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人类对于大自然中各种鸟兽作详细记录的历史,最早要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岩穴壁画来记录他们日常渔猎采集的生活。
而像一些大至像鹿牛等一系列大型野生动物,小到像野鸡野鸭等类别的野鸟,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了那时候的人们壁画等日常艺术的“常客”了。
也许,再高贵的“艺术”,有时候也离不开从大自然中进行“取材”。
到了原始部落时期,伴随着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家畜的饲养。
此时人们的生活模式,与原先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活模式相比,其实早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彼时的人们,才在各种艺术品的制作中,有了更多全新的选择。
像猪呀牛呀等一系列进过驯化的牲畜形象,才在这一刻大规模的出现在陶器等手工艺品中。
当然了,在这一时期其实也有绘满花鸟鱼虫的手工艺品。
只不过,和出工数量繁多的陶器等工艺品相比,它们的数量,实际上也就“略逊一筹”了。
到了后来,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
这一时代,由于等级制度划分较为森严。
所以说,在华夏地区,有些动物甚至能与社会不同阶层的等级直接挂勾。
到了后来,虽说宗法制度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因而逐步走向“分崩离析”。
但是,宗法观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是长期存在的。
并且,宗法观念还“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相对较大且较为长远的影响。
不过,即便是有制度与思想的“束缚”,但依旧抵挡不住先民们对于大自然浓厚的探索热情。
就比如说成书于战国时代,有说作者为楚国人,或者是当时不同诸侯国,以及历朝历代相关作者将各自对于不同地区的山河湖海地区的见闻所汇编成的一部着作-《山海经》。
在这部书里,除了涉及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的知识、相应的地方特产、植物草药、社会人文、祭祀神化等一系列内容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中讲述有关各种野生动物内容。
这些飞禽走兽,有的平平无奇,但大多数情况下,要不就是长得奇形怪状,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要不就是“神通广大”,拥有一系列的本领和技能。
也难怪,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即使时隔多年,鲁迅先生也对《三哼经》“记忆犹新”,对其表现得“如痴如醉”。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都要归功于《山海经》给读吞塑造出一个“奇异瑰丽”的世界呢。
对于《山海经》中长相怪异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有奇特植物以及令人费解的自然环境与现象等内容,古往今来,其实一直都有很大争议。
在这之中,有许多内容,通过在现实之中的对照比较,是可以找到原型并得到答案的。
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内容,由于其真实性有待考察,所以往往都会让人加以“杜撰”、“神化”,还有“幻想”等词汇。
只不过,不管在现实中有参考原型,还是只有“杜撰”、“神化”、还有“幻想”等内容。
在实际上,其实都是先民们勇于探索,再加以提炼所得到的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细细的推究并加以学习。
当然啦,除了《山海经》这部着作外,在这两大时期,还有其他中央与地方的着作典籍,还有编汇集册与百科全书。
这些书籍,在很大程度上都生动形象并且全面讲述了当地的动植物种类,值得我们细细阅读并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在欧洲地区,早在奴隶制社会之下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开辟了航海贸易,并且也与周边的国家与地区有了一定的交流与往来。
只不过,由于地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那时候的人们,所认识的动植物种类其实并不多。
紧接着,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由于教会与教庭的精神控制,还有关键航道被相关国家封锁的原因。
那时候的人们,其实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禁止”了,自然而然的在内部也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状态。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在这之中,当然也就闹出了许多外来物种的进入,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只能“猜想”的情况。
像如同一座城堡庄园那么大,长着大眼睛、像山羊那般奇形怪状的大象形象,还有长得像狗一样的豹子和老虎的画作。
其实,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后来,伴随着航海交通工具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远洋航海业的发展。
此时的欧洲有识之志,除了像麦哲伦的船队证明“地圆说”,像哥伦布那样发现“新大陆”外,他们还不惧艰难,开辟出许多的交通航道,并发现了许多新地区。
在这一时期,像早期的环球世界地图中,其实就已经在不同地区标注了特色的动植物。
然而…也不知道是否是实地考察,还是根据相关文字内容作出的幻想猜测。
这些动植物的形象,有大部分是“人尽皆知”的。
然而,像其他一部分的形象,在实际上就令人十分“无语”了。
至于有关海怪与陆上动植物的图册,这一时期的欧洲人,实际上都做了较为细致的描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文字批注。
但是,考虑到当时的信息差以及技术因素,在这之中所描绘的图案以及记录的内容,其实并不一定都能做到人人知晓。
和先前一样,在这之中,很有可能也有猜想的成分。
直到后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大发展、启蒙运动等一系列世界物种大交流大交换和思想解放运动进行。
此时的人们,才在真理与理性光辉的“指引”下,逐步打破教会教庭的精神束缚,开始更加全面且更加真实的认识这个世界。
而原先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也在这一刻,渐渐的被“打破”了。
之后又过了一段岁月,经过了历史的长期“积淀”,相应的动植物领域的探索研究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
而在这之中,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着作。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以及他的着作《昆虫记》。
当然了,在这一领域,其实也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名人大家。
他们的着作,也是脍炙人口,并且耳熟能详的。
除了华夏与欧洲关于动植物的认识历史,像非洲、亚洲其他地区、美洲、大洋洲还有其他诸多地区,对于当地和外来动植物的认识,以及将其具象化、艺术化以及文学化的历史,都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程。
至于全球各地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原本会因为地域与环境隔绝等因素,难以被世人所熟知。
但是,正因为有了全球物种大交换,还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此时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并了解许多关于全球不同地区动植物的知识。
大自然的真正魅力,或许在这一刻,就真正的“联系”起来了。
当然,从古至今,华夏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大家,他们都写了有关动植物且脍炙人口的古诗。
就比如说,王维《山居即事》中的“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王维《临湖亭》中的“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李白《别储至剡中》中的“竹色溪不绿,荷花镜里香。”
杜甫《为农》中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杜甫《暮春》中的“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杨巨源《折杨柳》中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些诗歌词句,还有其他一系列着名诗人的诗歌诗词,作者都采用相对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并抒发了感情。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向诗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当然了,像外国的许多小说家、诗人,还有艺术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
但是,相比于这些,他们更多的,不是从中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引发较深的思考,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
王嘉这小子,这几天的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便是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我在春秋战国时期,关有动植物的内容。
想到这里,他在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便是这《山海经》。
他对于《山海经》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觉得那是打开他新世界大门的第一本书。
而他呢,也是希望能够找到除《山海经》之外其他同时期的相关着作,并且记录其中的重要知识,以此作为之后回到现代社会,与那个时候的着作典籍相对比的重要参考。
于是乎,他便像之前那样,在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他们在书库进行日常竹简卷帛整理工作之余,从中寻找相应书籍。
当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寻找到了许多本相应的着作。
只不过…在这之中,他也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于是乎,他在尝试自己解决但最终失败的经历后,他便选择寻找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的帮助。
虽说,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王嘉这小子大部分的疑难问题,都得到了相应的解答。
但是仍然还有一小部分的内容,暂时没有办法解决。
最后,还是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亲自查阅的书库里的书籍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同时还进行实地考察。
最后,王嘉的所有问题,才得以解决。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桓公第十六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十六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十六年的世界。
其实,和鲁桓公在位执政的其他年间一样。
这一年,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在这一年春天正月的时候,鲁桓公与宋庄公、蔡桓候、卫惠公在曹国相会。
紧接着,在夏天四月的时候,鲁桓公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蔡桓侯会合攻打郑国。
再然后,到了秋天七月的时候,鲁桓公从攻打郑国的战役回到鲁国。
最后,冬天的时候,修筑向地的城墙。
十一月的时候,卫惠公朔逃亡到了齐国。
话说,就在鲁桓公执政第十六个年头,春天正月的时候。
此刻,只见鲁桓公在曹国等待这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等诸侯国国君,准备与他们商议大事。
“呃…”
“他们…来得也恁慢了些吧。”
“唉,不过为了家国大事,举兵好好教训一下郑国,让这郑国人知道背信弃义且妄自尊大的后果。”
“也罢也罢,这郑国自打没了寤生的领导,就很难再现当年“雄风”了啊,哈哈哈哈哈…”
“不过…现在郑国的实力依然摆在这儿,仍然不容小觑。”
“我等…还是得小心为妙啊。”
“嗯…”
“他们,想必现在也应该来到这曹国的地界了。”
“现在…去迎接他们吧。”
想罢,只见这鲁桓公朝不远处望了望,挥了挥衣袖,然后便昂首阔步朝迎接的地方前进。
与此同时,王嘉这小子,也来到了这曹国的地界。
只不过,他担心自己像先前一样,心中会暴露。
所以…他在刚来到这里的第一刻,便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学会用身边的物品隐藏自己的行踪,相应的事件进行围观,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
(朝四周望了望)“这里…莫名其妙的就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
(连忙)“等等!这…不是曹国的地界,鲁桓公与郑厉公相会的地方吗?”
“怎么,难道说…这里,又要发生什么大事吗?”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开始下意识的深思了起来。
然而,在下一秒,附近巨大的动静,却再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咦?这个动静…”
“难不成,是又有诸侯国在开会或者结盟啦?”
“看样子…旗帜还挺多的,应该有好几个诸侯国的国君会参加吧。”
“不行,我得去看看。”
哒哒哒…
咚咚咚咚…
在这之后,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王嘉这小子,很快便利用地形优势,成功躲过了官兵的视线以及追捕,顺利接近了事件发生的现场,开始围观。
此刻,见宋庄公、蔡桓公、卫惠公等诸侯国国君前来,这鲁桓公二话不说,立马便笑脸相迎。
“哈哈哈哈…”
“各位请就坐吧,这是我给各位特地安排的座位。”
一听鲁桓公这话,再见他那十分真诚诚恳的样子,宋庄公、蔡桓侯,以及卫惠公他们,便依次落坐了。
然而,就在此刻,只见这宋庄公朝四周望,然后便好奇地向这鲁桓公向道。
“欸,我说允君,你把大伙儿叫来商议事情,为何要把地点选在这曹国的地界啊?”
“啊,哈哈哈哈哈…”
一见这宋庄公如此问来,只见鲁桓公尴尬的笑了笑,然后便朝随行前来的曹国的国君,以及王侯将相看了看,示意让他们回答。
见鲁桓公这个样子,他们…也只好在欢声笑语之后,与宋庄公等人讲述先前的事情,并阐述其中的缘由。
话音刚落,只见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听罢这番解释,当即便大笑几声,然后纷纷点头已是赞同。
“哈哈哈哈…”
“原来,是这样啊…”
“怪不得呢,呵呵…”
紧接着,鲁桓公命人取来香酒美酒,为在座所有人的酒杯中都斟满,然后便说起正事来。
“诸位,想必,寡人叫各位前来,是有要事相求。”
“这郑国之人,还有突君,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与其有过或大或小的交集。”
“本来,这结盟一事,可以像先前那般稳如泰山。”
“只不过,这郑国之人,中途却背信弃义,竟在紧要关头挑拨我鲁国的关系,想要假借名义重振周王室,因而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提拔,从而忽略掉我等之地位。”
“此仇…我等不报非君子。”
“各位…难道说,先前这郑国,没有与诸位结下什么梁子吗?”
说到这儿,只见宋庄公等人顿时便想到了与郑国先前的仇怨,并纷纷倾诉出来。
鲁桓公见势头大好,随即便以举杯饮酒为誓,邀请宋庄公、蔡桓候、卫惠公等人出兵一共攻打郑国。
而宋庄公等人呢,权衡再三后,便同意了鲁桓公的请求。
至于陈庄公那边呢,应该也是由鲁桓公派人亲自提出出兵请求。
此刻,正当鲁桓公等人把酒言欢之时。
在一旁偷偷围观着的王嘉,此刻便暗想道。
“不变的味道,还是同一个‘配方’。”
“根据我的推测,当诸侯国君纷纷约定在同一个地点进行会谈的时候,不是出于大事,就是有结盟的需求。”
“依我看,现在…鲁国与郑国闹盾了。”
“而现在,鲁桓公正在为大战积极的拉人筹备呢。”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轻笑几声,然后便继续说道。
“呵呵呵…”
“这桓公,的确很有一套自己的政治与外交手段。”
“这世上,恐怕没有权谋与能力的统治者,早就会被历史所‘遗忘’了吧。”
之后,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此刻,只见王嘉看到鲁桓公、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蔡桓侯等国君组成的联合军队,一同会合朝郑国的边界压进。
看到这儿,只见在他的脑海中,顿时便想到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朋友之间总是相爱相杀”的话语。
紧接着,秋天七月的时候,鲁桓公从攻打郑国的战役回到鲁国。
《春秋》这本书中对此记载,是因为举行了在宗庙饭宴庆贺的仪式。
而王嘉呢,在此之中,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唉…”
“这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啊?”
“正义的‘标准’,不都是人为的确定的吗?”
“在这‘乱世’之中,谁的实力强大,谁就拥有制定正义标准的权利。”
“所以说,要想掌握主动权,不受欺负,就只能不断的努力让自己的实力强大。”
“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唯有这般,才能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正义’,奠定基础。”
紧接着,到了冬天,修筑向地的城墙。
《春秋》这本书,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是因为合乎时令。
望着那高大的城墙阁楼,王嘉在感慨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起初,卫宣公与庶母夷姜通奸,生下急子,把急子托付给右公子。
宣公为急子娶齐国的女子为妻,齐国的女子很美,宣公就偷偷将其占为己有,自己代替急子娶了他,生了寿及朔,把寿及朔托付给左公子。
夷姜得知这个消息后,自己上吊死了。
宣姜与公子朔在宣公跟前诬陷急子。
宣公在这之后派遣急子出使齐国,并派人伪装成强盗在名为莘地这个地方等他,准备杀死他。
寿子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急子,叫他逃走。
可是,在关键时刻,急子却不同意,并且说道。
“违背父亲的命令,还要儿子做什么!”
“要是没有父亲的国家,才能这样做。”
眼见急子不听劝诫,寿子也只好采取极端的办法了。
临行时,寿子用酒把急子灌醉,紧接着把急子的旌旗载在了自己的车上,走在了前面。
假强盗们一见是急子的旌旗,也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把他给杀了。
之后,急子在苏醒过来,赶到现场时,见到现场一片狼藉,见寿子遇害,便连忙大声说道。
“男子汉大丈夫,在背地里暗算人,算什么本事?”
“本来,该杀的人是我,他有什么罪过?”
“现在,就请你们杀死我吧!”
假强盗们听完这话,除了嘲笑急子是个二傻子,朋友给他创造机会逃走,他自己都自投罗网前来送死,真是个坑队友的家伙外,
紧接着,他们就又杀了急子。
正因为这件事情,左、右二公子因此怨恨卫惠公。
到了后来,十一月的时候,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为国君。
卫惠公见大事不妙,连夜便逃亡到了齐国。
而目睹了这一系列事件的王嘉,在叹息之余,还自顾自的感慨了起来。
“唉…”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不作就不会死,自己酿下的‘苦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卫惠公表面看着斯文,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无耻、毫无底线,且是昏庸之君!”
“由他来治理整个国家,将是整个国家的大不幸。”
“天下万物若是都按照他这么做的话,早就乱了套了。”
“这世间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物,包括大自然本身,其实都有自身运行的规律。”
“如果违背规律,打破‘平衡’。”
“那么…等待我们的,终将只会是无尽的‘惩罚’,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和谴责。”
“卫惠公这么毫无底线的人,他有今天,也是罪有应得。”
“唉…我惋惜寿子啊,他竟然这么白白的牺牲了。”
“他本来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得急子的周全啊。”
“只是…急子这个‘死钻牛角尖’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他的心意, 只是一意孤行的执行着他心里的想法,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也难怪,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人生路上,就算是有贵人相助,也得要学会‘慧眼识人’,并且在关键的时候‘见好就收’。”
“不要等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时候才去反悔,想要亡羊补牢。”
“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晚了。”
“呼…”
“没办法,世间就是这么变化无常,有的时候自己的行动也未必都一定能够遵循自己的想法,这也不是不可以被理解。”
“人无完人…”
“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难,深陷帝王权势之家想要‘独善其身’…更难。”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想到这儿,望着高高的城墙,王嘉再度叹息了起来。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七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