐着一位身着明黄色龙袍的中年男子。
他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不怒自威。
想来,这便是大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今圣上了。
书案两侧,还站着几位身着各色官服的大臣,显然都是朝中重臣。
黄曼曼随着徐阶和周明进入,依礼跪拜。
“草民黄曼曼,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她的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平身。”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谢皇上。”黄曼曼起身,垂首侍立。
皇帝的目光落在黄曼曼身上,停留了片刻:“你便是黄曼曼?那个献上高产稻法的乡野女子?”
黄曼曼恭声道:“回皇上,正是草民。”
皇帝微微颔首:“徐爱卿已将你的事迹奏报于朕。一年六熟,亩产千斤,听起来,倒像是天方夜谭。”
这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质疑。
黄曼曼心中早有准备,平静道:“回皇上,民女所献之法,并非玄虚之术,而是基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细致观察与实践总结。”
“哦?”皇帝眉毛微挑,“你且细细说来。”
黄曼曼深吸一口气,开始将自己的“科学耕作法”娓娓道来。
“启禀皇上,所谓高产,其核心在于‘养地’与‘精耕’。”
“其一,秸秆还田。稻谷收割之后,秸秆并非无用之物。将其粉碎还于田中,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质,此为‘地力常新’之法。”
“其二,农具改良。民女家传有几样改良农具图纸,如曲辕犁、筒车、以及民女所用之‘神镰’,皆能大幅提升耕作与收割效率,节省人力,抢抓农时。”
“其三,选种育秧。选取饱满、抗性强的稻种,进行专门培育,确保秧苗茁壮,此为高产之基石。”
“其四,合理密植,及时除草,科学灌溉,病虫防治……”
黄曼曼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础理念,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出来。
她没有提及“灵泉水”分毫,只强调科学方法与经验总结。
皇帝静静地听着,眼神从最初的审视,渐渐变得专注。
徐阶在一旁,不时点头,补充道:“皇上,臣已派人核验,杨家村去岁稻谷产量,确实远超寻常。黄姑娘所言,句句属实。”
周明也躬身道:“皇上,臣亦亲眼所见,黄姑娘所用农具,确有独到之处,耕作之法,亦是井井有条,绝非虚言。”
黄曼曼注意到,旁边几位大臣,有的面露思索,有的则依旧带着怀疑。
果然,就在此时,一位身着绯红色官袍,看起来颇有分量的老臣出列,躬身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此事尚有蹊跷。”
皇帝看向他:“哦?钱御史有何高见?”
那钱御史正是扬州钱家在朝中的依仗,户部左侍郎钱秉坤。
他此刻站出来,显然是得了钱家的消息,要在此发难。
钱秉坤朗声道:“皇上,自古以来,农事皆靠天时地利,所谓亩产千斤,闻所未闻。黄氏一介女流,乡野村妇,何来如此通天彻地之能?臣恐其妖言惑众,或是有心人借机沽名钓誉,扰乱朝纲!”
这话一出,御书房内气氛顿时一紧。
“妖言惑众?”黄曼曼心中冷笑,面上却丝毫不乱。
她上前一步,朗声道:“钱大人此言差矣。民女所言,皆是实践所得,何来妖言?若大人不信,民女愿在京郊寻一块薄田,亲自耕种,以证所言非虚!”
她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充满了自信。
“再者,民女一介草民,若非心怀天下农人,何苦将此法献上?沽名钓誉于我何益?难道钱大人认为,让天下百姓多打些粮食,吃饱肚子,便是扰乱朝纲吗?”
这一连串的反问,让钱秉坤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没想到,这个乡下女子,竟如此伶牙俐齿,胆识过人!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随即又恢复了威严:“黄曼曼,你所言的耕作之法,听起来确有几分道理。但正如钱御史所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黄曼曼心中一动,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她躬身道:“皇上圣明。民女恳请皇上,准许民女在京郊试种。民女愿立下军令状,若一年之内,无法达到所言产量,甘受任何惩处!”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
徐阶和周明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这可是金殿之上,军令状岂是儿戏?
钱秉坤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正愁找不到黄曼曼的错处,这下她自己送上门来了!
“皇上,此女狂妄至极!臣请皇上治其欺君之罪!”钱秉坤立刻抓住机会。
皇帝却没有立刻表态,他深深地看着黄曼曼,似乎想从她脸上看出些什么。
但黄曼曼的眼神,依旧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的退缩与慌乱。
良久,皇帝缓缓开口:“好!朕就给你这个机会!”
“朕划拨京郊良田百亩,农具、种子、人力,皆由户部调拨。朕给你一年时间。若你能成功,朕重重有赏!若你失败……”皇帝的声音陡然转冷,“欺君之罪,株连九族!”
“谢皇上!”黄曼曼再次叩首,声音平静,“民女定不负皇上所托!”
她知道,这是风险,更是机遇。
一旦成功,她的高产稻法,便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推广,惠及天下。
而那些试图阻挠的势力,也将无所遁形。
钱秉坤见状,心中暗喜。在他看来,黄曼曼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亩产千斤?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仿佛已经看到黄曼曼一年后,人头落地的场景。
徐阶则忧心忡忡,他虽相信黄曼曼有真才实学,但此事干系重大,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接下来的时间,皇帝又详细询问了黄曼曼一些关于耕作细节的问题。
黄曼曼皆对答如流,将秸秆还田、深耕细作、病虫害防治等诸多现代农业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回答之中,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她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水利建设、农田规划的初步设想。
皇帝越听,眼神越亮。
他发现,这个女子,不仅懂得耕作,更有着远超常人的见识与格局。
她所说的,并非什么虚无缥缈的秘术,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可以推广的兴农之策!
“好!好一个黄曼曼!”皇帝龙颜大悦,忍不住抚掌赞叹,“朕得你,实乃大晏之幸,万民之福!”
此言一出,钱秉坤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知道,自己彻底失算了。
皇帝看向黄曼曼,语气中充满了期许:“黄曼曼,你那高产稻法,若真能推广天下,使我大晏子民皆得温饱,你便是社稷之功臣!”
黄曼曼心中微松,知道自己这一关,算是过了。
她谦逊道:“皇上过誉。民女所愿,唯天下安定,百姓安康。”
皇帝沉吟片刻,朗声道:“黄曼曼献高产稻法,利国利民,功在社稷。朕意已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敕封黄曼曼为‘一品农事女官’,赐正一品俸禄,钦命巡查天下农事,专司各地稻麦等主粮种植推广、技术改良、灾害防治等事宜!”
“凡地方官员,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若有阳奉阴违,阻挠农事者,黄曼曼可持朕御赐金牌,先斩后奏!”
轰!
此言一出,整个御书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决定,震得目瞪口呆!
一品!
正一品大员!
而且是女子!
这在大晏王朝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更何况,还手握“先斩后奏”之权!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徐阶和周明也是一脸震惊,他们想过皇上会重赏黄曼曼,却万万没想到,会是如此石破天惊的封赏!
钱秉坤更是如遭雷击,面如死灰,身体摇摇欲坠。
他知道,钱家完了。
得罪了这样一位手握实权,深得圣眷的一品大员,钱家在扬州的米粮生意,还能有好?
黄曼曼自己,也是心中巨震。
她预想过皇帝会重视,会给予支持,但万万没想到,会直接将她推到如此高的位置!
一品农事女官!
这不仅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再次跪倒在地,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清晰坚定:
“草民……臣黄曼曼,叩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皇上所托,不负万民所望!为我大晏农事,开创一片新天地!”
皇帝看着伏在地上的黄曼曼,眼中充满了满意与欣慰。
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敢想敢做的人,来为他解决困扰大晏多年的粮食问题。
“平身吧,黄爱卿。”皇帝的称呼,已经悄然改变。
“谢皇上。”黄曼曼起身,神色肃然。
从这一刻起,她的身份,彻底改变了。
她不再是杨家村那个普通的农女,而是大晏王朝正一品农事女官,肩负着天下农人的希望。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晏王朝。
一个乡野女子,凭借高产稻法,一步登天,成为一品大员!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炸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惊叹,有质疑,有羡慕,有嫉妒……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底层的百姓,听闻此事后,却是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
他们仿佛看到了丰衣足食的希望。
黄曼曼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而扬州钱家,在得知消息后,家主钱万贯当场吐血昏迷。
他们精心策划的刺杀,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黄曼曼的崛起,也敲响了钱家的丧钟。
很快,在皇帝的雷霆手段下,钱家因“买凶刺杀朝廷命官”、“勾结官员、意图扰乱粮市”等罪名,被抄家问斩,家产尽数充公。
那些曾经与钱家勾结,试图对黄曼曼不利的米商,也纷纷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一时间,整个大晏的米粮市场,为之一清。
黄曼曼并没有沉浸在地位的骤然提升中。
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她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在徐阶和周明的协助下,她在京郊的试验田,很快便规划完毕。
选种、育秧、犁地、播种……
黄曼曼亲力亲为,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极致。
她还从杨家村调来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妇工,协助自己管理试验田,并开始培养第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皇帝也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不仅拨付了充足的钱粮物资,还特许她自由出入宫廷,随时可以向他汇报进展,请示问题。
杨家村。
当圣旨传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曼丫头……当了一品大娘娘了!”杨老太激动得老泪纵横。
虽然她和黄曼曼没什么感情,但是不妨碍现在黄曼曼是她的孙女嘛!
杨富贵更是咧着嘴,笑得合不拢嘴,眼眶却红红的。
他知道,曼曼不容易。
黄翠莲听到女儿的名字,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长久不见,她想她了。
黄小石和黄小丫更是欢呼雀跃,为姐姐感到骄傲。
整个杨家村,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
他们知道,黄曼曼的荣耀,也是杨家村的荣耀。
从此以后,杨家村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了。
而远在京城的黄曼曼,心中也牵挂着家人。
她修书一封,连同皇帝赏赐的金银,一同送回杨家村,托付杨富贵好生照料母亲和弟妹,并让他继续管理好年糕工坊。
她告诉他们,自己一切安好,勿用挂念,待京中事务稳定,定会设法接他们来京团聚。
时间如梭,春去秋来。
京郊的百亩试验田,在黄曼曼的精心照料下,稻浪翻滚,一片金黄。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沉甸甸的稻穗被收割、脱粒、晾晒、称重……
最终的产量,再次震惊了所有人!
亩产,一千二百斤!
比去年在杨家村的产量,还要高出两成!
这个数字,彻底打消了朝中所有人的质疑。
皇帝龙心大悦,当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黄曼曼的“高产耕作法”。
黄曼曼也被正式任命为“大晏皇家农学院”的山长,负责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编撰农学教材。
她的“神镰”图纸,以及改良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也被工部批量制造,分发各地。
从此,黄曼曼开始了她巡查天下农事的征程。
她的足迹,踏遍了大晏的万水千山。
江南的鱼米之乡,她指导农民兴修水利,改良稻种,推广双季稻、三季稻。
北地的苦寒平原,她推广耐旱作物,改进耕作技术,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
蜀中的崎岖山地,她因地制宜,发展梯田农业,推广经济作物。
关外的辽阔黑土,她带来了新的耕种理念,让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粮仓。
她每到一处,都会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向他们传授耕作技巧。
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扰农民多年的难题。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无数的百姓,因为她的到来,摆脱了饥饿,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他们发自内心地爱戴这位年轻有为的女官,亲切地称她为“福星娘娘”、“丰收女神”。
她的画像,被百姓们供奉起来,与土地神、灶神一同享受香火。
黄曼曼的事迹,也激励了无数的女性。
她们看到,女子,并非只能困于内宅,亦能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数年之后。
大晏王朝,国泰民安,仓廪充实。
曾经困扰历代帝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史书上,浓墨重彩地记载了这位传奇女官的功绩。
而黄曼曼,依旧奔波在田野之间。
她知道,农业的发展,永无止境。
她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夕阳下,她站在一片金色的稻田边,眺望着远方。
脸上,带着欣慰而坚定的笑容。
她的身后,是万家灯火,是国富民强。
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