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县令的呼吸都快要停滞了。

三天!

仅仅三天!

这辆神奇的马车竟然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雁云城抵达了辽东城!

这简直是神迹!

他原本以为,就算这新式马车再快,至少也得需要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毕竟两地之间山高路远,路况复杂。

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也让他心中升腾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兴奋。

主簿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他颤抖着嘴唇,喃喃自语道:“三天…三天…这…这怎么可能…”他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自己看到的不是幻觉。

这辆马车,不仅速度快得惊人,而且造型也极为独特,车身流畅的线条,精美的装饰,无不彰显着大炎王朝的强大和繁荣。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人们纷纷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太快了!太神奇了!”

“这简直就是神迹啊!”

“大炎王朝真是太厉害了!”

赞叹声、惊呼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响彻整个辽东城。

马车在众人的瞩目下,缓缓驶入辽东城的驿站。

车门打开,一个身穿黑色锦袍,头戴紫金冠的年轻男子从车上走了下来。

他身材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帝王的威严,正是大炎帝王李川。

辽东城的官员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李川下车,立刻迎了上去,躬身行礼道:“恭迎陛下!”

李川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他此番前来辽东城,除了巡视民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考察辽东城的建设情况。

在众人的簇拥下,李川前往城主府。

沿途,他看到了一些高句丽时期遗留下来的雕塑。

这些雕塑造型奇特,雕工精细,展现了高句丽独特的文化艺术。

一位辽东城官员指着这些雕塑,对李川说道:“陛下,这些都是高句丽人留下来的遗物,是否需要拆除?”

李川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说道:“不必拆除,这些雕塑也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保留下来。不过,我们需要在这些雕塑的头上树立大炎的旗帜,以示我大炎王朝的威严。”

官员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李川在辽东城停留了数日,考察了当地的民情、经济和军事情况,并对辽东城的未来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

数日后,李川带着和珅、郭守敬等人,乘坐马车返回雁云城。

当马车再次出现在炎驰车站时,等候在此的百姓们再次沸腾了。

“回来了!回来了!”

“天哪!这才几天啊!”

“这马车也太快了吧!”

人们纷纷惊叹不已,他们无法想象,这辆马车竟然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往返于雁云城和辽东城之间。

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快的马车!大炎王朝真是太强大了!”

一个年轻人兴奋地说道:“有了这马车,以后我们出行就方便多了!”

一个妇人感慨地说道:“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

人们对李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李川看着眼前欢呼雀跃的人群,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他知道,大炎王朝的崛起,离不开每一个大炎人的努力和奉献。

他转头对和珅说道:“传令下去,将此日定为马车日!”

和珅躬身领命,正要转身离去,却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

雁云城外,尘土飞扬,数千铁骑排列整齐,旌旗猎猎,象征着大炎王朝的黑色旗帜在风中翻卷,如同翻滚的黑色浪潮。

李川站在高台上,俯视着下方雄壮的军队,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今日,朕宣布,将此日定为马车日,以纪念我大炎新型马车的诞生!”李川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广场上空回荡。

士兵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新型马车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大炎王朝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唐青州浦县,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正午时分,阳光毒辣,浦县的街道上行人稀少。

唯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在墙角,躲避着烈日的炙烤。

突然,一声清脆的叫卖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大炎周报!大炎周报!最新消息!亩产四十担的庄稼!”

一个穿着破旧短衫的小贩,手里拿着一叠报纸,沿着街道一路叫卖。

他的嗓音沙哑,却充满了热情。

“亩产四十担?这怎么可能!”一个路过的老农停下脚步,满脸怀疑地问道。

“千真万确!报纸上都写着呢!”小贩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语气肯定地说道。

老农将信将疑地凑上前去,想要看个究竟。

周围几个闲汉也围了上来,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我不识字,谁来念念?”老农尴尬地挠了挠头。

人群中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我来念!”他掏出几枚铜钱递给小贩,接过一份报纸,大声念了起来:“近日,我大炎王朝青州府发现一种名为‘土豆’的神奇作物,亩产竟高达四十担!……”

随着中年男子的朗读声,周围的百姓们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四十担?这…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年轻的农夫惊呼道。

“是啊,就算是上好的水田,一年也才产个五六担,这土豆怎么可能产这么多?”一个老妇人附和道。

人群中议论纷纷,质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我亲眼所见!我家的田地就种了土豆,亩产确实有四十担!”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众人闻言,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他。

“你…你说的可是真的?”老农颤抖着声音问道。

“当然是真的!我骗你们干什么?”汉子拍着胸脯保证道。

“这土豆真的有这么神奇?”另一个农夫问道。

“可不是嘛!这土豆不仅产量高,而且耐旱耐寒,就算是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汉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土豆的种种好处。

周围的百姓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听说过这种神奇的作物。

“这…这要是真的,那我们以后岂不是都不用挨饿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喃喃自语道。

“是啊,要是我们也能种上这土豆就好了。”另一个乞丐也跟着说道。

“这大炎王朝真是厉害啊,竟然能种出亩产四十担的庄稼。”一个老妇人感慨道。

人群中,一个年轻人突然开口问道:“这土豆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怎么种植?”

汉子正要开口解释,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那汉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土豆的模样:“这土豆啊,长得圆滚滚的,跟个拳头似的,皮是黄褐色的,里面的肉却是白白嫩嫩的。煮熟了之后,又香又糯,可好吃了!而且啊,这东西不挑地,不管是沙地还是黏土,都能种!”

他越说越兴奋,唾沫星子四溅,仿佛已经看到了满地金黄的土豆,看到了家家户户粮仓满溢的景象。

周围的百姓们听得入了迷,一个个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他们仿佛已经闻到了土豆的香气,感受到了那软糯的口感。

对于这些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吃饱饭”这三个字更具有诱惑力了。

“这大炎周报上还说了,这土豆不仅能吃,还能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呢!什么土豆泥、土豆饼、土豆条……听着就让人流口水!”那中年男子继续念着报纸上的内容,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真的假的?这土豆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来?”一个年轻的妇人忍不住问道,她的孩子正依偎在她身边,眼巴巴地望着她。

“当然是真的!大炎周报还能骗人不成?”那汉子斩钉截铁地说道,“我跟你们说,这土豆啊,就是大炎王朝的宝贝!有了它,大炎的百姓再也不用挨饿了!”

“哎,要是我们也能种上这土豆就好了……”一个老农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羡慕和无奈。

他的话音刚落,周围的百姓们也都纷纷附和起来,一时间,叹息声、羡慕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了整个浦县的街道。

这股热潮迅速蔓延开来,就像一阵风一样,吹遍了浦县的每一个角落。

家家户户都在谈论着大炎周报,谈论着土豆,谈论着大炎王朝的富饶和强大。

“听说了吗?大炎王朝有一种叫土豆的神奇作物,亩产四十担!”

“真的假的?这怎么可能?”

“大炎周报上都写着呢,还能有假?”

“哎,要是我们也能种上这土豆就好了……”

这样的对话,在浦县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不断地重复着。

大炎周报,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不仅仅是浦县,整个青州都被这股热潮所席卷。

卖报的小贩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手中的报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再来一份!再来一份!”

“给我留一份!我还没买呢!”

人们争先恐后地抢购着大炎周报,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青州的官员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们立刻意识到了大炎周报的影响力。

“这大炎周报,简直就是一把无形的利剑,直插我大唐的心脏啊!”一个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啊,这大炎周报上的内容,对百姓的蛊惑力太大了!”另一个官员附和道。

他们立刻采取行动,试图阻止大炎周报的传播。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大炎周报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根本无法阻止。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太极宫中,灯火通明,一片繁忙。

李世民正襟危坐,听取着房玄龄的汇报。

“陛下,明日书籍开售的各项事宜已经准备妥当。”房玄龄躬身说道,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

自从大炎王朝的书籍流入大唐以来,长安城的书荒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李世民也得以顺利地举办第二次科举,选拔人才。

“嗯,很好。”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捋了捋胡须,说道:“玄龄,你明日亲自去书店巡视一番,务必确保书籍开售顺利进行。”

“臣遵旨!”房玄龄领命道。

“还有,让巡城捕快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来,盯着那些书店,以防有人闹事。”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臣明白!”房玄龄点了点头,他知道李世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太极宫的宁静。

“陛下!陛下!”长孙无忌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惊慌。

“辅机,何事如此慌张?”李世民眉头微皱,有些不悦地问道。

“陛下,出大事了!”长孙无忌顾不上行礼,急切地说道。

“何事?”李世民心中一沉,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青州……青州……”长孙无忌气喘吁吁,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青州怎么了?”李世民追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

“青州……大炎周报……”长孙无忌终于缓过一口气来,断断续续地说道。

“大炎周报?那是什么东西?”李世民一脸茫然,他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一旁的房玄龄也是一脸疑惑,他也不知道大炎周报是什么。

长孙无忌见状,心中更加焦急。

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和房玄龄竟然对大炎周报一无所知。

“陛下,您……您不知道大炎周报?”长孙无忌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朕从未听说过。”李世民摇了摇头,语气肯定地说道。

“这……”长孙无忌一时语塞,他不知道该如何向李世民解释大炎周报的来历和影响。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慌乱,正色看向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