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左传游记 > 第32章 社稷祭祀礼,桓公十四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章 社稷祭祀礼,桓公十四年

在人类历史漫长而悠久的岁月中,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活动,那些在历史上带有“人化”印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陪人类社会不断发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节点的“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完成了它们的“使命”。

现在,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以及涉及生活方式方方面面的理解、还有对个人心中梦想的“追求”,也在随时代这个“巨大车轮”的不断演进,因而不断的发展,不断向前进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扬弃”,直至寻找到适合现阶阶的生活与发展方面的观念,暂时不加以改动。

然而,受到环境与现实因素的影响,不断“扬弃”,且辨证的取舍发展“活动”,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无时不刻,由大到小的进行着。

可以说,小到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到在人生关键时刻对于发展前景的“规划”。

一个人,可以说,从小到大,乃至生老病死,无时不刻都经历着“选择”这一活动。

只不过,就好比车子在岔路口上行驶,有的选择是较为大的“十字路口”,而有的选择则是较小的“分叉口”。

当然啦,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坚守“初心”与“使命”,牢记心中的“信仰”,可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一环”。

那么,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进程中,人类做出过那么多的“选择”与“取舍”,被淘汰在时代“浪潮”中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难道真的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其实不然,虽说…这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附加产品”与“特定产物”,最终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取舍,乃至是扬弃。

但是,正因为如此,也才生动的表明了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来只不过是因为时代发展,条件改变,最终无法适应其发展,因而会被“淘汰”。

而以此为基础的,适应了时代与历史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产物”,它们也必然会“与时俱进”,其内涵与内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因而会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人类社会乃至是生态环境所服务。

至于那些被淘汰的“产物”,虽说是被“淘汰”了,永远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迹”与“标志”之一。

但是,由于它们的借鉴与反思意义重大,因此…它们可以像历史一般,给人以精神与启慧的“启迪”,让人“温故而知新”,不断提醒着自己要奋发图强,昂扬向前,积极上进。

祭祀,与宗教与其他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产品”一样。

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伴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与“内核”,都在原有有益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与时代相适应,逐渐演变成向人们传递着真善美,服务大众,引导人们崇德向善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好品行,寄托美好祝愿的重要“桥梁”之—,并逐渐褪去了原本只为少数阶层“服务”,还有“奴役”与“压迫”大众的属性,成为维系现代社会良好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至于那些无法适应时代与人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糟粕”,自然是会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时代活动中,会逐渐的被“淘汰”掉,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起警示作用。

说起祭祀,早在诞生之初,它的目的就是在国运昌盛与遭遇天灾人祸、国力衰微时,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而在此之中,也常常会与农田耕作之事,还有家国平安之事相联系。

而宗教呢,其中的精神内核与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祭祀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早在原始部落时期,祭祀这一活动…其“雏形”,就与宗教一并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为人类社会发展。

它的作用,在那个时间段,主要就是为了维系各部落之间的友好关系,充当各部落之间的交流与交往的“枢纽”,促使各部落之间团结发展,服务军事战争的需要。

一开始,地球上各个文明的宗教与祭祀仪式,在本质上,基本都是一样的。

直到后来,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再结合各地的生存与生态环境。其基本形式与内涵,便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基本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融合”。

至于其中的基本“细节”,其实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壁画,还有与之相关的手工艺品,得到具体的体现。

伴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发展,有关祭祀等一系列活动,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仪式流程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就比如说,华夏地区,在经过炎黄时期设立祭祀之礼,尧舜禹时期的巩固,以及夏、商、西周时期的完善与发展。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其体系已经基本成熟。

并且,它还为后世封建王朝乃至现如今的相关祭祀活动制定了基本的框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而在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由于受到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等一系列制度,因而便带有相对浓厚的等级色彩。

就比如说祭祀仪式现场的布置,鼎与美玉,还有各类装饰物的数量,像稻、麦、黍、粟、菽、菰等五谷杂粮的摆放数量与摆放位置,牺牲等动物的配置,巫师以及祈福人员的数量,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不同阶层的等级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与有限,一般来说…也就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些阶层有能力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

像士与平民阶层,在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也没有能力举行这祭祀仪式。

直到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平民地位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彼时的平头老百姓,在实际上就有一定的能力来举行祭祀仪式了。

只不过,一般情况下,有别于上层统治阶级。

民间的祭祀等一系列大型的节庆集会活动,大多都是在村社宗族祠堂的组织下,自发进行的。

与此同时,虽说这宗法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已然分崩离析。

但是,宗法观念以及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等级思想,在实际上都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与不同方式,“保留”了下来,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因而变化发展成许多种不同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就是以猪羊二牲祭祀天地社稷的“少牢之礼”,还有以猪、牛、羊三牲祭祀天地社稷的“太牢之礼”了。

相对于华夏,像西方与其他诸国,虽然在大型的节庆活动上,也会有类似于“祭祀”的仪式。

他们的祭祀观念,与华夏相比,虽然有较大的“重合”。

但是,抛开天地万物以及创造带有各文明地方特色的神灵崇拜,还有表达国泰民安的愿望外。

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内心的“信仰”,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并且,他们举行与祭祀相关的祈福活动,都是在特定且带有浓厚宗教文化的地方进行,比如说教堂,还有金字塔、祭礼台等地方。

相比之下,华夏之人,则更加注重形式与规模,比如说帝王将相祭祀祈福时所在的天台,还有其他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道关庙宇。

一般情况下,用来举行大型祭祀所在的殿堂庙宇,其规格与精细程度,都要比一般平常的地方要高一个档次。

欧洲地区的中世纪,在庄园盛行的时期,像与祭祀相似的教堂礼拜活动,一般都由当地的领主组织。

除此之外,领主对于这一活动,有着极大的控制权。

至于佃农与农奴呢,也只能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来参加活动。

之后,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的产生,国王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于是乎便积极拉拢城市商人与市民阶层人士,并以契约的方式允许其拥有较大的管理权。

而教堂与礼拜等相关事宜,当然也在其中。

然而,为了巩固并加强教会的控制力与权力,教会以“赎罪券”为由,大肆向平民征收高额赋税,这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

直到后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技大发展、启蒙运动等一系物质文化大交流以及思想解放运动。此时的人们,才不断打破教会精神的“束缚”,思想更加独立自主。

到了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全世界各国逐步踏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伴随着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其祭祀等一系列相关仪式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此时的人们,在追求内心“信仰”与“真理”的方式上,似乎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像古埃及、古印度、古美洲、亚洲各地,还有非洲以及其他地方,在实际上,他们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同时,在祭祀文化方面,它们也是“异彩纷呈”,共同构筑起多样的文化特色。

古往今来,曾经有许多着名的诗人词人,写过有关祭祀仪式活动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有唐朝包佶《祀风师乐章·送神》中的“微穆敷华能应节,飘扬发彩宜行庆。”;“送迎灵驾神心享,跪拜灵坛礼容盛。”;“气和草木发萌芽,德畅禽鱼遂翔泳。”;“永望翠盖逐流云,自兹率土调春令。”

唐朝李约《观祈雨》中的“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宋朝陈着《次韵前人祈雨未应二首·龙君非是忍忘农》中的“龙君非是忍忘农,一敬初终自见龙。”;“雨感通时元有待,天分晓处可曾聋。”;“雷车怒激腾东海,火伞忙收入下舂。”;“我辈报神无别事,请裁佳句勒霞峰。”

唐朝李建勋《迎神》中的“攂蛮鼍,吟塞笛,女巫结束分行立。”;“空中再拜神且来,满奠椒浆齐献揖。”;“阴风窣窣吹纸钱,妖巫瞑目传神言。”;“与君降福为丰年,莫教赛祀亏常筵。”

唐朝王维.《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送神》中的“纷进舞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来不言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驾兮俨欲旋。”;“倏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

这些诗人词人,还有其他历朝历代着名的诗词作家。

他们的作品,无疑都生动再现了当时诸如清明节等各大节庆活动的祭祀仪式,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也感知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其他许许多多外国小说家、诗人,以及歌者,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细腻的描写,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场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除了让人大为惊叹之外,还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话说,王嘉这小子,他这几日研究的内容,便是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祭祀文化有关的内容。

而他呢,现在竟然也学会“人狠话不多”这一招了。

他没多想,在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存放诸多卷帛与竹简的书库中,在各自划分的区域中进行相应的整理工作时,他便着手寻找记录相关内容的着作典籍,然后细细阅读,做好笔记,总结并解决问题。

在这之中,他曾多次请叫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

虽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王嘉心中与之大部分有关的疑惑,得以成功解答。

但是,像往常一样,仍然有一小部分疑惑,在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

于是乎,后来,还是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择定合适的日期,带领王嘉还有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一同前往相应的场地,观看祭祀仪式。

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深藏在王嘉内心之中的“疑问”,最终才得以解决。

在此之中,王嘉还将对应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自制的小竹简与小簿册笔记本中,方便他日后进行比对。

在此之中,他也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了较为亲切且深入的交流。

果不其然,古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言,的确是符合实际的。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桓公第十四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十四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十四年的世界。

话说,在鲁桓公执政的第十四个年头,春秋各诸侯国之间,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

在这一年春天正月的时候,鲁桓公与郑厉公相会于曹国。

而在曹国这个地方,路上并没有结冰。

紧接着,夏天五月份的时候,郑厉公派他的弟弟语来到这鲁国结盟。

再到了后来,秋天八月壬申的时候,御廪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

之后,在乙亥时分,举行了尝祭。

最后,在冬天十二月丁巳之时,齐僖公?父去世了。

与此同时,宋国人率领齐、蔡、卫、陈各国攻打郑国。

说来也巧,在这鲁桓公执政第十四年的春天,王嘉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转移,来到了名为曹地的这个地方。

而他呢,凭借着原先阅读白话文《左氏春秋》的记忆,似乎提前知道了些什么。

然后,没过半盏茶酒的功夫,当他继续深入这片土丘草地,看到了迎风招展的几十面旗帜,他便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想法。

“这里…这么会有这么多的旗帜,还有穿戴着甲胄的士兵?”

(震惊的)“难不成,这里…又有诸侯国国君举行较大的活动。”

“而且,看着阵仗,像是两国国君之间的会面。”

想到这儿,只见他在隐藏的地方悄悄的探出头来,仔细的看着那几十面空中摇曳的旗帜上的内容。

“这旗帜上写的字,好像大篆字体啊…”

“只不过,虽说这字儿现代人看不懂,但我却能依稀辨得,这…好像是个‘鲁’字。”

(连忙)“这…按理来说,应该是祖国的旗帜吧。”

“既然如此,另一边迎风飘扬的大旗,又会是哪一个诸侯国的呢?”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二话不说,便再度偷偷朝另一边的旗帜处瞥去。

后来,当他发现旗帜上隐约写着一个“郑”字的时候,结合他先前的记忆,他立马便明白了这一切。

“这…难道说是郑国的旗帜?”

“怪不得呢…”

(连忙)“哦?!我明白了…”

“现在,按理来说应该是鲁国与郑国在曹国相会的日子。”

“不出我所料的话,这鲁桓公与郑厉公,此时此刻就应该会面了吧。”

此刻,正当王嘉感慨之余…

不多时,只见曹国的使臣带着一路人马出面了,除了朝他们行君臣之礼外,还馈送了鲁桓公与郑厉公诸多食物。

“哎呀,哎呀…”

“今日我曹国之人,能够有幸遇见二位国君统领来我曹国之地会面,此乃我曹国一大幸事啊,哈哈哈哈…”

“我家君上听闻二位国君前来我曹国相会,在第一时间,就派遣卑臣为两位国君统领之人赠送我曹国之食物,还望二位能够笑纳。”

一听这话,只见鲁桓公哈哈一笑,在接过食物后,便向那位曹国的使臣介绍这郑厉公之弟语。

“哈哈哈哈哈…”

“既然你们曹国人如此好心,那么…本王也就收下了。”

“当然…你身旁这位,他就是这郑国的国君,厉公是也。”

“本王原本打算是想要亲自动身前往这郑国,与厉公会面。”

“但是,恰逢这曹国之地相对较近,所以我们便提前约好了在这里会面。”

一听这鲁桓公如此说来,只见这曹国的大臣随即便露出十分亲切的笑容,然后自嘲道。

“哎哟,你看看我这张嘴,我怎么能乱说呢,这可是坏了‘大事’了。”

“不过…既然是这郑君,卑臣…也理应更加尊敬了。”

“卑臣,久仰厉公尊姓大名。”

见这曹国的大臣如此说来,只见这郑厉公轻笑几声,朝他看了看,然后便说道。

“你我之间,君君臣臣、本本分分,这固然不假。”

“但是,你我皆异国之人,况且不在这大礼场合,便不用遵守那些繁文缛节了。”

“此时…想必尔等到来,是受你们曹国的国君之命吧。”

说到这儿,只见那位曹国大臣和他随行的随从们,此刻连连点头称是。

“对,没错。”

“君上,您所言的确不假。”

之后,这鲁桓公和郑厉公,便与这曹国的大臣亲切的交谈了起来。

至于曹国赠送食物这件事情,虽然也是合乎周礼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时间,来到了桓公执政第十四年的夏天。

话说,在这个时候,由于郑国人与鲁国人关系较好。

于是乎,郑国的国君郑厉公,便派遣他的弟弟语,来到鲁国重新修好旧有的盟约。

并且,他们还重修在曹国的相会之谊。

也难怪,再见到这一幕的王嘉,会为感慨鲁国与郑国这两个诸侯国关系之间十分“牢固”。

只不过…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关系。

之后,又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

也许,这也会顺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吧。

之后,在秋天八月壬申的时候,御廪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火灾。

紧接着,乙亥时分,在鲁国国内,又举行了盛大的尝祭祭祀仪式。

当然,沉浸在祭祀“庄重”与“欢乐”氛围之下的王嘉,自然会想到先前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

“呃…”

“话说,我记得关于御廪着火一事,在《春秋》这部书中记载,其原因是因为这鲁桓公对火没有畏惧之心。”

想到这儿,只见他再度感慨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即使是不起眼的‘苗头’,如果不能提前察觉加以制止,最终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灾祸。”

“而且,如果能够在灾害发生的不久,能够明白‘亡羊补牢’这个道理,或许可以做到损失最小化。”

“虽说,这世上,做任何事总会遇到坎坎坷坷,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难以预料的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常怀机警之心,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能够临危不惧,积极沉着冷静寻找方法应对。”

“同时…还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那么…这样的话,即使遇到再大的灾祸,很大程度上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这鲁桓公,或许不单单是对火灾有畏惧之心。”

“更多的,也反映在他对紧急事情处理上的不利。”

“也许…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事情,你并不了解。”

“但是…在经历之后,相信你一定就会有相应的感觉和经验了。”

“当然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生产力较为底下,知识水平也较为落后,相应的知识体系还未建立,人们自然就会缺少对于某些自然灾害的敬畏心,这一点情有可原。”

“不过到了后来,在火灾这类‘天灾人祸’频繁发生之后,人们的确是总结出了经验,建立一个相对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宋代的‘望火楼’,或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了。”

“唉…”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倒是错不了。”

不多时,正当王嘉感慨过后不久。

时间,转眼便到了冬天。

此时,宋国人率领诸侯攻打郑国。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这是为了报复前年郑国攻打宋国的那次战争。

宋国的军队,焚烧了郑国都城的渠门,紧接着入城到达了大街上。

然后,他们还攻打了东郊,占领了名为牛首这个地方,把郑国太庙的椽子带回国作为卢门的椽子。

眼见如此“惨烈”的一幕,王嘉不禁感慨自打这郑庄公薨逝之后,郑国的实力就日渐衰微。

此时,正需要有一位天选之人能够力挽狂澜。

同时,他还想到“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句话,还有…同样在这一年薨逝的友人齐僖公。

想到这里,他就无比的痛心难过。

但考虑到之后的事情,他便决定要广交新上任的各国诸侯,为他日后的游历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五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