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余波与新的契机
中英联军成功击退日军海上进攻后,淞沪地区暂时恢复了平静。
但张淦深知,日军不会善罢甘休,加强防御力量刻不容缓。
此时,一位名叫亨利的英国军事顾问进入了他的视野。
亨利在欧洲战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和训练经验,对现代战争的战术与装备运用颇有见解。
他听闻172师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又了解到中国军队在后续防御上的需求,便主动向英国军方提出,希望能帮助训练中国的11师和172师,提升其作战能力。
亨利抵达172师驻地时,受到了张淦和将士们的热烈欢迎。
张淦带着亨利参观营地,一边走一边介绍部队的情况:“亨利先生,我们172师的将士们都有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只是在装备和战术运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亨利点点头,目光赞许地看着正在操练的士兵:“张将军,贵军的英勇在之前的战斗中已充分展现,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在会议室里,张淦与亨利深入交流。亨利提出:“首先是武器使用和保养,先进的武器若不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就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其次是战术协同,在战场上各兵种之间紧密配合才能克敌制胜。最后是士兵体能与意志力的强化,这是持续作战的基础。”
张淦认真倾听,不时点头:“亨利先生所言极是,我们的士兵大多来自不同地方,之前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正需要系统且科学的训练。”
为了让训练顺利开展,张淦开始组织人员进行筹备工作。他安排参谋人员统计现有武器装备数量、型号,列出需要补充和维修的清单。同时,与后勤部门协调,确保训练期间物资供应充足。
在与11师师长沟通联合训练事宜时,张淦说道:“此次亨利先生来帮助训练,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两个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11师师长表示赞同:“是啊,张师长,咱们携手让部队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也好应对日军后续可能的进攻。”
亨利也没闲着,他与英国国内联系,申请调拨一些训练所需的器材和物资,还挑选了几名经验丰富的英国教官,准备一同参与训练工作。
训练正式开始的那天,11师和172师的士兵们整齐列队,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坚毅。亨利站在队伍前,大声说道:“士兵们,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起努力,让你们成为更强大的战士!”
在武器使用训练环节,英国教官们耐心地教导士兵如何精准操作各类枪械,以及日常保养的要点。一开始,部分士兵对英式武器的操作方式不太习惯,比如枪支的拆卸和组装步骤与他们以往接触的不同。但在教官们一遍遍示范和指导下,士兵们逐渐掌握了要领。
战术协同训练则更具挑战性。中英双方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指令清晰传达,亨利安排了翻译人员,同时制作了大量简单易懂的手势和图示。在一次模拟战斗演练中,步兵与炮兵的配合出现失误,导致“进攻”受阻。亨利立刻叫停,亲自讲解两个兵种在不同战斗场景下的配合要点,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士兵们的协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训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天气是第一个难题,淞沪地区气候多变,时而暴雨倾盆,时而烈日炎炎。
在雨天,泥泞的场地影响了士兵们的行进速度和武器操作稳定性;而在烈日下,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又容易导致士兵中暑。张淦和亨利商议后,调整训练时间,雨天着重进行室内理论教学,如战术地图解读、武器原理剖析等;烈日时则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户外训练,同时准备了充足的防暑药品和饮用水。
另一个问题是部分士兵对新训练方式的抵触情绪。
一些老兵觉得自己实战经验丰富,对英国教官的训练方法不太认可。
赵国所在的连队就有这样的情况,一名老兵私下抱怨:“咱们之前也打了不少胜仗,还需要听他们外国人的?”赵国耐心劝解:“叔,时代在变,日军的战术和装备也在更新,多学些新东西没坏处,能让咱们在战场上更有把握。”张淦和亨利也深入各连队,与士兵谈心,强调训练对保卫国家、保护家人的重要性,逐渐化解了大家的抵触心理。
随着训练的持续推进,成效开始显现。在一次实弹射击考核中,士兵们的命中率大幅提高。
以往射击成绩平平的战士小赵,这次打出了优秀的成绩,他兴奋地说:“按照英国教官教的方法,调整呼吸和瞄准姿势,真的准多了!”
在战术演练场上,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愈发默契。步兵进攻时,炮兵能及时提供准确的火力支援;遇到敌方坚固工事,工兵迅速出动进行爆破作业。看着士兵们的精彩表现,张淦和亨利相视而笑,心中满是欣慰。
训练仍在继续,11师和172师的将士们每天都在进步。
张淦知道,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部队的战斗力将得到质的飞跃。他望着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士兵们,心中充满信心:“有了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不管日军何时再来进犯,我们都有足够的能力固守淞沪防线,保卫这片土地和人民!”而亨利也期待着,看到这些中国士兵在未来的战斗中大放异彩,为抗击侵略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