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224章 相国的暮年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城的暮春总带着股潮湿的霉味,萧何趴在案几上批改文书,老花镜滑到鼻尖。窗外的槐树落着絮,飘进书房粘在竹简上,像极了他鬓角的白发。自从刘邦驾崩,这丞相府的门槛都快被踩烂了,可他心里清楚,这风光背后,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刀。

还记得初见刘邦那年,他不过是沛县主吏掾,手里攥着全县的户籍档案。刘邦是个混不吝的亭长,成天带着兄弟们在酒馆赊账。旁人瞧不上刘邦,他却觉得这汉子眼神透亮。有次刘邦押解徭役,他偷偷多塞了几贯钱:“路上照应着点,别苦了兄弟们。”刘邦拍着他肩膀大笑:“老萧,等我发达了,保准忘不了你!”谁能想到,这句玩笑话,竟成了一辈子的羁绊。

反秦的火苗烧到沛县时,县令想反正,又怕控制不住局面,临时反悔要抓他和刘邦。萧何翻墙逃出县城,在芒砀山下找到刘邦,把县令的脑袋往地上一扔:“干吧!”那时候的日子纯粹,带着兄弟们攻城略地,饿了啃冷馒头,困了就裹着草席睡。刘邦打仗总往前冲,他就在后方筹备粮草,每次看着刘邦平安归来,心里比打了胜仗还踏实。

最险的是入蜀那年。栈道被烧得噼里啪啦,将士们哭爹喊娘要回家。刘邦急得直转圈,他却镇定地铺开地图:“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咱们先养精蓄锐,总有打回去的一天。”他走遍蜀中,登记人口,丈量土地,把流民编成队伍。韩信来投时,所有人都不当回事,只有他连夜追出去,在月光下拦住韩信的马:“跟我回去!大王定会重用你!”

楚汉相争那几年,他坐镇关中,像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前线缺粮,他征调民夫日夜运粮;兵源不足,他挨家挨户动员青壮。有次刘邦派人回来慰问,使者却说:“萧相国把关中治理得太好了,百姓都念叨他的好。”他心里“咯噔”一下,当晚就把族里子弟全送进了汉军——这是向刘邦表忠心啊。

汉朝刚立,论功行赏。刘邦把他排在功臣第一,封酂侯,食邑万户,还特许他带剑履上殿。众将不服:“我们在前线拼命,萧何不过动动嘴皮子,凭啥功劳最大?”刘邦把筷子一摔:“打猎时,追杀兔子的是猎狗,可发号施令的是人!萧何就是那猎人!”这话听着风光,可萧何捧着印绶,手却在发抖——他太清楚,这无上的恩宠,随时能变成催命符。

韩信之死,成了他心里拔不掉的刺。吕后派人找他商量,他明知是陷阱,却不得不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像咒语似的在他耳边转。看着韩信被五花大绑拖进钟室,他背过身不敢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天夜里,他对着铜镜,看见自己眼角的皱纹里藏满了血。

刘邦晚年猜忌心越来越重。英布造反,他在后方筹备粮草,每次派人送去物资,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做什么?”使者说相国爱民如子,全力支持前线,刘邦却阴沉着脸不说话。门客急得直跳脚:“您离灭族不远了!皇上这是怕您收买人心!”他咬咬牙,第二天就强买强卖,故意弄得民怨沸腾。刘邦得胜归来,百姓拦路上书,他却趁机说:“长安地少,陛下把上林苑开放给百姓耕种吧。”刘邦当场翻脸:“你收了商人的好处,竟敢算计到我头上!”把他关进了大牢。

戴着手铐脚镣的日子,他回想起沛县的老酒馆。那时候,他和刘邦、樊哙蹲在屋檐下,就着花生米喝酒,说以后要当万户侯。如今万户侯当了,酒却再也喝不出滋味。多亏有个狱卒看不过去,托人给吕后送信。吕后发了话,他才被放出来。蓬头垢面地走出牢房,他冲着皇宫方向磕了个头,膝盖沾满泥,却不知道是谢恩,还是诀别。

惠帝二年的夏天,蝉鸣声吵得人心烦。他的病越来越重,躺在床上连喘气都费劲。惠帝亲自来探望,握着他的手问:“您百年之后,谁能接替您?”他强撑着说:“曹参可以。”这话倒不是虚情假意,曹参当齐国丞相时,把黄老之术用得炉火纯青,百姓安居乐业。他知道,这天下需要休养生息,不需要折腾。

临终前,他把子孙叫到床前,指着满屋子的竹简:“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保住关中,守住律法。你们记住,当官别贪,做事别狠,给萧家留条活路。”说完,他闭上了眼,恍惚间又回到了沛县,刘邦勾着他的肩膀:“老萧,走,喝两盅去!”他想应一声,却发不出声音,只觉一阵清风拂过,吹散了满室药香。

长安城的雨下起来了,丞相府的白幡在风中摇晃。送葬的队伍走过朱雀大街,百姓们站在屋檐下议论:“这就是萧相国啊,听说当年月下追韩信……”有人叹气,有人抹泪。而那个在史书上留下“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萧何,终究带着满身的伤与悔,消失在了历史的雨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