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谧的“皇家藏书阁”之中。
“忠义太保”神色凝重,向霓裳公主缓缓道出了“小冰川时期”的严峻形势。
“公主殿下,‘小冰川时期’来临,气温将大幅骤降,降水模式改变,极端严寒天气频发。”
“北方草原牧草枯萎,牛羊冻死;南方也会出现霜冻灾害,粮食减产恐成定局。”
“不仅如此,一些特殊的疫病还会因极寒天气而滋生蔓延,百姓生计将陷入绝境。”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整个‘小冰川时期’预计将会持续三百多年的时间……”
霓裳公主听完之后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她娇躯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惊恐之色。
在霓裳公主的急切请求之下,次日天刚蒙蒙亮,二人便匆匆赶往了皇宫里面。
待到弘治皇帝刚刚退朝回到尚书房,三个人便关起门来秘密商议了一番。
先是“忠义太保”和霓裳公主将“小冰川”这一关乎大明存亡的危机告知于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听闻之后,握着奏章的手不禁微微发颤,额头上面冷汗直冒:
“此等大祸,若不及时应对,我大明江山危矣!”
——因为霓裳公主与弘治皇帝早已被施宗义“洗脑收服”了,所以他们对其深信不疑。
施宗义见状,便毫无保留地将各个穿越者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应对小冰川计划”和盘托出:
“陛下、公主,此事干系重大,必须从长计议。”
“咱们可以可采取以下一些行动来予以应对……”
第一个应对策略:经济方面。
改革税制,简化税收流程,推行“一条鞭法”等等类似的政策。
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直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鼓励商业发展,打破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减轻商业税,鼓励商人进行贸易活动。
第二个应对策略: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严厉惩治各种贪污腐败。
选拔有能力、廉洁奉公的官员,提高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势力,防止地方割据,平衡各方政治势力,确保朝廷内部稳定。
第三个应对策略:军事方面。
加强军队装备,提高士兵战斗力,同时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有效的军事指挥体系。
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工事建设,增加边防驻军,抵御蒙古等外敌入侵。
第四个应对策略:民生方面。
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确保农田灌溉,减少水旱灾害。
选择合适的抗寒作物品种,推广番薯、土豆、玉米、荞麦等等耐寒的短季作物。
这些作物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产量高,能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生长,可作为救荒作物广泛种植。
组织编写和推广农业技术书籍,鼓励农民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和工具。
提高粮食产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
另外还可以多多建造暖棚,那样的话既能够保障灌溉,又可以有效的抵御严寒。
再者,还要提前储备足够多的粮食、棉衣、煤炭等等战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个应对策略: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增加自然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咱们必须注重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待施宗义说完,弘治皇帝与霓裳公主眼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对于战胜危机充满了信心。
然而,当他们说到了具体应该如何执行的时候,三人再度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过一番思索、推演以及讨论之后,“忠义太保”灵光乍现,拍案道:
“陛下,我们可以创办一份《大明日报》!”
“毕竟‘小冰川’事关国运,若骤然宣之于众,恐怕会引发朝野震动。”
“这个事情太颠覆认知了,要是直接摊牌的话,八成会被当成危言耸听。”
“现在大家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有人因为怕担责任不敢信。”
“还有一些人,即使他心里面已经相信了,但是出于利益考虑可能会‘不肯信’。”
“所以,咱们如果直接讲出真相不仅没法说服人,反而还会引起恐慌,谣言满天飞。”
施宗义的具体操作计划是:
先创立《大明日报》,作为一个宣传阵地。
版块主要有:时事新闻、政策动态、科学普及、娱乐资讯、生活常识、美食推荐等等。
并且报纸上面会有一个专门的“天气版块”,开始每天发布科普文章解释气候异常。
另外还可以把救灾政策做成通俗易懂的解读,再穿插些老百姓受灾的真实故事。
等到大家慢慢接受了“天气真的变冷了”这个设定,再甩出多年气象数据实锤。
这样循序渐进,既能避免反弹,还能把危机变成推动改革的机会,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这一招就叫做以柔克刚,把‘凛冬将至’的危险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契机。”
而且《大明日报》将会永久免费发行,因为施宗义现在超级有钱。
而且等到《大明日报》的规模体量迅速做大之后,就可以直接垄断整个明朝的宣传阵地。
到了那个时候,施宗义从广告费赚回来的银子可能会是投入资金的百倍、千倍、万倍。
另外,这个时代识字的不多,可以安排一些读报人——就让那些说书先生兼职就可以了。
给他们增加一个项目,又增加人气,并且还给编制——《大明日报》编制,方便于管理。
毕竟,作为朝堂喉舌,不可轻忽大意!
弘治皇帝抚掌称赞:
“此计大妙!不过应对小冰川举措众多,还得区分‘轻重缓急’,谨慎行事、逐步推进。”
“先派人统计近几十年天气情况,让百姓自行察觉异常,再加以引导,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自此,一份将改变天下大势的《大明日报》。
在三人的谋划之下。
即将登上这个位面的历史舞台。