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在沙滩上吃火锅别有一番风味,天气也十分给力,微风徐徐,没有大风,也不热,大伙儿都吃的酣畅淋漓。
吃完后,在刘师傅的指挥下,工人们大概收拾了一下战场,然后酒楼的伙计又端着盘子和锅往酒楼走去,谢酒儿也回了寺里,有了今日的分配,相信码头这边不是一盘散沙了,造出大船只是时间问题,她也不着急。
萧瑾玉收到谢酒儿了信件时,极为震惊,他没想到谢酒儿将商业和农业的事情看得这么通透,甚至提议让工部帮助百姓研究农具。
这种观点除了谢酒儿,其他人还真不敢说,也想不到。自古以来,工部操心的都是水利和朝廷的大工程,没人敢上书建议朝廷研制农具。
按照谢酒儿的思路来看,只要朝廷下血本,让工部用心研究农具,农业生产力就上去了,然后商业和农业并驾齐驱,再加上之前创办的书院,再有个三年五载,大顺便能百花齐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如今大顺各地,土地本就不够用,萧瑾玉在想,如果一直督促各地积极开垦良田,商业上朝廷放宽政策,是不是种地的人可以拿到更多的土地。
没有地或者地少的人可以将少数的地产佃出去经商,或者做别的事情,这样一来,各行各业都有了人手。
愿望是美好的,只不过,如今大顺的人口经过常年的战乱,少的厉害,他想朝廷应该最先做的是增加人口。
在增加人口的同时,一边开垦良田一边放松各行业门槛,相信过几年,人口多起来的时候,大顺各行各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心里思忖着今后朝廷的规划,再看谢酒儿的信件,里面全是公事,一点私人感情都没有。
他让谢酒儿发展商行,谢酒儿确实做到了全力以赴,这次的信件里,她又提到有偿徭役,大修水利、官道一事,这操的哪是商行的心,分明是一国宰相该操的心。
再看看担着名儿的宰相,一天就知道结党营私,书院的学子们太嫩了,他姑且再忍几年,看看地方上有没有政绩特别突出的官员,再一步步往上提拔。
总之,朝堂上不干实事,玩弄权势的官员最多再有一年的时间他是要大换血的。
给谢酒儿回信的时候,萧瑾玉可谓是五味杂陈,他们之间,只能谈公事了吗?
经过一趟西域之行,自己什么心思她不可能不知道,如今避而不谈,无非就是不愿意罢了。
罢了罢了,就这样也好,不然,逼急眼了,万一她躲着自己就更不好了,不过,凡事无绝对,他可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不过就是这次多了些耐心罢了。
大顺 永靖二年 秋
为促进人口增加,朝廷下令,男子年满十七,女子年满十六必须婚嫁,没有婚嫁者,由朝廷官媒促成婚事,不得有误。
关于这项规定,萧瑾玉还特意找太医问了一下,大臣们觉得女子年满十四便可婚嫁,但太医认为女子过于年幼于产生不利。
萧瑾玉力排众议,将女子婚嫁年龄上限定在了十六岁,至于十六岁之前就被父母嫁出去的女子,那也不是朝廷能左右的,人各有命。
为促进大顺道路通畅,各地官府响应朝廷号召,疏通官道,兴修水利,
参加道路建设人员朝廷没有以徭役之名强制,自愿报名,按各地工人市场价按月及时发放工钱,工钱当地官府承担一成,朝廷承担五成,朝阳商行承担四成。
至此朝阳商行彻底扬名,不止商界,朝野上下都在猜测朝阳商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愿意为朝廷流水一般的将银子花出去。
吴桓一直到政令颁布,才恍然大悟,过往种种迹象串联起起来,他才明白皇上的计划有多长远。
早朝结束后,其他官员交头接耳,一边议论一边往宫外走,吴桓有些懵懵的跟在萧瑾玉背后,不肯离开。
萧瑾玉见他一言不发,停下脚步:“有事说事,别跟跟屁虫一样,怎么呢?是不是闯祸了?”
吴桓有些幽怨:“臣这么愚笨能闯什么祸?”
萧瑾玉扯了扯嘴角:“话里有话啊!敢跟朕发脾气的当今世上只有你一人了。”
吴桓意味深长:“不止吧!听说前段时间皇上身边的内侍犯下大错,皇上念及旧情,没有伤及性命,只是将其驱逐出宫,结果那人吃里扒外,跑到别苑去了。”
萧瑾玉不以为意:“你是说冯良吗?一个小小的宦官,不足为虑,朕派人调查了,他出宫后无意间被人戳穿了阉人的身份,倍受欺凌,此举正好被出门采买的别苑内侍冯宝洞察,二人本就是师徒关系,便将其带到别苑去了。”
吴桓见萧瑾玉面色如常,不禁有些奇怪:“皇上饶他一命,他却吃里扒外,如此行径,皇上就不生气吗?”
萧瑾玉满脸笑意,看得出来心情十分愉悦:“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宦官,还不值得朕生气。”
吴桓有些迟疑:“宦官皇上不放在眼里,那将军呢,最近太上皇旧部跟那边走动的很频繁。
臣总觉得太上皇先是将窦氏关在城墙上,然后身体又逐渐恢复,紧接着他们联系密切,这怎么看都像是蓄谋已久啊!”
说到这儿,萧瑾玉柔顺的眉眼翘了起来,当然蓄谋已久了,舍弃窦氏,就是他向旧部放出去的一个信号,当年因为宠妾灭妻与吴家旧部离心。
要不是有萧瑾玉这个血脉连着,吴家旧部分崩离析,萧家就不会这么快统一中原。
虽然最终吴家群龙无首,又有萧瑾玉在军中维持,大家齐心协力,大顺得以成立,可朝臣到底是觉得太上皇有些令不清。
如今,他身体也好了,窦氏也彻底被厌弃,旧部在萧瑾玉这里得不到重用,当然会联系的越发频繁。
萧瑾玉意味深长:“那就让他们联系吧!”
窦氏蠢了一辈子,隐私手段却层出不穷,年幼时,她曾以自己年幼,留在军中不安全为由,想让太上皇将他带回府中,娇养着,这样他就再也比不上萧瑾书了。
好在太上皇为了笼络吴家,没有答应窦氏,他明白窦氏是想将他带回去捧杀,让他学的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